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經筋刺法;頑固性面癱;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73-02
筆者在臨床中采用經筋刺法配合刺絡、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43例有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來自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齡14~64歲,平均(36.25±12.46)歲;面癱左側23例,右側20例,病程在2月以上,最長達13個月;帶狀皰疹病毒感染15例,其余均為上呼吸道感染以后。
1.2 納入標準 符合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神經病學》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1];病程2個月以上;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2]面神經功能評分<35分,屬面神經功能分級中Ⅲ以上。
2 治療方法
2.1 經筋刺法治療 選穴:以面部癱瘓肌群的經筋透刺和排刺為主:陽白四透、太陽透地倉、承漿透地倉、頰車地倉互透、頰肌排刺、癱瘓肌群圍刺等;操作:以癱瘓經筋透刺、排刺、圍刺為主。陽白穴以四枚針分別向上星、頭維、絲竹空、攢竹方向透刺,進針1~1.5寸,施捻轉平補平瀉1 min;攢竹透向睛明,進針0.5寸,手法同前,施術輕柔,以免皮下出血;絲竹空沿眉橫刺,進針1.5寸,施術同前;四白、迎香分別透向睛明,進針1.5寸,施術同前;太陽向下穿顴弓透向地倉,進針2.5~3寸,施術同前;人中、承漿、頰車分別透向地倉,進針1.5~2寸,施術同前;沿頰車至地倉,下關至迎香每間隔1寸刺入1針,以進入皮內為度(淺刺),施捻轉平補平瀉,總計施術2 min。以上針刺施術后留針20 min。
2.2 刺絡拔罐 根據患者病情,選用頰、顴、額部的2~3個穴位進行刺絡拔罐,出血2~3 mL。
2.3 艾條隔姜灸 取患側的頰車、地倉、迎香等穴位,如有露睛流淚加陽白穴,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加翳風穴。放上一塊約1 mm厚的老姜片,然后點燃艾條,在老姜片上溫灸,溫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輪流溫灸各個穴位,治療大約15 min,每日2次;3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4 d,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處理,治療前后評分以均數±標準差(Ax-G±s )表示,面神經功能評分前后比較用t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患者在治療前后均參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2]進行面神經功能評分。面神經功能評分總分=面神經動態觀評分-面神經靜態觀評分-并發癥評分。面神經功能評分滿分為50分。療效評定標準:痊愈:經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分為47~50分;顯效:經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提高15分以上;有效:經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提高10分以上;無效:經治療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提高不足5分。
4.2 治療結果 43例患者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治療后表情肌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評分,結果見表1。43例患者中痊愈4 例,顯效21例,好轉1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7%。
5 討論
面癱是針灸科的常見病,若失治誤治,遷延日久,氣血虧虛,面部筋脈長久得不到氣血濡養,而弛緩不用,形成頑固性面癱,一般療法難以治愈。石學敏院士認為:面癱系屬經筋發病。或因勞汗當風,或因貪涼喜冷,嗜臥風口,或因腠理開泄,衛外不固,風寒之邪趁虛直中面部經筋,致使外邪瘀阻,經筋失利,縱緩不收。所以三陽經經筋受阻,是該病的關鍵。《靈樞?經筋》記載著手足三陽之筋均上行于面,額為太陽所系;目下屬陽明所主;耳前、耳后系少陽所過。采用面部經筋的透刺、排刺法,額部癱主取陽白四透(陽白穴向上星、頭維、絲竹空、攢竹方向透刺);閉目露睛主取睛明、四白;口喎主取下關、太陽、地倉、頰車的透穴刺法,多針淺刺,旨在疏調三陽經經筋。刺絡法源于《靈樞?官針》經云:“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刺絡法即為絡刺,刺小絡之血脈,令血出邪盡,血氣復行。配以拔罐,主要是以此控制出血量,使之達到血出邪盡,血氣復行的治療目的。三陽經經筋均上行于面,多結于頄(即顴部)、頷(即下頜)、頰等處。取頰、顴、額等處為刺絡法的重點部位,配合經筋透刺、排刺法以疏導結聚,疏理經筋,散風祛邪。通過施治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的代謝,疏通經絡,消除神經根的炎癥及腫脹。隔姜灸艾與姜相互作用,二者相配具溫通經絡,消積破結及祛風散寒作用,可以改善患處氣血不和、經脈失養、遲緩不收的癥狀。經筋透刺、排刺法配合刺絡加艾灸治療原發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建立在石學敏院士多年臨床經驗及豐富的醫學理論知識基礎上的,多法并用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吳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
[2]王聲強,白亞平,王子臣.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修訂案)[J].中國針灸,2009,(S1):71~73.
(收稿日期:2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