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告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著人類商業活動的產生而出現并得到快速發展。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廣告效果的實現離不開新穎獨特的廣告創意。近些年,伴隨國學熱潮的興起, 在廣告創意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也越來越多。本文旨在對廣告創意中中國元素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總結,使廣告在更好的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達到最佳的廣告效果。
【關鍵詞】廣告創意 中國傳統文化 符號
【中圖分類號】F713.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2-00-02
1 中國傳統文化與廣告創意的含義
1.1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美國學者泰勒曾把文化定義為“文化和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倫理道德、風俗和作為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和獲得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把它引入到民族文化中也有相同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隨著歷史的演變而逐漸滲透的,反映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沉淀而成的思維方式、價值文化以及情趣、信仰等等。并在五千年的發展史中,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流的人文思想,積淀了豐富的人文文化。古詩詞、民族音樂與戲曲、中國畫、中國書法、剪紙以及特有的民族色彩和民族精神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1.2廣告創意的概念
美國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曾把廣告創意形容為“點子”,并強調了其在廣告傳播中的重要性:“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同時讓他們來買你的產品,非要有很好的點子不可。除非你有很好的點子,不然它就像快被黑暗吞噬的船只。”
所以,在廣告活動中廣告創意一直被譽為靈魂性內容,它貫穿與廣告策劃的全過程中,強調廣告的創新、創異,并能創益即給廣告主帶來巨大的廣告收益。
2 中國傳統文化在廣告創意中的作用
伴隨商業的極速發展,現代廣告業競爭異常激烈。在我國市場上,除了大量國產品牌之外,充斥著諸多國外著名品牌。在國際品牌與國內產品的競爭中,如何使商品更受消費者青睞,本土化策略成為諸多商家的首選。而在其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更是本土化中的典范。賦予中國化的文字、語言、畫面、色彩、音樂、民俗等等,讓消費者倍感親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成為拉近品牌與消費者距離有效地方法。
另外,在商業廣告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之后,也有助于減少廣告的商業色彩,賦予其文化內涵和思想性,改變廣告單純的經濟屬性,提升企業與品牌形象,并有可能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
3 廣告創意中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運用的表現形式
伴隨上世紀90年代國學熱在中國的重新興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從,在廣告創意中也掀起了中國文化應用的高潮。各種形式和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廣告創意中層出不窮,并大獲眼球,收到了很好的廣告傳播效果,實現了廣告應有的價值。中國文化元素在廣告創意中應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3.1廣告創意中涌現出大量的“中國紅”。
色彩具有自己的性格和不同的含義,不同的民族、國家對于色彩的喜惡也有所差異。比如,在歐洲一些國家人們非常崇尚白色,認為白色是圣潔純真的象征;而在比利時人們非常厭惡藍色,認為它是魔鬼的象征。在中國,人們也熱衷很多色彩,而其中尤以紅色為代表,被譽為“中國紅”,甚至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成為中國象征性符號,到處充滿了中國紅。
在廣告創意中中國紅也成為了最大的賣點。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可口可樂繼續自己的一貫風格,推出了“紅地毯篇”廣告。片中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將紅地毯傳遍中國,從鳥巢出發,歷經沙漠、雪山一直到海邊、城市,出現了代表中國的富豪形象:兵馬俑、熊貓等等,并處處收到的人們的響應。片中一個紅地毯非常好的詮釋了紅遍中國的理念,并與可口可樂的包裝、與當時中國人的盛世結合得天衣無縫。
從可口可樂的“紅遍中國”,到杜康酒中國紅系列,再到重慶衛視堅守中國紅,無不體現了廣告創意對紅色的偏愛。成為廣告色彩中最惹眼的顏色,顯示了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并價值。
3.2古詩詞及俗語在廣告創意中的應用
中國古詩詞一般整體對稱,富于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能用非常簡潔的的詞語描寫出不同的意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元素之一。在一則廣告中如果正確的將它們和廣告創意融合起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美化效果,并能達到深化主題,引起受眾共鳴,促進消費者對廣告的記憶,增強廣告的傳播效果。
古詩詞在廣告中的運用形式多樣,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修改其中一些部分后使用,還可以自創一些詩文,或者用畫面演繹試問的內容等。例如:杏花村曲酒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廣告語,既與產品貼切,同時由于此詩早已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而達到了很好的記憶效果。再如:“青翠紛披景物芳,島環萬頃海天長。啤花泉水成佳釀,酒自清清味自芳。”這則廣告語是一首藏頭詩,即每句的首字組成商品的名稱——青島啤酒。既說明了啤酒的產地,又宣傳了其特點。語言形象優美,韻味十足,頗具特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而浙江衛視的宣傳通過水墨畫的形式向觀眾展示了“小橋流水人家、杏花煙雨江南”的水鄉形象,意境優美,與主體非常貼切。
此外,常見的還有中國式的俗語以及成語等在廣告中的應用。
例如,“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廣告語從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語出發,即引出了汽車的品牌,又點出了豐田車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再如東風車廣告語“路遙知馬力,慧眼識東風”簡潔而富于韻律的俗語適當改變之后,所含內容豐富。點出了該品牌的優勢所在。類似廣告舉不勝舉。
此外,中國民族音樂及曲藝在廣告創意中也廣為使用,如早期小霸王學習機,利用膾炙人口的“讀書郎”做背景音樂,在青少年中廣為流傳,達到廣告傳播的效果。很多中國傳統民俗音樂都在廣告中發揮了很好的傳播作用。
廣告創意中隨處可見中國民間藝術,如剪紙、皮影、泥人等等。親情、友情、愛情……各類中國式情感也為廣泛使用。廣告創意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舉。不勝舉
4 廣告創意中應正確使用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廣告創意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用,突出廣告主題、渲染氛圍、強化記憶,收到了較好的廣告效果,但是也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廣告商過于注重經濟效果而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內涵,造成了對文化的誤解與誤導。
在廣告創新與創益的同時,更應發揮其對中國文化傳承的作用。
在廣告創意中應正確適當使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而不能盲目濫用。如有些廣告創意中不尊重古詩詞文化亂改成語、俗語或是詩文,為了嘩眾取寵或是刺激消費者往往在廣告中出現誤用的現象。如 “咳”不容緩, “飲”以為榮,“騎”樂無窮等等,雖能產生較好的廣告效果,但對成語的正常使用起到誤導影響。再如一些廣告中濫用中國傳統文化形象或是歷史名人,但是往往由于廣告商過分追求利益而造成文化形象的流失。恒源祥十二生肖廣告就是生搬硬套,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不滿甚至是反感。
在廣告創意中使用中國傳統文化時,應利用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從內心真正接受產品及其理念,凸顯產品自身的特色,達到廣告傳播效果最大化。規避盲目追隨商業效益而忽視廣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廣告創意也應發揮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用,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達到廣告創意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