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不孕癥;補腎疏肝調經法;經驗
中圖分類號:R27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03-03
魏紹斌教授治療不孕癥,常以補腎為核心,疏肝為脈絡,因時制宜,調經以助孕。筆者有幸侍診于側,受益良多,現將老師應用補腎疏肝調經法治療不孕癥的經驗介紹如下。
1 調經重補腎
《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人的胚胎,來自父母的生殖之精結合而形成。《圣濟總錄》曰:“婦人所以無子,由于沖任不足,腎氣虛寒故也”。腎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生殖發育之源。傅青主在論治不孕癥中提出“婦人受妊,本于腎氣之旺也”,“腎旺是以攝精”,“精滿則子宮易于攝精,血充則子宮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攝胎受孕,在于腎臟先天之真氣”。受孕的機理,在于腎與沖、任、督、帶四脈,受孕的關鍵在于腎氣的旺盛和精血的充沛。蓋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陰元陽,主藏精而司生殖。倘先天稟賦不足,體質虛弱,或后天失養,房勞傷腎,抑或多次流產刮宮損傷腎精,以致精虧血少,沖任受損,胞脈失養則不能成孕。《素問?上古天真論》對女子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特征描述為:“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可見,腎為經之本源,調經必先補腎。故《傅青主女科》在調經篇云:“經水出諸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經水出諸腎”,是對婦女月經調節機制的高度概括[1],主張調經首在培本補腎,確定了補腎滋腎是調經種子的第一要法。
導師常用“壽胎丸”、“六味地黃丸”與“五子衍宗丸”適當加減以補腎調經,治療不孕癥。壽胎丸源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由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組成,功效補腎、安胎。本方菟絲子為主藥,大補腎精;桑寄生性味甘平,主腰痛,強筋骨,安胎,充肌膚;續斷為補腎之要藥,與桑寄生相須為用,阿膠滋陰補腎填精,4藥相配,能使腎氣旺盛,精血充沛。六味地黃丸源于宋代醫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滋補腎陰的基礎方劑,因其療效顯著,而成為補腎名方。五子衍宗丸來源于《攝生眾妙方》,由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車前子諸藥組成,能填精益腎,用于治療腎虛腰痛及久不生育。早在唐代,五子衍宗丸就成為宮廷貴族養生保健的秘方,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古謂本方有添精、補髓、益腎的作用,稱之為種子方。方中菟絲子、枸杞子補腎陽,益精血;五味子、覆盆子補腎固澀;車前子亦有補肝腎之功。藥只5味,為繁衍宗嗣種子的良方,甚至被譽為“古今種子第一方”。
導師臨床運用時,常去壽胎丸中之阿膠,五子衍宗丸中之五味子、車前子。因考慮四川盆地多濕熱,阿膠易助濕礙胃,五味子過于酸收、車前子利濕泄濁,而不孕癥患者常有精虧帶少故常去之。同時加桑椹子以滋陰養血補虛組成壽胎三子或四子方,以加強補腎益精之功,對腎虛精虧所致的不孕癥多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配合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以上共奏補腎調經之功效。
2 調經兼疏肝
《景岳全書?婦人規》曰:“產育由于氣血,氣血由于情懷,情懷不暢,則沖任不充,沖任不充,則胎孕不受。”蓋婦女以血用事,肝為血臟,沖任相連,肝又為風木之臟,將軍之官,喜條達,惡抑郁,情志不遂則肝失條達,肝經氣血不能暢達則氣血不和,沖任不得相滋,久婚不得孕育。肝主疏泄,調節生殖功能,肝郁不達,則生殖功能失調而無子[2]。葉天士云:“女子以肝為先天”,“婦科雜病,偏于肝者居半”。因為婦人以血為用,肝主藏血故也。而“女子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于此”(《景岳全書》),可見肝與婦科病的關系至為密切。唐容川有“調經肝為先,疏肝經自調”之說。以上醫家的論述均指出了疏肝對調經的重要作用。《傅青主女科》載:“婦人懷抱素惡,不能生子者是肝氣郁結,治法必解四經之郁,以開胞結之門。”究其原因皆情志怫郁,致肝之疏泄功能失調,肝氣郁結,遂生它癥。育齡期婦女,如患不孕,多有情志怫郁,反之又加重病情。導師汲取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經驗,臨床善用四逆散加減疏肝調理月經以治療不孕癥。四逆散由柴胡、枳實、白芍、甘草4味藥組成,方中柴胡疏肝以升達肝氣,枳實苦降以平肝氣,兩藥配合,調達氣機,白芍柔肝養陰,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該方精煉,配伍恰當,共奏疏肝解郁,柔肝止痛之功效。四逆散乃理氣之經方,對不孕癥屬肝氣郁結者,多可達到藥到病除之效,故堪稱良方妙法。
導師運用此方時,巧妙靈活,時有變通,如熱象較顯時,以赤芍易白芍;無便秘,大便較暢時,多以枳殼易枳實;月經量多時,常用醋制柴胡。《金匱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導師常酌加白術、懷山藥、茯苓等以健脾疏肝,或用逍遙散加減以疏肝解郁,健脾和營。同時,再酌加香附、佛手、荊芥、百合、合歡皮等一二味藥以加強疏肝解郁之功效。
3 巧妙調周期
《素問?寶命全形篇》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人與自然息息相關,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氣血陰陽有一定的影響。故主張臨診“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篇》,治療應天時而調氣血《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明應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而靈活地采取適宜的措施。
導師在運用補腎疏肝法的同時,常根據患者月經周期中經期、經后期、經間期及經前期因時制宜,具體體現在方藥及其用量上。在經期,側重于“通”,以疏肝理氣為主,主方四逆散加用理血之藥,如當歸、川芎、益母草、焦山楂等,疏肝理氣藥用量略大。經后期時,側重于“補”,以壽胎三子方為主方,伍以四逆散,方中補腎藥作為君藥,用量較大。經間期時,在補腎疏肝的同時,加路路通、羌活、澤蘭等以通絡除濕促排卵,經前期時,加用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等以溫補腎陽,促進內膜生長,增強黃體功能。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28歲,已婚,G1P0+1,于2010年9月13日初診。主訴:月經周期推后10余年,未避孕未孕4 a。既往月經周期推后,13[SX(]7[]40~60[SX)]天,量中,色紅,無血塊,經前乳房脹,腰酸脹痛,經行上述癥狀減輕。2006年行人工流產1次。此后一直未避孕未孕,2007年6月在外院行“輸卵管碘油造影”未見異常。Lmp:2007年9月9日,4 d凈,量少色暗紅,血塊少。經前乳房脹,腰酸脹痛。白帶量多,色淡黃,無異味及瘙癢。現覺畏寒,疲乏無力,情緒欠佳,納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脈弦細。診斷:月經后期、不孕癥。辨證:肝郁腎虛。治法:補腎疏肝,活血調經助孕。方擬:四逆四子湯加減。處方:柴胡10 g,白芍15 g,枳殼10 g,覆盆子15 g,菟絲子15 g,桑椹子15 g,枸杞子10 g,太子參30 g,當歸10 g,雞血藤15 g,蓮子15 g,荊芥15 g,懷山藥15 g,石斛15 g。6劑,水煎服,每次100 mL,每日3次。二診(2010年10月14日)服藥后無不適,現周期35 d,癥狀如前所訴,舌淡苔白,脈弦細。方擬:壽胎圣愈湯加減。處方:桑寄生15 g,續斷20 g,菟絲子15 g,阿膠10 g(烊化),黨參20 g,黃芪20 g,當歸10 g,熟地10 g,川芎10 g,白芍15 g,石斛15 g,巴戟天10 g,制香附10 g。6劑。囑:(1)測BBT;(2)1周后監測卵泡。三診(2010年10月23日)停經44 d。現感冒(咽癢、鼻塞、微咳嗽),今晨感腹脹,怕冷,納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微膩,脈浮。本院B超提示:子宮前后徑3.6 cm,內膜厚0.6 cm(雙層),探及最大卵泡約0.9 cm×0.8 cm。因患者感冒,夾有濕邪。故治法:疏肝理氣,燥濕化痰。方擬:四逆二陳湯加減。處方:柴胡10 g,枳殼10 g,白芍15 g,陳皮15,法半夏15,茯苓15 g,荊芥15 g,薄荷10 g(后下),白芷10 g,澤蘭15 g,川芎10 g,羌活10 g。8劑。囑:測BBT。四診(2010年11月13)停經56 d,BBT升高15 d。納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脈細滑。今日激素:P 17.9 ng/mL,E2 281.9 pg/mL,血HCG 36.3 mIu/mL。診斷:早孕、異位妊娠待排。方擬:壽胎四君湯加減。處方:桑寄生15 g,續斷20 g,菟絲子15 g,太子參20 g,白術15 g,茯苓15 g,覆盆子15 g,石斛15 g,懷山藥15 g,黃芩10 g,女貞子15 g,生地10 g,陳皮10 g。6劑。囑:(1)3天后復查血激素;(2)若出現明顯的腹痛、陰道出血及時就診。
按:《素問?上古天真論》首先提出了“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的受孕生理。腎虛陽氣虛弱,生化失期,不能攝精成孕。在《萬氏婦人科》中指出“女子無子,多因經候不調……此調經為女子種子緊要也”。肝血下注沖脈,司血海之定期蓄溢。肝氣郁結,沖任不能相資,不能攝精成孕。此案為肝郁腎虛導致的月經不調、不孕癥,通過補腎疏肝,活血調經得以受孕。選方四逆散解郁舒暢氣機。壽胎四子湯滋補腎精,圣愈湯即參芪四物湯,補益元氣,助氣血生化。加用巴戟天溫腎益精,制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澤蘭活血通絡調經。通過上述諸藥加減運用,共奏補腎益精、疏肝理氣、養血調經助孕之功。腎中精氣充足,肝氣疏泄條達,沖任得養胎孕可成,病歸痊愈。
參考文獻:
[1]羅頌平.中醫婦科名家醫著醫案導讀[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71~78.
[2]張淑云,徐王兵,劉敏,等.從肝腎論治黃體功能不健性不孕[J].中醫研究,2003,(16):50~51.
(收稿日期: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