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標本理論的重要意義,分別從經脈、醫患、病理、運氣等4個方面論述標本的含義,探討治療原則,并指出標本之治貴在切合病情需要,靈活掌握和運用。
關鍵詞:標本;理論;治則
中圖分類號:R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92-02
1 標本之義
1.1 標本的意義 “標本”在祖國醫學中是一個重要的醫學術語,標本理論是《內經》的重要內容之一。《內經》非常重視標本之辨析與運用,各篇中亦有多處論及,并有《素問?標本病傳論》及《靈樞?病本》兩個專篇予以論述。如《素問?標本病傳論》云:“知標與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此皆言標本之重要意義。歷代醫學家對于標本理論亦非常重視,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傳忠錄?標本論》 中說:“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唯據目前,則最為斯道之大病。”痛感諸醫治病不明標本,遺害無窮。總之,標本理論作為《黃帝內經》治則治法的核心內容之一,在臨床上有著廣泛的應用,掌握標本理論,對臨床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1.2 標本之含義 本,原指草木的根及莖干,引申為根基,根本的東西,本原,本始等義。標,指末梢,末后,上端,外表。《黃帝內經》中所涉標本含義不盡相同,首先應該搞清,然后才可以進一步研究它的主次、先后、輕重、緩急。《內經》上所說的標本,大約有以下幾種含義。
1.2.1 病理上的標本問題 詳見于《素問?標本病傳論》和《靈樞?病本篇》,這是屬于病理范圍內的標本問題,也是一般所談的標本,大概是從病因、病位、邪正、先后幾方面來分標本。病理上的標本如下:(1)病因為本,病癥為標;(2)先病為本,后病為標;(3)內在為本,外在為標;(4)邪氣為本(標),正氣為標(本)。其中邪氣為本(標),正氣為標(本)存在爭議,現在有很多課本及醫家把正氣看為本,邪氣看為標,我認為這有誤,與《內經》的原意是不符合的。《素問?標本病傳論》指出 “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以上兩則,可見以“正氣為本邪氣為標”者不合經旨。標本之說,講病理則邪氣居于主要地位,所以為本,在治療原則上是應以邪氣為重的。從五行理論方面也可證明,比如五行之中木有余,而導致木乘土和木侮金,表現為脾土和肺金的癥狀,其病機上以木有余為主,應先治肝木有余,瀉其有余,后治脾土和肺金的癥狀,可為證明;如五行之中木不足,而導致金乘木和土[HJ2.2mm]侮木,其病機上以木不足為主,治肝先實脾,應先治脾土,后治肝木,補其不足,亦能驗證。
1.2.2 經脈上的標本問題 詳見于《靈樞?衛氣篇》云:“能知六經之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它以經脈起止的部位,指出重要的俞穴為標本,不一定是經脈起止之處,如定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即附陽穴),標在兩絡命門(即睛明穴),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即聽宮穴)等。這是經脈上的標本,不過就是起止的部位而為分別。在治療上則須察看它的上下虛實,以為取穴的依據,標本都是同樣重要的。
1.2.3 運氣上的標本問題 詳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內經?六微旨大論》等篇中,從運氣學的角度對標本關系及治則進行了細致的闡述。“本”指的是風熱濕火燥寒六氣,“標”指的是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等三陰三陽氣候變化的六個階段,與標氣互為表里的為中氣。氣化有從本的,有從標的,有不從標本而從乎中的;百病之生,有生于本的,有生于標的,有生于中氣的;治療的法則,有取本而得的,有取標而得的,有取中氣而得的,有兼取標本而得的。所以標本的輕重、緩解,也是要看情況來決定。
1.2.4 醫生與病者之間的標本問題 《素問?湯液醪醴篇》說:“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言從醫患而論則病人為本,醫生為標,醫生的治療必須通過病人的配合才能起作用,若病人諱疾忌醫,或不信醫,或不從醫,或病已入膏肓,則縱使醫者醫術再高超,也將無能為力,這是標本的又一種意義[1]。
大抵《內經》上所說的標本,不外乎這幾種意義,但主要以病理上的標本,在臨床的現實意義更大。
2 標本治療原則
治病必求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這是中醫治病的原則之一。在臨床實踐中也必須通過詳細的觀察,分析病情的本末主次,然后決定治療的先后緩急,是為正道。標本治法就是為了解決疾病過程中矛盾雙方主次關系的原則。
2.1 季節標本治則 “春夏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順逆本末方宜形態大論第二》)。春夏之時,萬物之氣上升,在標;秋冬之時,萬物之氣下流,在本。候病所在,以行療法,故春夏取標,秋冬取本也。
2.2 病及氣血逆亂先后標本治則 “先病而后逆亂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同上)。先生他病而至氣血逆亂的應治其本,先氣血逆亂而后生他病者應治其本。
2.3 寒熱致病及發生他病標本治則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熱者,治其本;先熱而后生中滿者,治其標”(同上)。因先受寒而后生病的應治其本,因先病而后致寒的應治其本,因先受熱而后生病的應治其本,因先病而后致熱的應治其本,因先熱而后生中滿的應先治其標。
2.4 泄瀉與發生他病標本治則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同上)。先病而后出現泄瀉的應先治其本,先泄瀉而后生他病的應治其本。
2.5 中滿與他病先后標本治則 “先病而后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后煩心者,治其本”(同上)。先病而后出現中滿的應治其標,先中滿而后出現煩心的應治其本。
2.6 病之新舊與大小便是否通利標本治則 “人有客氣固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便利,治其本”。另外,“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同上)。人有客氣,有同氣。客氣指異氣,謂先感其氣,后又感另外一種氣,其氣是不同屬性的,如初受風邪后增濕邪或熱邪,標本之氣不同。同氣謂先感某氣,后又增感某氣,其氣是同一屬性的,如本病中寒,后又增感外寒,標本之氣相同。小大不利治其標,大小利治其本,承上文客氣而言,凡標本之氣不同而大小便不利者,當治其標,即《金匱》先治新病,后治宿病之意。若大小便通利者,仍治其本。
2.7 病因與癥狀標本治則 “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同上)。病發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邪氣為本,正氣為標,有余之癥是所謂“邪氣盛則實”之癥,應先驅除邪氣(治本)為主,后調治其正氣為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不足之癥是“精氣奪則虛”之癥,由于正氣不足,而發生諸病,所以先調治正氣(治標)為主,然后驅逐其邪氣。
總的來說,標本是相對的,輕重、緩急、先后應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并不一定本就主要,標就次要,或者本當急治,標當緩治,這是不客觀的,《內經》著重指出標本逆從,明明是相對并舉,并無偏倚,必須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間謂病經,甚謂病重。所謂治本治標,并非專治一端而另外一端則完全放棄,不過著重在標或在本,用藥則著重于這方面,其另外一方面亦須適當的兼顧,所以說謹察間甚,以意調之;如病本不重則標本可以并治,此所謂間者并行;如病癥嚴重,則須看其標本何者更急,獨用治標治本之法,不必兼顧余癥。所以臨床運用必須謹慎的觀察病情輕重緩急,來進行調治,病輕的可以標本兼治,而所謂“間者并行”也。病重的或治其標或治其本,應單獨治療,所謂“甚者獨行”也[2]。
參考文獻:
[1]謝宇峰,吳潤秋.《黃帝內經》標本理論探析[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2,22(3):29~31.
[2]江永祥.標本涵義淺談[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2(9):1488~1490.
(收稿日期:201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