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針刺;電針;刺絡拔罐;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中圖分類號:R2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68-02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一種三叉神經分布區短暫的反復發作性劇痛,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大多數單側發病,極少數雙側發病;易復發,遷延數年不愈[1]。三叉神經痛又稱“痛性抽搐”,屬中醫的“面痛”、“頭風”、“頰痛”等范疇。筆者采用針刺配合電針及刺絡拔罐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26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臨床共治療26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0 a。均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單側疼痛;其中眼支病3例,上頜支病4例,下頜病3例,復合型16例。
2 治療方法
2.1 針刺取穴 取患側攢竹、四白、下關、地倉、合谷、風池。眼支痛配魚腰、頭維、絲竹空、陽白、外關;上頜支痛配顴髎、迎香;下頜支痛配承漿、頰車、翳風、內庭。
2.2 操作方法
2.2.1 患者取仰臥位,取9S5sswZ9aEb6zFeSSNq2xh8dkjJuiTPwWqC7CAS8Pu0=0.25 mm×40 mm和0.30 mm×70 mm的無菌針灸針,針用瀉法。陽白二透,沿陽白穴透刺魚腰穴,再透刺頭維穴,使針感傳至眼、前額;針四白穴,針尖向同側太陽穴方向刺入1寸左右,使針感傳至上頜、上牙等處;針下關穴,針尖向對太陽穴方向刺入2寸,使針感感傳至下頜與舌時;針夾承漿穴,針尖沿皮透刺地倉穴,沿地倉穴透刺頰車穴,使針感擴散至面頰口齒部;針陽白、翳風、地倉、合谷、內庭等穴,常規刺法。留針30 min。
2.2.2 脈沖電針儀 針刺得氣后,連接G6805電針儀,選取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通電20 min。
2.2.3 刺絡拔罐 針刺結束后,選頰車、地倉、顴穴,用三棱針刺3~5 mm,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行閃罐。
以上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 d,可繼續下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完全消失,6個月隨訪無復發;好轉:癥狀基本消失,偶發疼痛;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26例中治愈11例,占42.3%,好轉14例,占53.9%,無效1例,占3.8%,總有效率為96.2%。
4 典型病例
張某,女,52歲,于2009年8月5日初診。主訴:右側面部陣發性劇烈疼痛4 a,近期加重。患三叉神經痛4 a余,每因天氣變化加重,疼痛連及右側鼻翼、面部、額部。此次發作1月余,疼痛為持續性、閃電樣劇痛,經服中西藥等效果不顯。現出現右側面部陣發性劇烈疼痛,可持續15 min,伴病側面部肌肉抽搐、流淚、心煩、睡眠不佳等癥狀,舌質紅苔薄白,脈細。予上述方法治療3次后,疼痛強度明顯減弱,發作次數亦減少,針刺5次病側面部肌肉抽搐消失,針治1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訪半年無復發。
5 體會
三叉神經是一支混合神經,分為三支,即眼支、上頜支、下頜支,多數患者以2、3支混合痛為主。目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臨床上最典型的神經痛。中醫認為面部主要歸手、足三陽經所主,,根據“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氣至病所”,故臨床取穴以手足三陽經穴為主,尤以三叉神經三個分支循行部位的局部取穴為主。在操作上通過定向透刺手法,沿三叉神經各支分布走向,從而達到常規針法難以取得的較強針感,加大了針刺的強度及范圍,使得針刺直接作用于產生疼痛的三叉神經干,達到阻斷三叉神經的異常放電及疼痛的傳導。針刺配合電針療法能夠增強針感,延長時效,可直接刺激傳導痛覺的神經,使這類神經中的痛覺纖維傳導發生阻滯,又可使脊髓背角細胞對損害性刺激的反應受到抑制,從而更好的起到止痛、緩解肌肉血管痙攣的作用[2]。針電結合,疏經通絡,協調表里陰陽,起到鎮痛、止痙的作用,從而提高了臨床療效。中醫認為疼痛主要責之于瘀血,病在血絡,“瘀則生痛,痛則不通”。血瘀是微循環障礙的病理基礎,也是其病理表現[3]。《血證論?男女異同論》云:“瘀血不行則新血斷而無生;……蓋瘀血去則新血生,新血生則瘀血自去。”瘀血既是一個病理產物,也是一個致病因素。故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刺絡拔罐可以祛腐生新,活血化瘀,緩解疼痛,即所謂:“菀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現代研究也表明,刺絡直接稀釋了局部組織在傷害性刺激作用下釋放的致痛物質如K+、H+、5羥色胺(5-HT)肽等,結合閃罐可以調節小血管壁舒縮功能,改善了局部的微循環障礙狀態,因而促進了組織修復[4],從而有效緩解疼痛。放血配合電針意在以電針緩通,以放血強通[5],兩者相輔相成,共奏佳效。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電針刺絡拔罐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比單一治療療效高,顯效快,療程短,復發率低,并且具有簡便廉效的特點,是一種安全可靠的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戴自英.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993~2031.
[2]何廣新,曲延華.疼痛針灸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119.
[3]趙永坡,韓薇.針灸推拿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08,36(3):35~36.
[4]吳凌,沈曉柔.刺血治療前后微循環變化33例對照觀察.中國針灸[J].2001,21(9):553~554.
[5]張曉霞,寇焰,吳之煌.從賀普仁的“以血行氣”“絡血學說”理論看血與氣的關系[J].北京中醫,2004,23(4):215~216.
(收稿日期:201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