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手足癬;大黃甘草湯;黃鶯
中圖分類號:R2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05-02
手足癬是最常見的淺部真菌病。手癬指皮膚癬菌侵犯指間、手掌、掌側平滑皮膚引起的感染;足癬則主要累及足趾間、足跖、足跟和足側緣。皮損多由一側傳播至對側,足癬多累及雙腳,手癬常見于單側,根據臨床特點不同,可以分為3型:水皰鱗屑型、角化過度型、浸漬糜爛型[1]。祖國醫學認為皮膚淺部癬之病因,總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復因風、濕、熱邪外襲,郁于腠理,淫于皮膚所致。病發于腳趾,則為腳濕氣;發于手掌部,則為鵝掌風,統稱為手足癬[2]。黃鶯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知名皮膚科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皮膚科臨床、教學20余年,擅長中西結合治療各種皮膚病,尤其對中醫的辨證施治有獨到見解,筆者有幸隨師侍診,獲益良多,現將吾師治療手足癬的經驗介紹如下。
1特色治療
導師在臨床上治療手足癬擅長中西醫結合及內外結合雙重特色療法。常選用經驗方大黃甘草湯加味治療手足癬?;A方:大黃15 g,生甘草60。加減:水皰、滲液較多時可選用烏梅20 g,五倍子20 g,枯礬10 g加強收斂之功;糜爛、浸漬嚴重時加用金銀花30 g,漏蘆根30 g,重樓20 g,貫眾15 g,老鸛草15 g,仙鶴草15 g,土茯苓30 g,薏苡仁30 g加強清熱解毒除濕之功;皮損干燥,角質增厚,表面粗糙脫屑,易發生皸裂時可選用黃芪30 g,當歸30 g,黃精20 g,制何首烏30 g,紅花10 g,地骨皮15 g,赤白芍各20 g,生地15 g,陳艾葉20 g,蒼術20 g加強滋陰養血、活血潤膚之功。瘙癢明顯時可選用苦參30 g,蛇床子30 g,大風子15 g,蜂房10 g,百部10 g,全蝎10 g以加強殺蟲除濕止癢之功。皮損冬天加重時可選用肉桂10 g,干姜10 g,川烏10 g,草烏10 g以加強溫經祛寒之功。用法:水煎外泡,溫度以37 ℃左右為宜,每次浸泡30 min,每日2次,泡完后待其自然晾干,之后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若皮損肥厚可酌情封包。若滲液明顯可在外用藥物之后撲粉以加強燥濕之功;若指(趾)間糜爛可使用棉球隔開,使得通風透氣以防止繼發感染;若皮損肥厚可配合液氮冷凍等物理療法。必要時可口服抗真菌藥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藥物。若繼發細菌感染時應采用抗菌藥物治療。若繼發癬菌疹時應在積極治療活動病灶的同時進行抗過敏治療。
2防護兼顧
手足癬除了及時治療之外,同時還要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腳部的清潔干燥,勤換鞋襪;不要混用拖鞋、浴巾、擦腳布,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防止鞋柜傳染腳氣。應避免酸堿物質對手足部皮膚的損傷,同時應避免搔抓,防止足癬繼發手癬,一旦患上手足癬要及時、正規、徹底地治療。
<ins name="zTcU4P6DkUx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