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深的圖書館管理員說,他能從大學生的借書卡上預測,這些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走向和在某些領域將有所成就,幾乎是百試不爽。
難道說,這位圖書館管理員有神機妙算7其實不然,我們說,是生活經驗和這些學生的學習風格,讓他能洞察出這些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軌跡。
學習風格影響職業生涯
為了成功,和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地學習,因為,大約每隔三年(甚至更短)你所知道的一半事情將變得陳舊,每隔三年個人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也會成倍增加,而且,這些由大量與個體直覺、解釋信息和對信息做出反應的方式等諸多因素,就構成了一個人的學習風格,具體地說,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
學習風格決定個體的思想過程、知覺以及獲得和存儲信息的方法,它不僅決定個體接受什么類型的信息,而且決定這些信息如何被解釋、判斷和如何對信息做出反應。由于學習者之間存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所以,不同的學習者獲取信息的速度、對刺激的感知及反應也會不同,因此,它對學習者的個人未來職業生涯的影響也就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可以分為四種學習風格——發散、吸收、會聚和適應。
發散型——較擅長從多種不同的觀點和角度來觀察一個具體對象和情境。這種風格的人在創造性的活動中,以及需要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時,表現優秀。他們是歸納型的思考者,喜歡收集大量的信息和進行頭腦風暴,通常有廣泛的興趣,具有豐富的想象力。
發散型的人,往往對藝術、歷史、政治、英語和心理學等學科感興趣或更擅長。未來職業生涯傾向于選擇社會服務(如心理學、護理和公共政策)、藝術和傳媒(如戲劇、文學和新聞業)等方面的職業,并且他們偏愛有大量人際交往的工作。
吸收型——較擅長處理廣泛的信息,并將其整理為簡明、相互聯系和邏輯性的形式,他們不太傾向于通過和他人交往來獲取信息,而更喜歡思考抽象的觀點和概念。這種風格的人在歸納推理和將材料組織為一個系統的、結構合理的整體方面很擅長,他們認為在邏輯上的思考完善比具有實際意義或實用價值更為重要。
吸收型的人,往往對經濟學、數學、社會學和化學專業感興趣,或更擅長。未來職業生涯傾向于在信息科學和研究領域選擇職業,如教育研究、法律和神學,并且他們喜歡以收集信息為主導工作(如研究和分析)。
會聚型——在發現想法和理論的實際用途方面最為擅長,他們是問題解決者和決策制定者,喜歡承擔技術任務和處理操作層面的問題,而不是社會或人際問題,他們在思考和實際處理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上很優秀。
會聚型的人,往往對物理、工程和計算機等專業感興趣或更擅長。未來職業生涯傾向于在技術(如工程、計算機科學和醫學科技)、經濟和環境科學等領域選擇職業。
適應型——最擅長處理需要實際經驗的問題,他們較重視讓自己投身于新的、有挑戰性的經歷。他們傾向于依靠感覺而非邏輯分析問題,并且傾向于通過和其他人交往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獨斷專行,他們在需要冒險和適應性的活動上最為擅長。
適應型的人,往往對商務(如管理、財務和市場營銷)和組織行政(如政府公務、公共服務和教育管理)方面的職業感興趣或更擅長,并且喜歡有領導或行政成分的工作(如任務完成和決策拍板),這種人更具備企業家的特質。
偉人毛澤東的學習風格
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豐富知識、超人的智慧、果決的膽識、橫溢的才華,與他一生的學習風格不無關系。這給我們后人會帶來諸多啟示和啟發。當然,使毛澤東的學識、才華、智慧、膽略躋于超常狀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
個重要原因,則在于他終生酷愛讀書,且讀書風格獨特,可以說,他集發散、吸收、會聚和適應這四種學習風格于一身,并兼而有之,融會貫通。
1 注重博覽群書,利用發散思維進行頭腦風暴,舉一反三,以一貫十。
毛主席的讀書興趣很廣泛,無所不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歷朝紀世本末,直到各種野史、演義等他都廣泛涉獵,并通過“頭腦風暴”后,變成自己的“古為今用”,這可以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的情景中窺見一斑。他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容革命力量所呈現出的不斷發展的趨勢;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進行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以“日落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形容腐朽的思想和落后制度所面臨的不景氣和衰敗,如此等等。他也常常借助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中國的革命事業。
除此之外,讀書廣收博覽是毛主席貫提倡和踐行的。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西方社會科學名著到馬列主義著作,從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以及各個學科的書籍還有各種報刊雜志,都在毛主席的涉獵范圍。
正是基于這雄厚的博覽群書的功底和發散思維,才得以讓偉人在治黨、治國、治軍上發現想法并用于指導實踐,成就了他壯偉的事業。同時,也形成了他獨特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唯物論,和“一分為二”、“兩點論”、“矛盾論”、對立統一規律等哲學思想。
2 注重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廣泛吸納信息,歸納推理,推陳出新。
毛主席不僅在全黨提倡“大興調研之風”,而且他自己也率先垂范。早在1927年他就親自深入到湘潭農村進行了實地考察,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30年5月,他又寫了《調查報告》,首先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光輝論斷。他無論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都多次到工廠、農村等進行調查研究,搜集第一手資料,寫出了大批用于指導中國革命事業的大量光輝著作。
其次,他親自組織了多種科學調研團隊,其中有和中央領導同志在一起學習討論,寫出了《論十大關系》;有和胡喬木、胡繩等人一起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展開討論,闡述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階段革命和建設的精辟看法。正是利用這些討論,使思想產生碰撞、激蕩,從而產生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見解。
此外,毛澤東“自信人生三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邁和自信,敢于冒風險的大無畏精神,更令人敬佩和值得后人學習。
重慶談判,他演繹了一出現代版的“鴻門宴”,當眾人擔心他的風險時,他卻自己堅持要去,并自信安然無恙。這種底氣、大氣乃至對時局的透徹觀察與分析,想必也源自他幾十年的學習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
延安保衛戰更顯偉人的臨危不懼和膽略過人。當胡宗南幾十萬大軍圍剿延安,當時毛澤東身邊并沒有可以調遣的部隊,許多人萬分焦急,可毛澤東卻鎮定自若,決定哪也不去,就留在延安,和胡宗南唱現代版的“空城計”。
實踐證明,毛澤東不愧為是一位理論偉人、一位政治和軍事偉人,同時他也是一位文化偉人。他那海納百川的學習風格和深厚豐富的文化積蓄,不僅鑄造冶煉了他的人格、品性,而且也給了他超人的知識、智慧、才華、膽略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