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針刺;耳壓;特發性眼瞼痙攣
中圖分類號:R276.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55-01
特發性眼瞼痙攣是以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為表現,抽搐的頻率和時間不等,輕者眼輪匝肌陣發性、頻繁的小抽搐,不影響睜眼;重癥者抽搐明顯,以致睜眼困難、影響視物,引起功能性失明。臨床上將眼部及其周圍組織無器質性病變的眼瞼痙攣叫特發性眼瞼痙攣。常起于單側,日久延及雙側,隨著病情的發展,可擴散至一側面部和口角,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大多病因不明,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筆者采用針刺結合耳壓治療該病4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將80例2008~2011年就診于本科門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最小者24歲,最大為72歲,平均58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3個月。全部患者頭顱CT平掃未見異常。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臨床表現單側或雙側眼輪匝肌間歇性抽搐,納可,眠欠佳,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細,屬虛證。
1.3排除標準(1)MRA掃描有血管病變。(2)眼部及周圍組織有器質性病變。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針刺取穴:雙側太沖、三陰交、足三里、氣海、合谷、風池、百會、患側四白、攢竹;背腧穴(膈俞、肝俞、脾俞);操作方法:①背俞穴直刺0.5~0.8寸,不留針;雙側太沖、患側四白直刺0.5~0.8寸;百會順督脈循行的方向平次0.5~0.8寸,其余穴位直刺0.8~1.2寸,三陰交、足三里采用重插輕提補法,其余穴位均平補平瀉,施針從足部穴位至頭部穴位,留針20 min,10 min時行1次針,隔日治療1次;耳壓:眼、神門、腎上腺、皮質下、脾、肝。囑患者每個穴位每日按壓3次,每次每個穴位順時針方向揉60次,3天換1次,雙耳交替進行。(4)針刺治療10次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2.2對照組單純針刺治療,取穴與治療組針刺取穴一致;操作方法及療程與治療組針刺治療方法相同。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按ALBERT等[1]痙攣強度分級進行評估:0級,無痙攣;Ⅰ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加;Ⅱ級,輕度,眼肌、面部輕微顫動、無功能障礙;Ⅲ級,中度,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Ⅳ級,重度,嚴重痙攣如功能障礙影響工作、行走、不能開車、閱讀等。痊愈:Ⅲ~Ⅳ級降低至0級;顯效:痙攣分級下降≥2級;有效:痙攣分級下降1級;無效:痙攣分級無降低。復發標準:痙攣強度上升≥Ι級。
3.2治療結果見表1。
表12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別n痊愈顯效有效無效愈顯率/%治療組4015156275.0對照組4081515257.5與對照組比較,*P<0.05
4討論
祖國醫學中無特發性眼瞼痙蠻病名,歸屬筋惕肉瞤范疇,相當于胞輪振跳,又名瞤目,其常緣于過勞、久視、睡眠不足等,責之于肝脾二經病變。《證治準繩?七竅門》載 “謂目睥不待人之開合而自牽拽振跳也,乃氣分之病,屬肝脾二經絡牽振之患。人皆呼為風,殊不知血虛而氣不順,非純風也”。血虛生風,虛風上犯清空,擾亂頭面經脈,,氣血運行失常,導致胞瞼抽動不休;《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本病病機在于肝脾氣血虧虛,患者證屬肝脾兩虛,故治療上以補肝脾,養氣血為主。取背腧穴,膈俞為血會,以及相對應臟腑肝俞、脾俞,氣至即取針。三陰交與足三里共同作用有扶正培元,補氣養血的功效。氣血通暢,方能邪祛痛定。本病為經筋失調,病在陽明經筋,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有調和氣血,熄風止痙之功,《四總穴歌》“面口合谷收”。四白、攢竹取其近治作用,與合谷穴有協同作用共治眼疾。百會屬督脈,氣海為任脈,共同協調,調和氣血,陰陽平衡。
《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通過對有關耳穴的刺激,使通往病灶的經絡之氣血通暢,以達治療疾病的目的。實驗研究反復驗證了相應耳穴與患病內臟存在相關性,并有相對特異性[2]。本病標為眼,主穴為眼穴,內外對貼;本為肝脾兩虛,耳穴取肝、脾,補益肝脾之氣,且肝開竅于目。腎上腺,解痙祛風,神門、皮質下補髓安神,腎上腺解痙祛風,交感也有很好的解痙之功,另外腎上腺有改善體質,補益氣血的作用,以扶助正氣而達祛邪之功。
參考文獻:
?。?]JANKOVIC J. HALLETT M. Therapy of botulinumtoxin[M]. New York :Maecel Dekker,1994:353~369.
[2]管遵信,管鐘潔,姜云武,等.耳穴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