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托馬斯·薩金特、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因對宏觀經濟影響的研究獲得年度經濟學獎。這是繼2004年和2006年,宏觀經濟學者在新世紀中第三次獲得諾貝爾獎。這兩位學者針對宏觀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兩人之中的西姆斯教授更偏重于數據分析方法的研究,技術性較強。今天我們主要探討薩金特教授的學術思想及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薩金特教授是宏觀經濟學中“理性預期”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理性預期”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個宏觀經濟理論新學派,是對當時主流的凱恩斯學派的一次挑戰。二戰后,西方各國政府普遍接受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本身存在不穩定性,政府有必要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調節經濟,所以都積極干預經濟。然而,到上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陷入了“滯漲”,經濟增長下滑,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各種經濟刺激政策只是推高了通脹率,卻對促進經濟增長和降低失業完全無效。
正是在這樣的現實面前,薩金特等一批學者對凱恩斯理論產生了懷疑,經過深入思考提出了“理性預期”思想,對凱恩斯理論發起了正面攻擊。
理性預期,是指人們在理性的情況下,會對未來的經濟現象做出合理的推斷,從而采取應對措施。正是由于人們的預期及反應,基于凱恩斯理論的政策很可能失效,甚至產生反效果。舉例來說:當經濟陷入蕭條時,凱恩斯理論認為可以通過增發貨幣制造通脹,由于工人工資大多是提前約定的,不會隨著通脹上升而立刻調整,這樣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事實上壓低工資,降低企業成本,從而激勵企業增加生產和投資,加速經濟復蘇。然而“理性預期”學派卻認為,最初工人也許會上當一兩次,但隨后就會吸取教訓,在談判時就考慮到未來的通脹,從而要求較高的工資,使得政府壓低工資的政策失效,結果僅僅只是制造了通脹卻無助于經濟復蘇。薩金特等學者指出,20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滯漲,正是歷年來政府利用通脹刺激經濟導致的惡果。
“理性預期”學派還對經濟波動和各種貨幣財政政策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經濟波動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絕大多數宏觀調控政策都是無效或者收效甚微,甚至可能本身就成為制造經濟波動的根源。因此他們主張政府政策應該盡可能保持穩定,減少甚至消除對經濟的干預。20世紀80年代以后,“理性預期”學派進一步發展成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成為當代宏觀經濟學兩大流派之一,至今仍然有重大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都推出了規模龐大的救市計劃,但這些計劃或者收效甚微,或者后患無窮。本次諾貝爾獎正是提醒人們,政府干預經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抱有太高的期望。2009年數十位經濟學家正是基于這些理論,公開反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薩金特獲獎以后,也表示對美國當前的經濟困境并沒有任何建議。
“理性預期”在理論形式和邏輯上都非常完美,然而它的基本假設——人們總是理性決策的假設是否成立,卻一直爭議不斷。說來好笑,與薩金特一起開創理性預期理論的盧卡斯教授就曾經做出過“非理性”決策。盧卡斯于1989年與前妻離婚時,前妻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盧卡斯在1995年11月以前獲得諾貝爾獎,獎金應當視為共同財產而平均分配。盧卡斯預期自己不可能這么快就獲獎,因此同意了這一條件。不料他果然在1995年10月10日、約定到期前20天獲得了諾貝爾獎,不得不與前妻平分200萬美元的獎金。理性預期大師不理性,成為經濟學中的一段趣話。
目前,大多數經濟學者都相信,人們不是完全理性的,但在經濟決策中確實有很大的理性成分,因此政府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考慮到人們的預期。而為了影響人們的預期,政府又必須盡量維持政策的穩定和自身的公信力。
“理性預期”思想對中國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中國的經濟結構是從計劃經濟轉軌而來的,各級官員干預經濟的思維根深蒂固,而且各項政策非常缺乏穩定性,結果政策效果往往很差。房價調控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政府對房價進行了多次調控,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結果各方形成了“政府不是真要降低房價”的政策預期,對政府的各種嚴厲態度也熟視無睹,結果房價越調越漲,這次政府空前強硬的調控也遲遲不見成效,部分開發商寧可借高利貸也不愿降價促銷,房地產泡沫風險越來越大。
此外,政府推行的節能減排、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抑制通脹等諸多政策成效不彰,無不與政策缺乏穩定性、政府公信力下降有關。未來政府必須維護政策的穩定性,減少對經濟的機會主義干預,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否則,只會使調控成本越來越高,效果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