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蠶砂四妙湯;痛風;療效
中圖分類號:R589.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47-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目前多以西醫治療為主,近年來筆者采用自擬蠶砂四妙湯加味治療痛風3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36例痛風患者中,男35例,女1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9歲。一個關節損害21例,2個關節以上損害15例。
1.2診斷依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痛風的診斷依據。①多以單個趾指關節,卒然紅腫疼痛,逐漸痛劇如虎咬,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伴發熱,頭痛等癥。②多見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飲酒及外感風寒等誘發。③初起可單關節發病,以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繼則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可滲液。反復發作后,可伴有關節周圍及耳廓、耳輪及趾、指間出現“塊瘰”(痛風石)。④血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⑤必要時做腎B超探測、尿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了解痛風后腎病變情況。X線攝片檢查顯示: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整齊的穿鑿樣圓形缺損。
2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中均采用自擬蠶砂四妙湯加味治療。基本方藥組成:蠶砂10 g,黃柏10 g,蒼術10 g,薏苡仁30 g,川牛膝15 g,地龍15 g,知母10 g,萆薢15 g,威靈仙15 g,澤瀉10 g,絲瓜絡15 g。隨癥加減,濕熱蘊結,觸之局部灼熱疼痛劇烈者,加秦艽、豨簽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年老體虛者,加黃芪、白術補氣健脾、托毒生肌、燥濕消腫;血瘀內阻、關節拘攣者,加紫丹參、夏天無以祛瘀除濕、通絡止痛。服法:每天3次,2天1劑。2周為1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痛風的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3.2治療結果36例痛風患者中,治愈24例,好轉12例。
4典型病例
張某,男,48歲,于2010年6月18初診。主訴:反復右踝關節腫痛4年余,加重3天。患者于4年前因飲酒、進食肥甘厚味之物后出現右踝關節腫痛,當時曾到院外就診,診斷為“痛風”。曾用“丙磺舒”、“秋水仙堿”、“先鋒霉素”治療好轉,但以后每因飲食失調特別是進食肥甘厚味之品出現踝關節腫痛發作,就診3天前因朋友生日飲啤酒約500 mL,當晚即出現右踝關節腫痛,自服止痛藥物無效即由家人送往本院門診就診,當時空腹化驗血尿酸718 mmol/L。刻下癥見:右側外踝關節紅腫疼痛,活動受限,痛苦貌、神倦乏力、煩躁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大便溏、小便黃。診斷:痹證(濕熱內阻、瘀滯絡脈)。治則:清利濕熱、活血通絡,方用蠶砂四妙湯加味治療。方藥:蠶砂10 g,黃柏10 g,蒼術10 g,苡仁30 g,牛膝15 g,地龍15 g,知母10 g,萆薢15 g,威靈仙15 g,澤瀉10 g,豨簽草10 g,絲瓜絡15 g,路路通10 g,連服2劑后來復診,自述、腫痛已消,行走較前好轉,煩躁改善。繼用上方7劑后復查血尿酸360 mmoL/L,踝關節紅腫消失,活動自如,精神狀態好恢復正常生活工作,隨訪至今2年多未發病。
5討論
中醫學認為,痛風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素體陽氣偏盛,感受濕熱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熱,流注關節經絡,熱痹經絡發熱不退出現關節疼痛、紅腫、活動受限。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采用自擬蠶砂四妙湯加味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方中用蠶砂為主藥,能祛風濕,和胃化濕,《本草求原》指出:“原蠶沙,為風濕之專藥,凡風濕癱緩固宜,即血虛不能養經絡者,亦宜加入滋補藥中。”現代藥理作用證實其煎劑有抗炎、促生長作用。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蒼術辛、苦、溫,燥濕健脾,祛風散寒。牛膝、地龍活血化瘀通絡,引血下行,促進泄濁化濕改善紅腫、疼痛。澤瀉:甘淡性寒長于利水,泄濁消腫,萆薢泄降濁毒,通利關節,宣通化氣,諸藥合用本方可以排泄降低尿酸改善人體內環境,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抑制和減少尿酸生成效果,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高尿酸血癥是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臨床上以痛風性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用傳統的西藥如秋水仙堿等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且病情容易反復發作,運用本方治療痛風無毒副作用且見效較快,能降低或排泄尿酸改善人體內環境達到治本的目的,特別是伴有心、腦、腎疾病的老年痛風患者用后療效滿意。
(收稿日期: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