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觀察腹部大手術后胃癱綜合征患者的中西醫綜合治療的療效。方法:入選的腹部大手術后胃癱病例4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2組均采用禁飲禁食,胃腸減壓等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結果:47例術后發生胃癱患者經治療后均恢復胃動力及進食,通過對胃動力恢復時間、平均胃液引流量及住院天數的觀察,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更好地促進腹部大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恢復。
關鍵詞:腹部手術;胃癱綜合征;胃腸減壓;針灸
中圖分類號:R65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39-02
胃癱綜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為腹部手術后常見近期并發癥,腹部大手術后更為常見。多數學者認為此綜合征系指除外機械性梗阻,臨床表現為胃蠕動無力或無蠕動,胃排空遲緩,胃運動功能失常而引起大量的胃液潴留,嘔吐等功能性疾?。?~3]。筆者收集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1994年1月~2010年12月間診斷為術后胃癱綜合征的24例病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普外科1994年1月~2010年12月17年間,上腹部大手術即:胃大部分切除術(包括胃癌根治術)膽、腸吻合術、聯合肝段切除和膽道探查術,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等共13357例,術后近期(4~7 d內)發生胃癱47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4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2.4歲。對照組23例,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61.8歲。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后胃癱的診斷標準[4] (1)術后1周仍需胃腸減壓,胃腸減壓量>800 mL/d,或停止胃腸減壓由流質飲食改半流質飲食時出現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而仍需繼續胃腸減壓,或嘔吐后癥狀立即減輕,持續時間>10d,檢查發現上腹部飽滿或隆起,輕度壓痛、振水音陽性,腸鳴音減弱;(2)經胃鏡檢查或X線造影排除胃腸道機械性梗阻;(3)無引起PGS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及結締組織疾病等;(4)近期未應用影響胃腸平滑肌收縮的藥物;(5)無明顯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本院為上腹部大手術后疑似胃癱患者規范為:38%影葡胺300 mL立位狀態下口服時于數字減影機下動態觀察至少30 min,90 min后再次復透,檢查胃輸出道有無機械性梗阻,有無狹窄表現,且動態觀察胃壁有無蠕動波形,此組病例中,3例患者因年齡較大,一般情況較差,為避免過度搬動患者或因體位改變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如:循環障礙、低血壓等),筆者采用床旁胃鏡檢查,直視下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但胃鏡能通過幽門管或胃腸吻合口,用胃活檢鉗分別在胃體大彎側刺激4~5次,未發現明顯的胃壁收縮蠕動,所有病例復查肝、腎功能及血生化指標,可以排除電解質紊亂所致的腸麻痹。
1.3 治療方法 2組均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嚴格禁飲、禁食,放置胃管持續性胃腸減壓,洗胃等。靜脈滴注非抗菌劑量紅霉素3~6 mg/kg,每日1次,持續5~7 d。胃管內注入胃動力藥(如嗎丁啉)、和(或)肌注胃復安等。維持水、鹽電解質和酸堿平衡,補充足夠熱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調整血糖。治療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針灸治療:取穴,中脘、建里、關元,雙側天樞、內關、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針刺方法,用0.3 mm×40 mm的不銹鋼毫針,針刺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用0.25 mm×25 mm的毫針直刺中脘、建里、關元、天樞、內關,針刺補法得氣后中脘、建里、天樞、足三里、上巨虛接G-6805電針儀采用連續波,輸出電流強度以患者感覺到針刺震動為度,留針30 min。每天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耳壓治療,取耳穴: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肝膽,用王不留行子,貼壓耳穴,每穴按30下,按壓力度以穴位疼痛或耳郭發紅為度,1日按壓3次,貼3 d更換,兩耳交替治療。10 d為1個療程。
2 治療結果
本組47例術后發生胃癱綜合征患者經治療后均恢復胃動力及進食,最重1例PGS患者治療第5周后癥狀緩解恢復正常飲食。通過對胃動力恢復時間、平均胃液引流量及住院天數的觀察,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1。
3 討論
術后胃癱綜合征(PGS)是手術創傷應激改變了胃的正常神經、激素和肌原性因素對排空的調控,引起胃排空障礙,并以胃輸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征象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5],其發病機制尚未得到確切證實,文獻報道可能的原因有多種:①胃動力障礙;②胃腸運動不協調;③胃壁順應性降低;④胃電活動異常、胃電節律紊亂,胃收縮運動減弱或缺乏、干擾胃腸道對內容物的排出;⑤異常的胃、腸激素和肽類的作用;⑥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迷走神經切斷及糖尿病累及內臟植物神經后易發生胃癱,抗膽堿能藥物能誘發和加重胃癱;⑦胰高血糖素血癥,高血糖、應激、感染、代謝及藥物等因素也可能參與胃癱的發生[6]。中醫認為胃癱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脾胃虛弱,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水谷精微物質不能正常運化積于胃腸生痰生濕,阻礙氣機,使氣滯中焦,屬于本虛標實證,治療當補脾健胃,行氣降逆止嘔,因患者不能進食,故采用針灸治療,針刺取穴以足陽明胃經和胃腸的幕穴為主,足三里、上巨虛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足三里又是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上巨虛是手陽明大腸經的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合治內腑”,能調節胃腸功能治療胃腸病變,據臨床報道針刺足三里可使幽門括約肌收縮和頻率明顯升高,增加了胃腸蠕動的強度,重刺激可使胃酸度下降,胃液分泌減少,胃內壓多呈下降[7];中脘、天樞、關元分別是胃、大腸、小腸的幕穴、幕穴是臟腑之氣輸注和匯聚的部位,有調節胃腸功能,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腸排空作用,有研究認為針刺大小腸的幕穴、下合穴,均能顯著提高血漿胃動素(MTL)水平,而MTL釋放量減少則導致胃蠕動減弱,MTL能夠促進胃腸各部分的運動[8],內關是手厥陰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與陰維脈相通,手厥陰心包經下膈絡三焦,有宣導上下氣機的作用,而調節胃腸功能,建里穴配中脘加強止嘔作用,三陰交配足三里增強健脾和胃功能,針刺得氣后用電針持續輕刺激,以增強針感,疏導氣血,針刺之后配合耳壓療法,共奏補脾健胃,行氣降逆止嘔功效,加上西醫胃腸減壓、胃動力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支持療法,以及心理調整等輔助治療,促使胃腸功能恢復,因此,該綜合征,一旦診斷明確,采取非手術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更好的促進其康復。
參考文獻:
[1]李慶瑞,秦書銘.胃大部分切除術后功能性排空障礙[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4,14(4):71.
[2]秦新裕,雷勇.胃手術后功能性排空障礙[J].中國胃腸外科雜志,2003,3(3):7~9.
[3]王炳煌,王興賢.胃手術后殘胃功能性排空障礙的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4,14(2):85~86.
?。?]石美鑫.實用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63~764.
[5]鄭志剛,林正清.腹部手術后胃癱的診治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24):2989.
[6]蘇保寧.腹部手術后胃癱的診斷與治療(附10例報告)[J].濱州醫學院學報,2006,29(6):32.
?。?]林亞平,錢力偉,劉俊宇,等.針刺足陽明胃經對胃運動功能的影響[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7,17(1):57~60.
[8]褚自宏,黃裕新,史恒軍.針刺健康人腸經幕穴所致胃動素的變化[J].中國針灸,1998,18(6):341.
?。ㄊ崭迦掌冢?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