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辨證施護;體會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6-0085-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屬于中醫學的“痹證”范疇,其特征為關節軟骨組織發生進行性退變,關節骨贅形成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改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屈伸活動不利為特征,使患者的工作和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本科在臨床工作中,對120例患者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辨證施護,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辨證施護
1.1 肝腎陰虛型 癥見:腰膝酸軟無力,關節腫痛,屈伸不利,頭暈目眩,舌紅苔少,脈細等。
護理措施:此型由于久病陰虛、肝腎不足,使筋骨失于濡養所致。而且活動受阻,生活上需要別人照顧,思想負擔較重,情緒焦慮悲觀。因此護理時要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生活上給予細致的照顧。中藥湯劑宜溫服,病室宜溫暖忌寒冷潮濕,飲食上忌食寒涼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常服枸杞子粥等。臥位時應保持患肢功能位,以免長期臥床后形成畸形。患者按動靜結合的原則,加強治療性鍛煉。基本動作為關節的伸展與屈曲運動,每日進行2~3次。活動前局部應行熱敷或理療增進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環,活動程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標準,如活動后不適感覺持續2 h以上者,應減少活動量,指導患者逐漸鍛煉生活自理能力,鼓勵患者參加日常活動。
1.2 痰瘀互結型 癥見:關節腫大,僵硬變形,疼痛固定,病如錐刺,屈伸部分受限,部分患者有晝輕夜重的規律,舌紫暗,苔白膩,脈細等。
護理措施:本型是由于久病,氣血周流不暢而致“血停為瘀”,痰瘀互結,停留于關節骨骼,阻閉經絡,故以活血化瘀,疏通經脈,祛痰散結為護理原則。病室宜干燥,注意防濕保暖,湯藥宜溫服,飲食上宜進清淡、宜消化的食物,忌食肥甘油膩之品,以免助濕生痰。局部用針灸、艾灸、TDP燈照射,尤其是采用針灸后活動,可明顯改善關節功能。對臥床患者護士應幫助其每日進行1~2次主動加被動的最大耐受范圍內的關節伸展、屈曲活動,保持關節活動的功能。
1.3 風濕熱郁型 癥見:關節腫痛,按之痛甚,晨僵,活動受限得冷則舒,伴口渴、發熱,煩悶不安,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護理措施:本型為風濕之邪入侵,郁久化熱,濕熱與氣血相搏,經絡瘀阻而發生紅腫疼痛,由于熱為陽邪,其性急迫,故此型病情變化較快,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病室保持空氣清新,中藥湯劑采用清熱祛濕通絡藥,西藥采用消炎解熱鎮痛藥,使患者出汗退熱,及時更換汗濕衣服,不宜采用酒精降溫,以防毛孔閉塞。飲食上忌食油炸及辛辣食物,可服苡仁粥、赤小豆粥;蔬菜可食冬瓜、綠豆牙、絲瓜等清熱利濕之品。患者臥床休息,同時注意體位及姿勢,可采用時間的自動活動法,使關節休息減輕炎癥。
1.4 風寒濕阻型 癥見:關節腫脹疼痛,遇寒則痛劇,得熱則痛減,皮膚不紅,觸之不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等。
護理措施:本型是由于風寒邪入侵阻滯于關節經絡,氣血為邪所阻,經脈不利所致。寒為陰邪,遇冷則凝,遇熱則散,故要注意防寒、保暖。安排患者在病區的南面,陽光可照射之處,此型患者以舒展關節、促進氣血運行為主。加強對患者的知識宣教,促進早日康復;飲食上宜適當進食辛溫發散食物,可用蔥、姜、胡椒等做佐料,食后蓋被取微汗,使風寒濕邪從汗而解,湯藥宜溫服。急性期減少活動量,臥床休息,肌肉松馳有輕度的止痛作用,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或主動加被動的最大耐受范圍內的伸展運動,每日1~2次,以防止關節廢用。活動前關節局部可進行中藥薰蒸或全身中藥蒸汽浴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同時緩解肌肉痙攣,增強伸展能力。
2 體會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發展的以關節腫痛、僵硬、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人員應耐心做好患者的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分型,分別從服藥、飲食、休息、鍛煉、理療、情志等多方面實施辨證施護,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掌握自我護理的方法,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對提高患者自我照顧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療效和促進疾病的康復起著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1-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