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悸;中醫藥療法;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256.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45-02
心律失常屬中醫心悸范疇。心悸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癥。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臨床一般多呈陣發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它可由器質性心臟病、非器質心臟病、以及非心臟性因素引起,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近2年來筆者采用益氣養陰,清熱活血法治療5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標準。心率在60次/min以上,呈各種快速心律失常心電圖表現,如各型早搏、陣發性室上速、心房纖顫等。(2)中醫診斷標準:自覺心跳異常,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精神緊張,心悸不安。伴有胸悶不適,心煩寐差,顫抖乏力,頭暈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可見數、促、結、代、緩、遲等脈。常有情志刺激,驚慌,緊張,勞倦,飲酒等誘發因素。
1.2一般資料2010年8月~2010年11月共治療患者11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齡52~74歲,平均60歲;病程1個月~10 a,平均13個月。其中,房早23例,室早25例,陣發性室上速6例,陣發性房顫2例。對照組56例,男22例,女34例;年齡50~78歲,平均62歲,病程2周~10 a,平均11個月。其中,房早22例,室早27例,陣發性室上速4例,陣發性房顫3例。2組性別、年齡、病情等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rzAzdsAffo3BYBrua/qQjHEb+QuaNyr3+UcGaLyCBjo=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自擬中藥方治療,方用生黃芪30 g,太子參15 g,麥冬15 g,五味子9 g,丹參30 g,川芎15 g,紅花9 g,赤芍15 g,黃連10 g,香附9 g,佛手9 g,生龍骨、生牡蠣各30 g。用法:水煎服,1日2次。胸痛明顯者加王不留行、三棱;食少苔膩者加半夏、瓜蔞、薤白;失眠多夢者加珍珠母、遠志;肢腫尿少者加桂枝、炮附子、車前子等;口干舌紅苔少等陰虛明顯者加玄參、生地、百合。對照組:口服心律平片150 mg,每日3次口服;輔酶Q10膠囊10 mg,每日3次口服。2組療程均為2個月,治療期間,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藥。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1979年9月修訂的《常見心律失常病因、嚴重程度及療效判斷標準》擬定。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顯效:心悸癥狀消失,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明顯改善;過早搏動消失;陣發性室上速或心房纖顫發作基本控制或頻發轉為偶發;有效:心悸癥狀大部分消失,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有所改善;過早搏動次數較治療前縮減50%以上,或頻發轉為多發,或多發轉為偶發;無效:心悸癥狀和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無改變或加重。
3.2治療結果治療組臨床痊愈32例,顯效15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4%。對照組臨床痊愈23例,顯效16例,有效6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80.4%。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4討論
近年來多種新型抗心律失常藥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在取得療效的同時,亦表現出負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少數有引起猝死的報道。而中藥現代藥理已證實黃芪中所含的黃芪皂苷可以抑制Na+-K+-ATP酶和抗自由基損傷,穩定細胞膜,改善心肌營養和心肌細胞線粒體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發生頻率。而黃連中含有的小檗堿具有心臟正性肌力和負性頻率作用,具有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作用,也具有很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丹參中所含重要成份是丹參酮,有良好鈣通道阻滯作用,能夠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冠脈供血。本病常因飲食、勞逸、情志而誘發。因此,患者應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內傷。同時,要注意寒暑變化,避免外邪侵襲。
(收稿日期:201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