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經間期出血;腎虛肝郁;中藥治療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46-01
經間期出血指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之時,出現周期的少量陰道出血,相當于西醫的“排卵期出血”,屬于婦科常見病。筆者于2006年1月~2010年8月,運用滋腎陰、疏肝解郁法治療經間期出血5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所選56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15~42歲;已婚32例,未婚24例;病程3~12個月。56例患者均符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醫婦科學》經間期出血的診斷標準[1],臨床特點:①有月經失調或手術流產史;②兩次月經中間,約月經周期第12~16天出現規律性少量陰道出血;③出血量少,赤白相間或鮮紅,質粘稠,持續數日,伴腰痠少腹兩側脹痛、乳脹;④基礎體溫高、低交替,內分泌檢查雌、孕激素水平偏低,婦檢或B超排除器質性病變。
1.2 治療方法 采用滋陰補腎,疏肝解郁止血的方法,擬二至丸合丹梔逍遙散加減為基礎方,藥物組成:女貞子10 g,旱蓮草30 g,柴胡6 g,白芍10 g,當歸10 g,白術10 g,茯苓10 g,薄荷6 g,丹皮10 g,梔子10 g,地榆10 g,茜草10 g。隨癥加減:兼氣虛者加生黃芪15 g,黨參15 g;兼血瘀者加生蒲黃12 g;兼下腹痛者加延胡索10 g。用法:經凈后開始,每日1劑,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服,血止后停用。下個月經周期治療同上。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服3~5個療程。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2] 痊愈:經間期出血停止,維持3個月經周期或以上未復發;好轉:經間期出血FdLKd+YnuSsWlBoaSi0T+w==停止,不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以上或僅出血量明顯減少或伴隨癥狀減輕;無效:出血量及伴隨癥狀無明顯變化。
2.2 治療結果 56例患者中痊愈36例,好轉19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2%。
3 典型病例
王某,26歲,未婚,2009年8月6日初診。1年來無明顯誘因出現兩次月經中間陰道少量出血,出血量少于月經量,持續2~5 d不等,曾多方診治,予中西藥治療,服藥時血止,但易反復,故來本院就診。現為月經周期第14 d,陰道出血2天,量稍多,色紅,伴心情煩躁,乳房脹痛,腰痠不適,夜寐不安,多夢,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B超示子宮附件無明顯異常,提示有成熟卵泡。診為經間期出血,證屬腎陰不足,肝郁化熱,沖任不固。治宜滋陰疏肝,涼血止血。選用二至丸合丹梔逍遙散加減,處方:女貞子12 g,旱蓮草30 g,柴胡6 g,白芍10 g,當歸6 g,白術10 g,茯苓10 g,薄荷6 g,丹皮10 g,梔子10 g,黃芪15 g,地榆10 g,茜草10 g,每日1劑,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服。二診:患者訴服藥1劑陰道出血減少,再服2劑血止。心煩、乳房脹痛、腰痠、夜寐多夢明顯減輕,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予原方去地榆、茜草,再服5劑,鞏固療效。第2療程月經干凈后開始服用基本方,于月經周期第13 d有少許陰道出血,色紅,無明顯心煩、多夢、腰痠癥狀,服藥后第2 d出血停止。第3個療程經間期未見出血,鞏固至第5個療程,均未出現經間期出血。隨訪1年未見復發。
4 討論
現代醫學將經間期出血歸為功能性子宮出血,屬于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并把它分為卵泡期出血、圍排卵期出血和黃體期出血,其病因病理可能由于卵泡發育,排卵或黃體功能不同程度的不健全,排卵功能的輕微異常,或內膜局部止血功能缺陷所致。西醫治療一般僅給對癥治療,或給予雌激素或者促排卵藥,雖能及時止血,但病情易反復,且如使用雌激素或促排卵藥,其副作用較大,患者不易接受。祖國醫學中無“經間期出血”的專論,可散見于月經先期、經漏、赤白帶下、一月經再行等相關記載中。《傅青主女科》曰:“先期而來少者,火熱而水不足也”,“先期經來只一二點者,腎中火旺而陰水虧”,提示腎陰虧損是本病的根本。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工作、生活、學習壓力不斷增大,熬夜等現象多見,久而身體氣血陰陽失衡,而腎陰虧虛,陰虛火旺或腎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郁化火或肝氣郁滯,久郁化熱,熱傷陰絡,而經間期是由虛至盛,由陰轉陽的轉化時期,此時陽氣內動,引動沖任伏熱,二陽相合,傷絡動血,沖任不固而致出血。故治療上予滋補腎陰,疏肝解郁,涼血止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陰平陽秘,諸癥得解。故在臨床上屢試屢效。本法治療經間期出血,療效佳,復發率低,無毒副作用,費用少,患者易于接受,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馬寶璋.中醫婦科學[M].6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66.
[2]韓新峰,田園生,何英,等.中醫常見病診療常規[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35~136.
(收稿日期:201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