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醫現代化的進程中,十分有必要采取各種科學手段與路徑去詮釋中醫傳統的思維方式,而中醫意象思維是中醫最具獨特特征的思維方式之一,認知心理學恰恰研究人類高級心理認知過程,尤其重視對思維策略等人類復雜認知活動的研究。借助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范疇,如知覺、意象等概念,去理解中醫意象思維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能促進中醫意象思維的現代化與科學化。
關鍵詞:中醫意象思維;中醫現代化;意象;認知心理學;認知路徑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20-03
1 基于認知心理學視域下的中醫意象思維
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下,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中醫學形成了不同于西醫學的思維方式,其中,中醫意象思維具有整體性、直覺性與變易恒動性的特點,最為深刻地遺傳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基因。中醫意象思維主要體現在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之中,運用取象比類,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功能結構,建立“藏象”學說;對疾病的認識上,將各種病癥表現歸結為“證象”,建立“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所謂“藏象”、“脈象”、“證象”等,其本質就是“意象”[1]。
取象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最具本質特征的認知天地間事物規律的途徑,《周易?系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人這種“觀物取象”的觀點,奠定了中醫意象思維理論的基本原則。在以后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醫意象思維的理論基本上是這一觀物取象理論的延伸和發展。在中醫現代化的進程中,尤其是面對中醫被西醫全盤取代的觀點,中醫思維方式尤其是中醫意象思維的精髓含意亟待深入探究。
隨著世界整體醫學觀和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世界新技術成就、醫學社會學、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等會在未來的醫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醫要現代化,必須時刻注意把相關域外學科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之中,并能做到較好的融合[2]。
目前,對于中醫意象思維的研究剛剛起步,從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概念入手,既借助認知心理科學的研究范疇去解釋中醫意象思維這種獨特的認知方式,使人們更易于了解中醫意象思維,同時,也能鑒別出基于西方哲學建立起來的現代認知心理科學的不足之處,最后指明中醫意象思維應該建立自己獨特的東方認知心理學路徑,因此,探索中醫意象思維的認知心理路徑,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
2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范疇
認知心理學泛指對意識現象及人類高級心理認知過程的研究,它尤其重視對思維策略等人類復雜認知活動的研究。其涉及一系列心理過程—從感覺到知覺、圖象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形成、思維、表象、語言、情感以及心理發展過程。抽象分析法是認知心理學獨特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將人腦與電腦進行[HJ3.2mm]類比,認為人腦是處理信息的加工器。
在現代認知心理學里,意象被明確定義為一種“形象思維創造與描述環節的基本思維形式”,此定義確認了意象“是由表象概括而成的理性形象,是事物的表象與主體對深層之理解的辯證統一”[3]。簡單說,意象就是有意義的形象,其包括了意和象兩方面因素。
事實上,意象這一術語在國外是由美國的“E?龐德于1912年創造的”,他提出了“意象是一瞬間思想和情感的復合體”,“從而使其意象有別于一般所說的形象[4]。
Sternberg在其《認知心理學》第2版中指出:“應用心理學家觀察設計工程師、生物化學家、物理學家以及其他學科科學家及工程師使用意象(imagery)來思考不同的結構和進程,以及在其領域內解決問題。發現不是任何人都能流暢地創造和操作意象。研究表明一些人在實驗室使用儀器時更善于創造意象”[5]。
蘇聯學者B?P?伊林娜與A?A?諾維克夫在《科學直覺的世界里》一書中提到,遺覺的直覺以意象模型為背景,在先前已有的概念基礎上建立新的直觀形象的過程。這種科學直覺的不同形式是按其內容來劃分的,表明思維過程中感性和理性不同的交互作用方式[6]。
關于意象最早被人注意的問題是它和知覺的關系。而對這個問題的最樸素的看法就是益二,認為意象乃知覺的翻版,認為二者的區別僅在于明晰LlW8s+whZKDF2Bp0Omxy2RQ5XrSs8dujnOdK2SKEz3E=度。鐵欽納的學生拍凱(C?W?Perky)于1910年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實驗檢查,證明當知覺刺激物的強度微弱到臨界于閡限時,被試會把微弱的知覺誤認為意象[7]。
3 中醫意象思維獨特的認知心理路徑
中醫意象思維是中醫最根本的思維策略,屬認知心理學研究的范疇。中醫意象思維中的象,指的是在天地人三才為一體,內部各事物間相互聯系、不斷變化并相互作用的大生命觀下,與生命病癥相關的、經過抽象化了的象,是“藏象”、“脈象”、“證象”,比如在藏象中,《素問?五臟生成論》提出了“五臟之象,可以類推”的原則,而《素問?金匱真言論》則從直觀經驗入手,按照功能行為的相同或相似歸為同類的原則,將自然界和人體分為五類,然后發掘出蘊涵于“象”中的深層的藏象理論。首先,以五行之象類推五臟的功能作用。如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靜,肺象金而剛決,腎象水而潤下。其次,以五行之象類推五臟外合體竅、通于天氣的理論,將人體臟腑、器官、生理部位和情志活動與外界的聲音、顏色、季節、氣候、方位、味道等分門別類地歸屬在一起。
而中醫意象思維的意,是抓住了一元論中天人合一的本質,融會貫通地去理解一個病象或證象,此中的“意”不是現代認知心理學所談到的意象中散落在人們頭腦中的想象與意義,而是基于系統整體觀,通過直覺感悟生命與病癥征象的精微內隱的思維動態和心理活動過程,其中包含心理與意識的因素,更包含著下意識的成分。比如南朝范曄《后漢書?郭玉傳》云:“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得言也。”在此,東漢名醫郭玉所用的“意”是能過息心滌慮,細細體察感受病家的藏象,脈象和證象,專志于診病。當代中醫學家裘沛然先生也曾解釋說:“醫者意也,就是用意以求理,理有未當,則意有未愜,醫理難窮,則意有加”[8]。
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達到“慧然獨悟”的狀態,實際運用更多的是偏向于“意念”、“心悟”的“意解心知”的思維方式,《素問?八正神明論》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個俱視獨見,視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而明代名醫謝肇淵認為:“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五雜俎》),在于醫者凝神靜慮,體悟精微,以意為解并與神相通的辨識,通過直覺完成[9]。
4 突破現代認知心理學范疇的中醫意象思維
科學的進步與知覺和意象的轉換緊密相連,科學的歷史也正是知覺和意象理論的歷史[10]。在中醫現代化的進程中,為保留中醫的傳統文化精髓,不應該拒絕西方科學化,更不能與西方科學與西方哲學思維嚴重沖突與對立,而是要不斷與西方科學中的認知心理論——思維哲學相結合,才能真正顯明中醫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中醫意象思維方式的深奧內涵。
現代認知心理學超越了片面而機械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承認人的意識,重視認識過程的研究,尤其是高級思維策略的研究。然而,現代認知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還存在著嚴重局限和不足。例如,把計算機與人腦進行類比,把人看成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器,而人的心理、意識要受自然界、社會實踐活動及內部動機等因素的影響,這些方面計算機如何能靈活精確地模擬?這是一種有嚴重缺陷的基本方法論,不能從整體上揭示思維本質。
西方先哲亞里斯多德[11]提出:“顯然,記憶和想象屬于心靈的一部分。一切可以想象的東西本質上都是記憶的東西。”中醫意象思維把天地人三才觀作一個整體并且其中的關系不停地變化,把整個世界的本質被稱為“道”,再采用被抽象了意義的“象”去取象比類,在“坐忘”、“心齋”的直覺思維中去體悟大道,與道會意,因此,中醫意象思維的“意”與“象”,不是針對具體某個事物的形象與意義的具有整體性、直覺性、變易恒動性的特征,包含并突破了感覺到知覺、圖象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形成、表象、語言、情感等認知心理學的范疇,是醫家以四診了解患者的證象開始,將心境、物境與道相互交融,使心靈處于無所束縛的狀態下,讓下意識直接擁抱客體,融化于客體,獲得對道的感知,這種狀態只能用直覺,不可分割,一旦引入理性,運用判斷和推理,就意味著分析和割裂,因為,認識與意向統一于主體的實踐,心理活動是人們實踐活動的“樞紐部分”和“主觀活動部分”[12]。
中醫意象思維是基于先人總結的范疇與醫學理論: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理論等,進行取象比類,以象盡意,立意言象,其背景為整個宇宙的所有信息,理論基礎是前人已確定的理論,正如梁啟超先生進行的“一個早熟的嬰兒”的比喻,中醫意象思維理論一開始,就采取了宏大的宇宙觀為背景與基礎。對中醫意象的認知模式和規律進行實證研究,挖掘其深刻內涵,是中醫現代化進程中保持中醫擁有鮮活生命力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是認知心理學視域下重要而嶄新的課題,二者必會相互促進融合,對東西方思維哲學的交融、對世界臨床醫學與心理學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通過中醫臨床觀察分析,進行系統科學的臨床研究和實踐,如能找到最適用、最簡捷、最方便的臨床辨治方法,找到最直接體現人體病變意象的臨床思維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而且在現實社會環境下對于養生、防病均具有重要價值[13]。
參考文獻:
[1]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導論[J].醫古文知識,2004,(3):6~8.
[2]劉亮.“現代中醫”——中醫現代化的實現者[J].醫學與哲學,2007,28(10),61.
[3]田運.思維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629.
[4]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53~1554.
[5]SternbergR J.Cognitive Psychology[M].Thomson Business Information,1998:217.
[6]周義澄.科學創造與直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8~119.
[7]E?B?Titehener.A Text一Book of psyehology[M].1924:198.
[8]裘沛然.壺天散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
[9]張其成.中醫哲學基礎[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325.
[10]李醒民.創造性科學思維中的意象[J].哲學動態,1988,(2):38~42.
[11]亞里斯多德.《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10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196.
[12]潘菽.心理學簡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4.
[13]張家瑋.“言不盡意”與中醫學思想方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2):269~271.
(收稿日期:201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