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肺癌;中醫藥療法;鄭顯明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2—0006—02
鄭顯明主任是云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40余年,在中醫藥治療腫瘤方面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現將鄭主任治療肺癌的經驗介紹如下。
1 肺癌的病機乃正虛痰瘀
肺癌屬中醫“肺積”、“咳嗽”、“胸痛”等范疇。以咳嗽、氣急、胸痛、咯血為主要癥狀。其病機為正氣先虛,邪毒犯肺,肺氣臏郁,絡脈阻塞,氣虛痰凝,痰瘀互結,邪毒積聚,日久形成癌瘤。痰乃有形之實邪,病理變化之產物,痰瘀同源,痰生百病,怪病多痰。肺癌的病因與痰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痰濁阻肺,肺失宣降則咳逆;痰瘀搏結,肺熱葉焦,絡脈受損則咳血胸痛;痰濕凝聚,流注肌膚皮下則痰核。種種癥狀皆因痰作祟。正虛主要是肺脾氣虛。肺主氣,司呼吸,為貯痰之器;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與運化水濕,又是生痰之源。痰之成因與肺脾相關,故治痰不忘健脾,健脾必先益氣。由此,肺癌的發生發展過程始終存在著“虛”、“痰”、“瘀”的病機特點。
2 養正消痰為主要治法
養正氣培本源,必先益氣健脾,補肺氣養陰血,氣陰兩補,顧護脾胃。益氣溫陽,促進化痰行瘀的氣化功能,化痰消瘀散結。通過健脾利濕,宣肺化滯,減少痰瘀互化,熱者,清肺解毒以化痰,寒者溫化痰飲以除瘀。堅持養正,扶正祛邪與擇時消瘤相結合。
鄭顯明主任在腫瘤治療中強調養正,堅持養正,認為癌癥因虛而致,養正是根本,創養正系列方。張景岳說:“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醫宗必讀》謂:“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養正就是調養正氣,培補本元,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養正法通過益氣健脾、補養肺腎、養陰生津、益氣溫陽等糾正臟腑虛衰,平衡陰陽偏頗達到祛邪除瘤、或帶瘤生存的目的。
3 擇時祛邪消瘤
在養正固本的基礎上,根據肺癌疾病的病期,邪正變化及病機轉歸的不同,擇時使用祛邪藥物和方法,達到邪去正安,氣和體平。肺癌早期,正勝邪盛,以祛邪消瘤為主,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鄭主任擅用金蕎麥、重樓、通關散、浙貝母等。癌癥晚期,正虛邪盛,以扶正為主,鄭主任多用益氣養陰的生脈散。鄭主任強調祛邪方藥要注意顧護正氣、不可猛濫攻伐。
4 肺癌專方治療
4.1 養正湯 鄭顯明主任常用養正湯由西洋參10 g(或太子參20 g),生黃芪2。g,當歸12 g,黃精20 g,枸杞15 g,山茱萸15 g,甘草6 g等組成,用于肺癌手術后,放、化療后或康復期的養正調理。
4.2 養正升白湯 由黃芪30 g,生曬參12 g,珠子參30g,當歸12 g,黃精20 g,女貞子15 g,雞血藤20g,黑故脂10g,大棗15 g,阿膠15 g等組成,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有較好的升白細胞作用,用于肺癌放、化療后者體質虛弱、氣血虛損、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等證。
4.3 肺癌專方 養正通金散由生曬參12 g,生黃芪30g,珠子參30 g,通關散30g,金蕎麥30g,浙貝母15 g,薏苡仁30g,半夏15 g,陳皮10g,甘草6 g組成基礎方。陰虛者上方去法夏,加沙參20g,麥冬15 g,生地20 g,五味子10 g;痰熱者上方去生曬參,加桔梗12 g,黃芩12 g,瓜蔞殼15 g,半枝蓮30 g,夏枯草15 g;脾虛痰濕證上方加白術15 g,茯苓15 g,制南星12 g;脾腎陽虛者,宜溫陽益氣,上方加巴戟天15 g,淫羊藿12 g,肉蓯蓉15 g,或附子10~20g。
咳嗽痰多選加前胡12 g,百部15 g,紫菀15 g,冬花15 g,白芥子、天竺黃2—3味;痰黃稠加桑白皮20 g,黃芩12 g,白花蛇舌草3。g;痰中帶血選加白茅根15 g,茜草12 g,白及15 g,地榆15 g,三七粉6 g;胸痛選加延胡索15 g,乳香6 g,沒藥6 g,瓜蔞殼15 g;合并胸水加葶藶子30 g,龍葵15 g,椒目12 g,紅棗15 g;喘息加肺心草15 g,地龍15 g,僵蠶12 g;低熱加鱉甲30 g,青蒿15 g,銀柴胡15 g,地骨皮15 g;納谷不香、飲食減少者加谷麥芽、雞內金、焦山楂等。上方具益氣健脾、化痰解毒之功效。藥性平和,便于長期應用。方中通關散又名通光藤、烏骨藤,是鄭主任在1970年就開始用于治療老年慢性氣管炎的中草藥。通關散味苦、性微寒,有清熱消炎、止咳平喘、通絡、抗癌之功效。近年上市的消癌平膠囊、針劑即是通關散單藥提取的制劑。金蕎麥即野蕎麥根,味酸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化痰利濕之功,是治療肺膿瘍的云南中草藥。1996年由云南提供資料,北京華頤中藥制藥廠開發為國家二類第1個單方口服抗癌新藥。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肺、脾、胃經,具健脾滲濕,清肺排膿之功,用治肺癰、腸癰,是1味清補利濕,藥食咸宣之品。杭州中醫院李大鵬教授研制的康萊特注射液就是薏苡仁提取的抗肺癌中藥注射液。珠子參系云南名貴藥材,別名野三七、鈕子七、珠兒參等,苦寒微甘,味厚體重,功效同三七類似,有養陰清熱、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生肌、通絡功效,主治陰虛肺熱咳嗽、咳血及氣血虛弱、胃病等。亦有記載其根可作為三七、沙參、西洋參的代用品,并稱其養陰清火生津之功勝于西洋參。
5 病案舉隅
張某,男,70歲,有40年慢性氣管炎病史。1997年9月因受寒外感,誘發氣管炎,經治未愈。咳嗽加劇,干咳氣急,痰中帶血,胸悶胸痛,發熱,經CT檢查示“左下肺支氣管開口處軟組織腫物,使左肺下葉支氣管開口阻塞,腫塊與肺血管分界不清。”經支氣管纖維鏡取材病檢示“左肺下葉鱗癌,中-低分化。”治療后由外院轉往本院,人院診斷為:左下肺鱗癌Ⅲ期。先予化療(DDP 60rag,MMC 16mg,IFO 10g)2個療程后子放射治療,放療10次即出現骨髓抑制、頭昏、乏力,繼而吞咽困難、呃逆納差,其間又伴發前列腺炎,尿頻急痛而使放療中斷,治療尿頻急痛癥狀緩解后恢復放射治療,歷時2個月完成7000 cGy劑量的放療,至1998年3月16日CT復查:左肺中心型肺癌并阻塞性炎癥,較前左肺病變有進展。1998年4月初患者宋本科就診,癥見咳嗽、痰少而粘稠難咯,痰中挾有血絲,氣短、胸悶胸痛、心煩口干、干嘔、納少便秘、乏力腳軟,舌暗紅少津、苔薄微黃,脈弦細。證屬氣陰兩虛、痰瘀阻肺、脾胃失和。患者因放、化療正氣未復,肺脾兩虛,首先扶正,緩圖治癌以養正湯加減。藥用西洋參10g(另煎頻飲),沙參20 g,麥冬15 g,石斛20 g,生黃芪2。g,當歸15 g,黃精20 g,蘆根15 g,生枇杷葉15 g,三七粉6 g(吞服),谷芽30g,連服1月,氣陰漸復、納谷增加、大便暢通、咳逆有減、神情好轉,遂予養正消痰解毒之通金散:生曬參12 g,生黃芪30 g,珠子參3。g,通關散30 g,金蕎麥30 g,薏苡仁30 g,浙貝母15 g,仙鶴草20g,法半夏15 g,白術15 g,沙參20 g,重樓12 g,半枝蓮30 g,肺心草15 g,三七粉6 g,服藥2月后,粘痰變薄,咳嗽減少,血痰已止,氣急胸痛均有緩解。守上方隨癥加減,持之以恒,2日1劑,至1999年9月4日纖支鏡檢示“左肺下葉開口處可見大頭針帽大的灰白色腫瘤1個,比1997年9月29日檢查明顯好轉。”1999年11月4日患者住人本科復查,CT示“左下肺癌治療后復查,較前明顯好轉。”其后6 a堅持中醫藥治療,間斷服上方,病情一直穩定。
(本文承蒙鄭顯明主任指導,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