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生附子組配四逆湯顆粒劑、制附片組配四逆湯顆粒劑及常規四逆湯湯劑3種中藥復方制劑進行臨床療效對比研究。方法:120例腎陽虛患者隨機分成3組進行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結果:生附子組配組治愈率為7.5%,顯效率為70%,有效率為22.5%,總有效率為100%。制附片組配組顯效率為20%,有效率為80%,總有效率為100%。常規四逆湯湯劑組治愈率為2.5%,顯效率為32.5%,有效率為55%,總有效率為90%。經統計學處理生附子組配組與制附子組配組、常規四逆湯湯劑組顯效率和有效率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則無顯著性差異。結論:生附子組配組療效指標優于兩對照組,在驗證《傷寒論》四逆湯的原創性及有效性的同時,為臨床治療危、重、急、疑難病種提供一種安全、穩定、增效、優質、可控的回歸古原方配伍原貌的現代劑型。
關鍵詞:生附子;制附子;四逆湯;腎陽虛證
中圖分類號:R256.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43-03
四逆湯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之功效,為臨床回陽救逆代表方。附子為方中君藥,其功效與藥理作用也是四逆湯藥效學指標的集中代表,“生附子辛甘大熱,走而不守,徹內達外,浮多沉少,通行十二經,作用峻猛,火性迅發,善逐入里之陰寒,挽復欲脫之元陽,故為回陽救逆之第一品,用于亡陽危急之證,……,炮附子辛散之力大減,溫熱之性尚存,呈微辛微苦,甘熱之特點,守多走少,作用溫而不烈,沉降入下焦,溫脾腎、補命火,主治腎陽不足,寒濕內盛諸證,……為補命門真火之要藥”[1]。因附子顯著的回陽救逆藥效與伴隨的雙酯生物堿毒性難于把握,故臨床醫家在四逆湯的運用上常常謹慎少用或不用,且運用時多以市售制附片取代生附子組方。本所項目[“四逆湯”不同配伍藥效學對比研究]是昆明市科技局重點立項課題,采用生附子組配四逆湯,旨在遵循原方,在對生附子/制附片組配“四逆湯”進行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的同時,為臨床提供減毒、增效,克服傳統附片煎煮繁瑣、易于中毒的弊端的中醫急癥創新原方制劑。運用生附子組配四逆湯顆粒劑、制附片組配四逆湯顆粒劑及常規四逆湯湯劑組3種不同治療方法各40例進行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課題選擇門診和住院腎陽虛證患者共120例,隨機分為生附子組配四逆湯顆粒劑組40例、制附片組配四逆湯顆粒劑組40例及常規四逆湯湯劑組40例,3組進行臨床觀察,其中生附子組配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31~40歲5例,41~50歲1例,51~60歲14例,61~70歲12例,70歲以上8例,最小31歲,最大80歲,平均55.5歲。制附片組配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1~40歲4例,41~50歲3例,51~60歲10例,61~70歲12例,70歲以上11例,最小32歲,最大80歲,平均56歲。常規四逆湯湯劑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31~40歲2例,41~50歲4例,51~60歲13例,61~70歲18例,70歲以上3例,最小35歲,最大80歲,平均57.5歲。
1.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主證:腰膝酸軟,性欲減退,畏寒肢冷。次癥:精神痿靡,夜尿頻多,下肢浮腫,動則氣促,發槁齒搖,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具備以上主癥2項,次癥2項即可診斷為腎陽虛證。
1.3納入觀察病例標準符合腎陽虛中醫辨證標準。
1.4排除病例標準(1)用藥前30天內發生并發癥而進行術者。(2)孕婦及準備懷孕者、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