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語是人類語言的結晶,生動簡潔,文化內涵豐富,其翻譯是一個難點。接受理論的讀者中心為習語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從突顯譯語讀者的動態接受、強調譯語讀者期待視野的變化以及強調讀者接受及文化交流三個方面分析了接受理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應用原則。
【關鍵詞】接受理論 讀者中心 習語翻譯 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2-00-02
1 引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接受理論崛起于西方文論界。接受理論強調以讀者為中心,因此被認為是一門讀者學,是研究讀者積極能動作用的學科。在以往的文藝理論中,讀者是被忽視的群體,被置于被動的地位,讀者的欣賞是為文本所決定的,欣賞和接受只是文藝理論的附屬部分。接受理論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讀者的地位超過了作者和文本的地位,讀者是使文本得以成為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較之一般的文本研究,文學翻譯研究所涉及的“讀者”顯然富有更廣的內涵,它不僅指一般意義上的譯語讀者,還指首先閱讀原文本的譯者。但無論是譯者還是譯語讀者,他們作為讀者時對文本的接受有著許多相同之處。譯者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譯語讀者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忽略。譯語讀者是文學翻譯傳播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文學翻譯最初產生的動因之一。他們是完整的文學翻譯傳播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直接服務對象。所以,譯者和譯語讀者在文學翻譯傳播活動中處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2 習語的主要特點
習語在形式和意義上比較固定,形成于一定的歷史階段并流傳下來,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因素,但這些因素往往阻礙習語的順暢翻譯。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習語可謂是語言的精華,經常應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中。要正確理解、恰當運用以至能夠準確翻譯習語需要廣博的跨文化知識。具體到英語和漢語,由于使用這兩種不同語言的國家其地理、歷史、宗教及風俗習慣等不同,各自習語所傳遞的文化信息也就不同,而這種不同正是習語翻譯的難點。若不能夠正確處理這些文化因素,特別是其中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詞,在翻譯中就難免會犯很多錯誤。
習語的特征是有精練和生動。一種意思可能會有多種表達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同等強度和精準的。在翻譯習語時,目的語中缺少與原語相近的習語而導致原語中的習語翻譯在目的語中不能實現。當習語變成非習語時,那種原有的效力也就隨之丟失了。習語往往沉積了比喻的辭素,因此,喻義是習語最根本的意義。
在傳達意義時,我們經常忽略形式,而更多的去重視意思。所以我們經常會使用對于目的語讀者比較熟悉的,有相近喻義的習語來代替與原語中的習語。而忽略他們的本土特征,語篇、文風因此難以與之相一致。不容置疑,翻譯的重中之重是意思的傳達,但是在很多翻譯實例中,傳達喻義的同時,形式也需慎重對待。
3 習語翻譯的接受理論原則
3.1突顯譯語讀者的動態接受
根據接受理論,在閱讀時,讀者會按照文中對未來的期待和對遠逝的過去的描述來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和觀察視角。當與讀者的視野期待不能吻合時,通常會進而修正其期待和重釋過去。當目標語讀者遇到攜有異國情調的習語時,他會結合語境去感知,從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庫,同時也修正和拓展他的期待視野。記憶儲備在他遇到類似表達時會被激活,長時間后,在同一種情況下原語讀者所擁有的聯想,也會逐漸在譯語讀者的腦海中建立。并在任何固定的、再發的語言形式中都是成立的。當遇及任何固定的表達時,出現在讀者腦中的是所有的能和這一表述在上下文中有關的經歷。這一特征很精確地隱匿于任何語言廣泛的特定表達中,所以在交流中承擔穩定的功能。因此文化差異也再不是理解習語的障礙。但是某些具體的文化習語翻譯需增加額外信息,因為使用一些提示,將不熟悉的概念介紹給目標語讀者在翻譯時是不可避免的。譯者應該考慮目標語讀者的期待視野從而成功的傳達習語中的不同文化。
如果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將讀者看作為動態接受者,那么原語中的文化意象就應該在最大程度上被翻譯出來。例如: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毛澤東選集》)
譯文:The old 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