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是壽命最長的鳥類之一,甚至與人類壽命相差無幾。但它們活到中年時,爪子就開始老化,喙也變得又長又彎,因為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飛翔十分吃力。它只有兩種選擇:等待死亡或經過痛苦的更新過程。于是它們會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筑巢,用喙擊打巖石,直到完全脫落,然后靜靜地等候新的喙長出來,再用新長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拔出來,當新指甲長出來后,它們便把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個月以后,新的羽毛長了出來,它們獲得了新生!
變革必然帶來陣痛
鷹為什么甘愿忍受切膚之苦?這是因為它們清楚自己的追求,而這變革之痛,正是通向夢想彼岸的必由之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需要“每日三省吾身“的反思力,企業更需要有“安而不忘危”的敏銳和警覺,對于內部出現的不良征兆,如員工尤其是管理層對企業的認同感下降、員工流失率上升;企業內部派系林立、亞文化盛行;部門之間矛盾重重、效率低下……這都是企業需要實施管理變革的信號。實際上,即便大多數企業沒有遇到上述問題,也仍然需要不時反思自己,需要主動創新求變。而無論是因問題迭出而被動改革,還是因前瞻性發展而主動求變,對于企業來講,都難免經歷動蕩、陣痛、融合、定型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撓和破壞。
變革阻力來自誰
企業管理變革,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其本質就是對企業的“責、權、利”系統進行規范、再建的過程,這必然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這其中就包括你、我、他。
以前很多人認為,企業推行管理變革的阻力,主要是來自那么幾個“好事者”。但當變革真的落到自己頭上時,即便從理智上贊同管理變革的人,也會因為感覺到疼痛而下意識地想向后縮手。無論對誰來講,
“變”都是“痛苦”的過程,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大家有意無意地抗拒變革也在情理之中。
變革阻力需“化解”
企業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變革時,不是要“消滅”這股變革的阻力,而是要通過對變革過程中一系列活動的“策劃”,將其“化解”于無形。而“化解”的要訣之一,就是需要變革推動者首先要轉變觀念:由“推動”變革改為“牽引+推動”變革,激勵理論中“胡蘿卜+大棒”的策略,在實施管理變革時也同樣適用。
●變革前期,以“引”為主。變革初期,領導者都期望能夠通過管理變革解決企業過去的一些頑疾,能夠為企業更好地邁向未來鋪平道路;而此時大多數干部、員工對于管理變革的動因、目的還并不知曉,因此應以“發動變革”為主。筆者總結出”四個一”的變革發動經驗:
一次啟動大會,讓干部員工意識到管理變革不再只是會上講講、嘴上說說,而已開始正式動“真格”的了。同時,讓大家明了變革的意義、目的和大致的進度規劃:
一次理念培訓結合企業內部的管理問題和管理困惑,從市場形勢、行業背景、時代要求講起,讓干部員工從思想上認識到變革是太勢所趨,是應對外部競爭的要求,是企業內部持續發展的要求,變革已不是“變與不變”的問題,而是“變什么,怎么變”的問題;
一次關鍵群體座談會,讓管理者、骨干員工再次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和意義,并要求他們要”早學習、先學習”,在管理變革中起到帶頭作用,做好分管領域員工的思想工作,自己有想法的要通過正常渠道反饋,堅決杜絕管理層背后講“風涼話”、傳播消極思想的言行:
一次圍繞變革主題的內部大討論活動,比如采用征文的形式讓廣大員工參與進來,最后匯集優秀文章編輯成內部“專刊”發放各部門各單位來學習、研討,以統一思想,統一認識。
●變革中期,“牽推”并重。人力資源管理變革中期,組織架構、部門職能與崗位職責體系、重要管理流程等已確定。這時,核心考核激勵體系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已基本設計完畢,而績效管理體系也進入到試運行階段。這一時期,由于大家剛剛開始實質性接觸、落實變革的內容,一方面存在技能和方法上的欠缺,另一方面雖然在思想上有所認同,但由于思維方式、工作習慣的慣性作用,對新的管理要求如“事前規劃、目標分解、過程監控”等事項還存在“心不甘情不愿”的適應過程,因此需要“牽引十推動”兩手同時抓。
從“牽引”的角度來講,應注意兩點:一是組織“理念+技能”培訓,讓管理者明白實施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是必須掌握的一項管理工具,是幫助管理者分解工作、傳遞壓力的有效方法,同時通過公開培訓、小范圍座談、交流等各種方式,讓干部員工、尤其是管理者掌握績效管理工具:二是抓好高層領導的帶頭作用,高層領導的全程參與、親身實踐、現身說法是最好的示范和帶動。因此,這一時期,高層團隊的密切配合、鼎力支持最為關鍵。
從“推動”的角度來講,就是要在試運行期間對各部門的工作內容、時間節點要求等事項一一明確,并將運行期間公司層面的重要工作列為“重大事項”,由企管部或人力資源部負責直接跟蹤,并以此為依據兌現部分績效工資——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強調目標的“導向作用”,讓員工認識到:凡是考核的,必是重要的;凡是重要的,就一定要聚焦資源去完成它:凡是完成了重要事項的,必定會被獎勵。另一方面,也讓大家養成“說了就做、定了就干”的好作風好習慣,不能籠統要求,糊涂驗收。
●變革后期,以“推”為主。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菜溫曾提出,變革須經過“解凍一變革一封凍“三部曲,意思就是在變革的后期,關鍵是要保住變革的初步成效,堅持按變革的路線和步伐走下去,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封凍”。用現代管理語言來翻譯,就是要“僵化執行”、“持續推動“,讓大家從舊的工作習慣中解脫出來,并逐步培養出適應新要求的新習慣。
經過績效考核試運行、薪酬激勵方案的周密測算與分析之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變革就到了全面推行、實施落地的關鍵環節。這個時期,無論是高層領導、還是中層管理者、普通員工,對于管理變革相關事宜,不管是思想層面還是技能層面,也都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這一時期,伴隨著考核激勵制度的實施,干部員工已不再關注管理變革的全局怎樣,而是各自打起“小算盤”,比如通過變革,自己的權力增加了多少?薪水增加了多少?工作任務增加了多少?考核壓力增加了多少?原來那些與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事,他們的情況又是怎樣?員工對切身利益的關注,無疑是貫穿于整個變革項目的始終,但在這最后的關鍵環節,當一切的規劃都變成一條條必須執行的制度,當每個人的薪酬預期最終都變成一個個真實、具體的數字時,員工對自己利益的關注就不再遮遮掩掩,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進發出來。
通常來講,這一時期一般不一定會出現所預期的公平競爭、人人向上的樂觀氛圍,反而會由于新的薪酬制度,給員工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失落感,再加上實施績效考核以來工作壓力感的加重,會使一些員工感覺付出多了,卻沒有得到多少回報,因而委曲、報怨情緒滋生。員工情緒的波動,又影響了中層管理者的工作積極性,于是這一時期,最容易動搖變革的信心,質疑變革的效果。
這一時期對于高層管理者來講,是最為嚴峻的考驗階段。面對質疑、報怨,高層管理者必須統一聲音,堅守原則,按章辦事,不能隨便給予讓步、退讓,以使制度失去其嚴肅性。所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能否保住、鞏固變革的成果,成敗就在于此。
小孩子在剛被送往幼兒園時往往很難適應新的環境與變化,常常哭鬧不止,這時候如果讓孩子放學后把學到的教給家長,他們就會因為“承擔了任務”而由“抗拒”改變為“配合”,最終喜歡上了去幼兒園。人總是喜歡被無形的力量吸引而主動前進,不喜歡被有形的鞭笞驅趕被動前行。海爾的“斜坡理論”也形象地告訴我們,如果推著小球向上走,稍一松懈小球就會一路滾下去,很容易前功盡棄:而如果牽引力和推動力一起發力的話,不但小球會前進得更快,而且只要牽引力在,小球至少會止滑于前進的進程中,不會滾落原地。因此,成功的管理變革一定是經過精心策劃、周密組織,同時在不同時機變換運用“拉力”和“推力”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