□ 本刊記者 李立群
蓄電池污染背后
□ 本刊記者 李立群
豆豆是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上陶村一名14個月大的幼兒,各種癥狀顯示,豆豆可能鉛中毒。經檢測,豆豆小小軀體內的含鉛量已超過每升200毫克,是兒童安全指標的兩倍多。
豆豆的檢測結果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上陶村的村民陸續去醫院進行檢測,而結果讓人尤為擔心。除了又檢測出來的20多名血鉛超標的孩子外,另外去醫院檢測的179名成年人中,有105人被確定為血鉛超標。更令人驚訝的是,一名43歲的村民的血鉛含量竟達每升797微克。
上陶村一位村民指出,坐落在村中的一家蓄電池生產企業應該為此負責,“這家整天飄著惡臭的公司就是污染源”。
而此前,有關電池行業成為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有媒體更是尖銳地指出,電池行業成為重金屬污染的禍首。而當電池行業因污染環境而被“千夫所指”時,隱藏于背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卻被忽視。
電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按工作性質和儲存方式可分為原電池(一次電池)和蓄電池(二次電池)。
原電池又稱非蓄電池,我國居民常用的1號、5號、7號電池便屬此類,以碳鋅電池和堿性電池為主,1997年我國干電池無汞化生產技術開始普及,2005年該類電池除扣式電池外,基本實現無汞化,對環境污染幾無。
蓄電池可分為鉛蓄電池、鉛晶蓄電池、鋰電池、鉻鎳電池等,被廣泛地應用于汽車、摩托車以及電動車、計算機和應急照明等領域,但其中所含的鉛、鉻等重金屬物質如果處置不當,極易對環境造成污染。
據工業與信息化部所發布的《電池行業重金屬污染綜合預防方案》(以下簡稱《預防方案》)顯示,2009年我國產電池400多億只,占全世界50%以上,出口比例為70%。其中,涉及重金屬的鉛蓄電池產量約為12000萬千伏安時、鉻鎳電池約4億只,扣式堿性鋅錳電池約為80億只,普通鋅錳電池220億只,可謂名副其實的電池生產大國。
然而,在驕人電池產量的背后,對環境造成污染較大的鉛蓄電池生產行業卻亂象叢生。
“在鉛蓄電池生產企業中,擁有合規環保處理設施的大企業占的數量少,而無合規環保處理設施的小企業卻占到了多數。”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敬忠在說上述一番話時面露憂色。
由工信部發布的《預防方案》也證實:“鉛蓄電池行業規模企業少、小企業多、部分企業技術裝備落后,鉛污染嚴重。”
“2008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已經取得鉛酸蓄電池生產許可證的1800多家企業的統計,產值達到500萬以上的企業只有二三百家,這是個什么概念,也就是說有1000多家企業是作坊式的企業。”王敬忠說。
2007年5月20日《鉛酸蓄電池產品生產許可證實施細則》正式實施,該細則規定國家質檢總局內設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負責鉛酸蓄電池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的日常工作。
王敬忠認為,由國家質檢總局頒發的鉛酸蓄電池生產許可證,沒有達到應有的目的,頒發許可證參考的標準更多側重于產品質量,對環保的監督并不凸顯,甚至缺失。
這些作坊式的生產企業盡管生產的產品質量合格,但在生產過程中為了減少生產成本,常常采取了簡單、粗糙的生產方式,在鉛酸蓄電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鉛氣、鉛灰以及鉛水直接或間接排放到空氣中或者地表,從而對環境造成污染。
北京市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的李佩(應采訪者要求化名)在談到鉛酸蓄電池回收的問題時話語之間難掩無奈,“我們現在就是賠本賺吆喝”。
北京市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是北京市環保局指定的危險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主要對危險廢棄物進行回收預處理。因為鉛酸蓄電池中存的鉛屬于重金屬,對自然環境和人體產生的危害大,所以北京危險處置中心的一個主要業務就是回收鉛酸蓄電池,然后進行正規處理。在北京,這樣被官方認可的危險廢棄物處置公司大概只有三四家。
擁有正規資質,獲得環保部門認可,可是北京市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卻有難言的苦衷。“因為處理成本高,我們對鉛蓄電池的回收價格大約是那些非法小商販回收價格的一半,很多企業或者個人都只顧眼前利益,將廢棄的蓄電池賣給小商販,小商販再賣給那些作坊式的小企業。”李佩說。
當作坊式的小企業接收后,他們將鉛酸蓄電池中有經濟價值的鉛和塑料殼留下,之后便將蓄電池中含有鉛等有害物的電解液隨意倒掉,而事實是“一塊電池的電解液足以讓一個大樹死掉”。
除此之外,小企業通過簡單的人工拆卸和熔爐即可進行鉛酸電池的回收利用,成本不過10萬元左右,而國內一家標準無污染鉛蓄電池回收再生產的企業,至少需要投資2個億,相差巨大的投入成本,使得作坊式的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多,正規企業市場受擠壓。
相比鉛酸蓄電池的生產環節,王敬忠認為鉛酸蓄電池的回收環節“比生產環節更嚴重”, 一方面真正具有環保資質的合格企業原材料短缺,造成生產設備閑置;另一方面很多“三無”廠家采用低技術手法破解電池。在破解過程中,電池中的酸被直接倒入土壤或者河流,污染環境,同時酸液中的鉛渣隨之留在土壤,造成永久性污染。
近年來,我國重金屬污染呈高發趨勢,除了我國部分地區多位居民出現血鉛超標現象外,每年我國因重金屬污染 而減產的糧食達1000多萬噸,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200億元,足以每年養活4000多萬人。
在王敬忠看來,將電池行業歸為重金屬污染的禍首并不正確,“除了電池行業,汽車尾氣以及航空使用的含鉛汽油都是重金屬的主要污染源,但不容置疑的是,從電池行業來說,整個行業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
王敬忠一直相信,“只有污染的企業,沒有污染的行業”,生產鉛酸蓄電池不等同于污染,如何管理和執行才是關鍵。
“國家要真正重視環保問題,一些地區政府為了當地的稅收和就業,對不合規范的電池生產企業與回收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的后果就是以犧牲環境與人的健康為代價。”王敬忠說。
目前,隨著我國對電動汽車發展的支持,未來我國蓄電池行業將迎來難得的機遇,但如果我國蓄電池行業亂象不及時整治,其隱藏的風險不容小覷。
因大多數蓄電池生產企業不用為破壞環境而付出代價,較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此類蓄電池沖擊市場的“法寶”,反倒讓正規廠家的生產企業處于被動,更有小企業假冒知名蓄電池品牌,擾亂市場秩序。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正在積極補充行業準入條件,對原有的生產許可證進行補充,提供行業門檻,淘汰不合規企業,積極扶持合規企業,從而形成規模效益,這將有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王敬忠說。
同時,王敬忠也表示,明確的法律規范同樣不能缺席,應將環保考核納入市場準入機制,在電池生產領域筑起一道“綠色的長城”。
李佩對本刊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能將手中的廢棄鉛酸蓄電池交給合規合法的單位,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畢竟環境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