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道家思想對中醫局部望診影響研究的現狀,本文將其從形神之論促使中醫重視望神、望形態;精氣神學說拓展了局部望診的生理及病機闡釋;臟腑功能理論促進了局部望診的臟腑定位診斷方面加以論述。
關鍵詞:道家;中醫;局部望診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77-02
中醫學是根植于中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而形成和發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十道九醫”的說法提示“道”與“醫”關系密切,道家思想對中醫局部望診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1形神之論促使中醫重視望神、望形態
作為先秦時期道家學說創始人的老子和莊子,都強調了“神”的作用,追求形神俱存,形神相依,并把形神相依作為生命存在的基礎。莊子主張“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莊子?刻意》),漢朝的淮南子則繼承發展了上述觀點,如《淮南子?原道訓》:“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進而提出了以養神為主的養生原則。中醫經典之作《黃帝內經》受到這種哲學觀點的熏陶,認為人體是“形與神俱”、“形神合一”的整體,“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如《素問?卷第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闡述了人體形與神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因而中醫望診極其強調望神、色、形、態,通過局部望診診查人體各部神的情況,如望目觀眼神、望舌觀察舌神等,并將面色、目、精神、意識、思維、呼吸、活動等大量各個局部望診的內容綜合分析,得出人體整體神的狀態結論,如望到面色晄白而無光澤,兩目晦暗,呆鈍不靈為失神;兩目乏神,面色少華,為少神的征象。
2精氣神學說拓展了局部望診的生理及病機闡釋
精、氣、神是一種古代哲學概念,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老子》中就已提出“精”與“氣”,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則提出精氣為萬物本源,書中有精生“五谷”、“列星”等萬物的觀點。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管子?內業》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可見,精氣神作為人類生命要素的觀點,早就出現在《老子》、《莊子》、《管子》、《孟子》等著作中,是道家理論的核心內容。
道家的精氣神之論對中醫學精氣神理論體系及其它重要理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精、氣、神內容的豐富記載,因《黃帝內經》諸篇先后著成于先秦與漢代,故此其精氣理論的創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受到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滲透和影響”。“精氣學說作為對物質世界本原的解釋,滲入到研究人體生命變化的中醫學理論中來,對《內經》的自然、人體、生理、病理、養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對其精氣生命理論的形成和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中醫認為,精有形為生命本原,氣無形為生命的動力,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神為生命的主宰及體現,也即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活動,人體的精神心理活動是以心為主的五臟之精氣及其運動為基礎產生的”[2]。而精氣觀念又是藏象理論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促成了“腎藏精”這一重要命題的產生。一般來說人體精、氣、神正常,則身體健康;若精、氣、神任何一方出現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臨床上了解就診者精、氣、神充沛與否,是中醫診斷學局部望診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診察內容。如觀察到就診者耳輪肉厚而潤澤,耳聰目明,骨骼堅實,生長發育、生殖機能正常,身體強健,精力充沛,是為腎精充足;如見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為先天腎精不足。見就診者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色紅活明潤是心氣充足;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皮膚柔嫩、光滑、毛孔細致是肺氣充足;如見面色萎黃,大便稀溏,口涎自出,崩漏肌衄,苔膩,則為脾氣虛弱,脾失健運。見口張不閉,為肺腎之氣將絕。見神志清楚,兩目精彩,呼吸平穩,語言清晰,面色榮潤,肌肉不削,動作自如,反應靈敏,是為得神;反之,可能是少神、失神等;見舌色紅活明潤,運動靈敏是為舌有神,反之為舌無神。見雙眼瞳神散大,為神的散失等。
3臟腑功能理論促進了局部望診的臟腑定位診斷
中國古代道家認為:人體由臟腑組成,臟腑是人體功能的承擔者,五臟與人體情志活動密切相關;五臟功能正常,則人體健康,五臟功能受損,則人體患病。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中有:“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與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道家的臟腑論和五志對應五臟的思想,對中醫藏象學說、五臟與情志的關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如學者提出《素問?宣明五氣篇》和《靈樞?本神篇》所說的五臟藏五志是一致的[3];而《莊子?外物》說:“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