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諸教同理 力行證道

2011-12-29 00:00:00柯倩婷
書屋 2011年2期


  “咸同中興”名臣曾國藩功業與學問顯赫,治家、教子也常為人稱道,其家族克勤克儉、愛敬如儀,不信僧道,尊奉儒家之仁義道德。然其子輩、曾孫輩卻一反家傳信仰,或佛、耶同禮,或崇拜基督,是時代使然,抑或心性所向、機緣巧合,還是承續“三教同源”理路而別有新解,頗值玩味。辛亥革命那年的圣誕節,其曾孫女曾寶蓀在杭州圣公會受洗,成為基督徒,這是曾氏家族的一個“異數”。時年十八歲的曾寶蓀作此選擇,給她日后的思想、職業與人生選擇涂上濃重的宗教色彩。她于1912年到英國留學,成為第一位獲得倫敦大學的理學學士學位的中國女性;1918年起在長沙創辦藝芳女校,蓄志獻身教育事業,傳播基督精義,品德與操守猶然有其曾祖遺風,成為現代女勝的佼佼者。
  
  一
  
  在進入女校讀書之前,曾寶蓀在祖母郭筠的主持下學習。有家塾先生的耳提面命,她研讀背誦《千字文》、《詩經》、《論語》、《左傳》等典籍,兼修國文、史地、繪畫、作文、日文等課程,她在封閉的環境里讀書,基督教對她來說是聞所未聞的,倒是湘鄉富厚堂獨一無二的大書房,讓她可以飽覽小說方技之書,佛學與道學也有所涉獵:
  麻衣柳莊等相法書,命學津梁,淵海子平
  等算命的書,甚至如《遵生八箋》以及講修煉
  的書,都一一翻閱……咒偈也學會幾個,用來
  辟邪祛鬼。鄉下人極迷信,從我房到書房要經
  過一段長廊黑巷,我夜晚走過,總要念《心經》
  偈語,這也許是我宗教觀念的起頭吧。
  年少時讀道家和佛家的書,未必有深刻的領悟,但寶蓀富于實踐精神,坐言起行,她從小就顯示領導才能,與同輩讀書之余,“教他們練氣打坐,并虔祀帝君,頗多神道思想”。這一段兒時生活,一生支持她辦教育的其弟曾約農津津有味地回憶道:
  光緒二十八年,姊至南京,余及威謀,奉
  為領袖。姊乃倡神仙修煉之法,謂龜壽千齡,
  其訣在息。果能龜息,則不獨祛病延年,且神
  仙可企。于是我輩,每于背人處,閉目凝神,從
  事龜息,謀以耳目皮膚為呼吸之道……吾姊
  既嫻八卦五行之說,吾輩復大奇之。…
  為了顯示龜息的奇跡,寶蓀說服約農拿出練武的寶劍,殺一雞,埋于香蕉樹下,請龜息之神為之超度。第二日,土堆開裂,雞已失蹤,眾人相信雞已得道成仙,其實是饑餓的童仆挖起來打牙祭了。曾約農感慨道,寶蓀的巫法與日后做教師,一脈相承。
  曾寶蓀在回憶錄中詳細記述了她信基督教的過程,其中兩個發生在杭州馮氏女校的故事,已為人所熟知。其一,寶蓀辦“竹頭木屑”小報批評學校,巴路義校長并未責難她,而是跟她一起下跪禱告。其二,司徒女士全家被亂民所殺,她也被刺傷致殘,但她在宗教大會上受圣靈感動,以愛化解仇恨,繼續在中國教英語。兩位老師的真誠愛心,是感化與榜樣之力。但基督教如何契合她內在的精神需要?她杭州讀書時:“有一日游西湖、到了岳墳,不覺感到人世的不公平;看到蘇堤、白堤,蘇小墓等,又感人生的短促,到底人生在世有何意義?古人說:‘生為堯舜,死為枯骨;生為盜跖,死為枯骨。’那‘人’又何必做好呢?……又回顧我國國勢的衰弱,更加不知所以。”
   曾寶蓀無法解答這些關于社會公正、國家民族存亡、人生價值的大問題,她回去向巴路義校長傾訴,亦未能得到滿意的解答。但巴師真誠地理解她的困惑,與她一同查經、禱告,讓她感到了切實的溫暖。曾寶蓀游西湖,竟有如此深沉的感動,觸發“人生為何”之感慨,足見大自然與歷史人文景觀也能引發宗教體驗。
  曾寶蓀是世家子,幼年時隨父母住在北京,戊戌政變后返同湖南,后又隨家人到過湖北、南京各處居住,本應見多識廣。但她家庭管教甚嚴,游山玩水是絕無之事。后來,她到上海讀書,也如《子夜》之吳老太爺,感受到現代城市的強烈沖擊。“我們真是初出茅廬的土包子,加之我家世代儉樸,所穿的衣服都簡陋非常,到此十里洋場,實在自慚極了”。鄉村與城市、中國與西方、國學與西學、儒釋道與基督教、改良與革命,那代人普遍感受過的文化沖突,曾寶蓀一一迎面碰上。
  細讀她回憶富厚堂風俗的章節,她是置身其外的。曾家雖然讓女子讀書,但風俗慣例是男女有別,亦需嚴守。春節后,家塾開學前一日請先生吃酒席,由男主人及男學生陪,女學生不陪先生吃飯。盛大的祭祖和祭灶由男性主持,中秋拜月是女界的事,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清明掃墓,也是男孩們的事,女性的生活主要是在家中。家族中的男人妻妾成群,寶蓀的父親玩遍花街柳巷,娶了五房妻室。不少女性因生育而死亡。她感慨道:“在這樣的家庭里,舊禮教之深,舊風俗之重要,要一個女子來擺脫,是很不容易的。”
  曾寶蓀在上海務本女校讀書時,也接觸到革命思想。師姐張昭漢(后改名張默君)讀師范二年級,她已于1906年成為同盟會會員,小十歲的曾寶蓀與這位湖南同鄉十分投契,乃至后來到了杭州女師讀書,依然受其影響,然而,曾寶蓀選擇了與張默君、秋瑾等革命志士不同的路。多年以后,曾寶蓀與張默君于1946年國大代表競選中較量,有學者解讀為鄉紳勢力戰勝了富于政治經驗的實力派張默君;也有學者解讀為曾寶蓀并未遠離政治。曾寶蓀的回憶錄則只有一言解釋:“那時張默君原定不競選國大代表,競選立法委員。”不過,她亦不諱言,她能勝出,鄉紳出力至大。這里還想說的是,秋瑾于1907年身殉革命,她的女兒王燦芝后來在藝芳女校讀書,寶蓀對她管教甚嚴,但燦芝秉承母志,性格剛烈,志向與寶蓀格格不入。
  曾氏家風溫良,幾代人之間其樂也融融,曾寶蓀在情感與物質上均無大匱乏、大沖突,她精神上得到父親(曾廣鈞)的支持,不纏足、不定親、準許人基督教和出洋留學;學業上得到七叔父(曾季融)的幫助,到上海及杭州接受新式教育;經濟上得到三表叔(聶云臺)的資助,留學的部分費用由他支付;事業上有二弟曾約農和恩師巴路義等人忠誠追隨、無私支持,她不像“五四”時期的那一代人,無需背叛家族來確認新的身份。
  
  二
  
  1912年4月至1917年10月,曾寶蓀在英國求學,這是她人生的一大轉折點。當時女留學生非常少,最早一批女留學生金雅妹、許金訇、康愛德和石美玉,倒是與寶蓀有共同之處,由傳教士帶出國門,婚姻失敗或不婚,沒有子嗣,為工作與宗教事業奉獻一生。官派女留學生方面,1905年,端方派出了中國第一批二十名留日女學生;1908年,他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女生。當時,也有女學生到英國留學,但選擇理科并獲得倫敦大學學位的,曾寶蓀是第一位。
  曾寶蓀抱定的志向是“為我國謀發展謀幸福而讀書”。科學救國是當時知識界最普遍的信仰,曾寶蓀也一樣,她大學主修了生物學,輔修數學。五年游學,曾寶蓀參與了各種宗教活動,“深深感到社會改良,非有基督教的精神不可”。她相信科學與宗教均是救國之重要途徑,兩者同等重要。正如孫尚揚所言,“在這些歸信基督教的曾氏后裔的心目中,西學與西教的結合才可以救中國,換言之,他們賦予基督教以拯救中國的功能角色”。
  曾寶蓀篤信基督教,是深受巴路義老師的愛心感動。巴師為了陪伴她讀書而放棄了圣公會的教職與退休金,又隨寶蓀回國辦學,在藝芳擔任教師,直至生命終結。寶蓀與巴師的友誼很深,情同母女,然而,在踐行教義方面,她并不完全遵循巴師的路徑。據曾約農描述,巴師“信教極篤,為新教之守舊派”。曾寶蓀則樂于接受開明的宗教思想,“我們為人行事模仿耶穌,就是基督徒了”,馮莉維女士的這句話,讓她茅塞頓開,也為她后來探索“基督教中國化”開啟了新思路。
  曾寶蓀在英國拜訪并結識很多虔誠的基督徒,他們踐行教義的方式各有精彩。在那些她仰慕的女性中,有多位堅持獨身的,如巴克女士照顧母親到一百歲,獲女皇獎賀;巴路義和馮莉維女士全身心投入社會工作和傳教事業,費爾士博士的三位姑姑都不嫁。曾寶蓀的獨身主義,應是以她們為榜樣的。她的同輩中,曾約農、曾昭樺、曾寶菡、曾昭燏都不婚嫁,曾寶蓀的帶頭作用至巨。曾昭炳于1935年寫信報告她選擇了考古專業,并談到:“妹在此遇三姐之前后同學數人,皆盛言三姐之天才并問近狀,妹一一告之,妹常自念,以三姐之學問才能十倍于妹,為藝芳終身犧牲,妹何以不能。”㈣曾昭熵為考古事業奉獻終身,亦不婚。
  曾寶蓀初到英國時,英語尚不通暢,待到一年后入讀大學,已經陸續可以傳道,在學校又被推舉參加演講。她以“科學對人生的貢獻”為題,演講相當成功,并由此獲得校長的賞識,支持她回國辦教育。她想要辦一間純粹中國人主持的基督教學校,理由是:“教會學校不是不好,但我想基督教若不純粹中國化,則中國人總不能接受它,使它成為自己的宗教,如佛教一樣。”
  曾寶蓀萌生此志,并決意踐行,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關于基督教徒是否應該反戰,宗教界有深入的辯論,曾寶蓀亦由此思考宗教與戰爭、宗教與世界的關系,結論是:反對戰爭是符合耶穌精神的。同時,基督徒為國運祈禱之虔誠、理性與有序,讓寶蓀看到了希望——如果中國人能接受基督,注入理性、身體力行、愛人如己之精神,應有助于文化之改良。
  那年寒假守歲,她與約農相約,“立志貢獻自己為國家、為世界致用”,這志向就是辦基督教學校。她贏得了倫敦大學西田書院校長及其友人的幫助,募集資金,聘請教師。她也通過書信與中國的同學、親友聯系,尋求幫助。她曾致信表姐蕭孝徽:“再二三年,蓀將返國辦教育,姊幸助一臂為要。”足見寶蓀籌劃甚早。回國后,她拒絕表叔聶云臺的建議去接管上海的啟秀女子中學,皆因其志已明,當不旁騖。
  
  三
  
  1918年9月,藝芳女校開學,一辦就是三十年,其中經歷三次被毀、三次復校的艱難坎坷。藝芳崇奉基督,但不隸屬于任何教會,保持了它的獨立性。寶蓀認為,很多教會學校無法引起學生對宗教的興趣,辦學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與中國風俗人情相隔離,跟傳統的文化精神找不到契合點,從而不能融入到中國社會中去。與教會學校嚴格的儀式不同,藝芳不勉強學生去禮拜堂,周末學生可以回家住。在課程方面,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西方科技文化知識結合起來。
  藝芳女校踐行基督教的精神,救人濟世。遇到自然災害,藝芳學生用各種辦法籌款,據《藝芳》校刊的新聞報道,施衣、募捐是學校經常辦的活動。五四運動時,藝芳學生成立十人團,抵制日貨,嚴格執行,一以貫之,堅持到抗戰才結束。藝芳反抗日本的侵華政策,但相信民眾是善良的,只是受了政府宣傳之蒙騙,1923年日本東京地震,藝芳也為災民捐款。
  曾寶蓀從信奉基督教到辦基督教學校,她特別關切的議題是“基督教與教育的關系”。在藝芳,她倡導學生自主和自治,希望學生“能欣賞中國文化,又能具科學精神”,能“崇信基督,又不忘記孔孟之道”。1935年9月,她受上海青年會的邀請,到全國十二個城市的中學與大學巡回演講,主講“文化教育與宗教的關系”,歷時三個月。所到城市,均有當地的教育官員、校長或知名教授接待,可見此次演講很受重視,頗有影響力。
  曾寶蓀是教育家,亦稱得上是宗教活動家。在英國讀書時,她參加學生自獻運動、貴格會的會議、在小型的宗教聚會中傳道。1928年,她到耶路撒冷參加世界宣教會會議。1938年,她第二次出席世界基督教協進會的會議,會議設在印度的馬德拉斯基督教大學,會議結束后,她隨即到英國布道,并在各地演講。她與上海青年會聯系密切,積極參與演講、翻譯教材、出席慈善活動等。1951年到臺灣后,她加入中華婦女祈禱會,每月開例會一次,每年開年會一次,討論及安排全年工作、聘請傳道人等。同時,她經常受邀到宗教團體和學校演講。1970年臺灣教育文化局編印了其演講集《婦女對文化的貢獻》。
  傳道要深入人心,需要解決宗教道德與世俗道德之間沖突的問題。曾寶蓀直面這些現實的沖突,并對宗教道德保持反省的姿態。她早年認為,基督教應反對戰爭與殺戮,然而,八年抗戰讓她明白:為了抵抗侵略、保家衛國而殺戮,是合乎道德的;如果以基督教反戰精神為借口而逃避,是懦弱的表現。基督教珍視婚姻、家庭與傳統文化,她聽說英國的億東貴族學校一半學生的父母離異,看到很多在國外的中國人任由子女棄學漢語及中國文化,她都非常疼惜,嚴加批評。也因秉持著這樣的道德觀念,她在1919年拒絕了哲學家羅素到藝芳女校演講,理由是已婚的羅素與同行的勃拉克女士婚外同居。后來,她到英國,羅素不念舊怨,支持她申請庚子賠款,寶蓀亦贊揚他是有修養的大學者,她不以僵化的宗教道德衡量人。
  曾寶蓀出席兩次世界基督教大會,感觸最深的是“只要有耶穌的愛,不分國界、人種、語系,全世界可以如兄弟姊妹一樣的相親相愛”。而宗教最重要的兩個目標是:“一個是物質文明不能離開宗教道德;第二是以前傳教的都不免看異教為大敵,近來印(印度)看出極端的唯物哲學才是宗教的大敵。”極端的唯物淪把物質置于絕對第一位,否定唯心論以及超驗的宗教體驗,從根本上否定了宗教,所以是大敵。
  基督教是一神教,很多傳教者視別的宗教為大敵。曾寶蓀不持此論,她在《實驗宗教學教程》中提出,諸教同理,宗教的經驗是相通的,天、神、人一理,都是追求“天人合一”。
  在英國時,她參加貴格會的聚會,有時是長時間默坐,靜候圣靈的指導。習慣讀經、講經、禱告的同學,對此時有諷刺。寶蓀卻從中獲益良多,感悟到的是天人合一,并由此想到“朱夫子也主張靜坐,佛教更是提倡靜默,甚至閉關多日”。
  曾寶蓀在山西演講時,曾拜訪過虔誠的佛教徒趙戴文先生,一起探討佛教與基督教相似之處:“耶教由信稱義,是自誠明;佛教是由大智啟信,是自明誠,所以兩者相通。”簡言之,佛與耶都是讓世人明道,明事理。在她家族中,有佛、耶同拜的前輩,她的祖姑母曾紀芬于1915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后來又參加聶家每周一次的佛學會,亦佛亦耶,取的是兩種教義都倡導博愛、儉樸和施與。
  曾寶蓀認為,基督教要發展,一定要與不同的文化融合。她這一思想的形成,也深受著名的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影響。李氏曾在中國傳教,任山西大學校長。他贊美中國文化,并對如何溝通中西文化有獨到見解。寶蓀在英國時多次拜訪李氏,非常推崇他“天下一家”的思想,盛贊他在《中國的四百兆人》提出的各國合作的方法,它竟與后來的聯合國的理念不謀而合。有趣的是,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并不支持李提摩太的布道與賑災工作。但李氏并未向寶蓀提及那些過節,只說“同時賑過災荒”。
  曾國藩以反基督教而聞名天下,曾氏家族素以儒教持家立業。但曾寶蓀并不認為信基督教是背叛家族。對她來說,恪守溫良恭儉讓,就是曾家的孝子賢孫,愛國愛民就是合格的中國人。她深信,諸教同理,其教義都是引人向善;得了開悟,就應努力踐行,以力行來證道,利民救世。縱觀她的思想與人生,事業上有過大挫折,思想上卻沒有大危機,許是得益于她對自己身份的確信。1926年的“四八”事件給她帶來深刻創傷,“身負土豪、劣紳、地主、封建余孽、帝國主義走狗……等等罪名”,成為眾矢之的,也沒有改變她的志趣與信仰。
  
  四
  
  1934年,曾寶蓀編譯、出版了《實驗宗教學教程》,這本書是上海青年會主持出版的“青年叢書”第九種。她的任務是翻譯,最后卻對原文進行了大量增刪,原因是:“一,因為書上的引證,純是外國的詩文事實。二,它整個的背景,都是西洋基督教的國家與文化。有了這兩個困難,我便不惜割愛,把它的引證事實,能改的都改成中國的。同時也用儒釋的精神來陪襯,使全書不致完全沒有中國的背景。”
  此書的英文版是由美國芝加哥圣經學校出版,但中文版已難見原著面目,也未提及原著的八位作者,算是一本編譯之作。這本小書,再版兩次,1948年出第三版,可見不乏讀者。據序言介紹,有些教會學校的查經班以此為教材。
  《實驗宗教學教程》分八章,每章有三個部分:“準備”、“例證”和“討論”。八章分別探討由“自然”、“美麗”、“掙扎或奮斗”、“忠心于一種事業或主義”、“打破難關”、“愉悅”、“天人合一”、“團契或教會”中得來的宗教經驗。
  以第一章“由自然得來的宗教經驗”為例,“準備”部分提出了十一個問題,以啟發讀者回顧面對大自然時的體驗與思索。“例證”部分先闡述中國上古的神話及神明觀念:
  中國邃古時代的民族,看見山川的偉大浩瀚,因而生出神明的思想,到處致祭……古人起誓,必定要指山川河岳日月等物,例如晉公子重耳指河為誓,說“有如白水”;《詩經》上說:“謂予不信,有如撽日”,都是隱藏著大自然是神道,不毀不滅的思想。
  作者繼而摘錄王維與蘇軾的詩句,闡明詩人如何透過對大自然的描摹,來表達“萬物有靈”、“人與神接”的宗教體驗。
  “研討”部分針對宗教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其一是科學家的宗教體驗,書中列舉西方科學家為例證。科學家多以研究物質世界來探玄尋理,但他們普遍認為,只有更大的神明的精巧創造,才能解釋他們所發明之規律或原理。其二,人類對神明的理解也逐漸變化、進步,早期人們認為神明也跟人類一樣會有偏私,后來逐漸明白,神明是普遍存在的。曾寶蓀援引了《史記·秦始皇本紀》、《晉書’苻堅載記》、伏琛的《齊地記》中的故事來闡明,中國古人認為神如人形,丑神也羞見帝皇。
  《實驗宗教學教程》引述了大量文獻,以中國的歷史、神話、詩歌、哲學等典籍來詮釋宗教經驗,貼切有理、分析精當,是基督教中國化的重要實踐之一。
  第七章“從天人合一得來的宗教經驗”要在此作特別介紹。曾寶蓀在多個場合用“天人合一”這一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概念來描述宗教經驗,是她融通中西文化的典型例子。在此章的“例證”部分,她詳細討論了儒釋道如何理解“天”、“神”與“一”。她列舉了《尚書·大禹謨》、《中庸》、《論語》、《詩經》、《孟子》、《二程集》等儒家典籍,以闡明“法天”、“與天合德”、“與道配義”的道理。試舉二例如下:
  舜命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道心怎樣“惟一”?由這“惟一”上面,便知宇宙問必有一種大和諧,必不許有根本矛盾。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心是與道心相合的。
  《文王之什》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信孚。”鄭箋云:“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鼻不聞香臭。儀法文王之事,則天下咸信而順之也。”這明明是認定文王一舉一動,都合乎天道,所以不能效法無聲無臭的天者,可以效法文王,可見文王在詩人的眼光中,已與天合德。在《詩經》中,這樣的證據多得很。
  在曾寶蓀看來,儒家把“天”看做是最高的德行、義理、道的代表,這也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近乎宗教的體驗。儒家的“天”與基督的“神”是一理,對于人與天、人與神的關系,各門各派詮釋不同,但其理相通。接著曾寶蓀論及道家與佛家,《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強調“一”與“道”的重要性,這與基督教的一神論是相通的,都相信微妙的宇宙世界必有一最終的主宰;佛教認為“萬有由我一心所造,萬象唯心,萬法唯識”,也是“天人合一”之理。實際上,寶蓀借用基督教義來回應“三教同源”的古制,并在中國文化的老樹上開出新枝,別開局面。
  至寶蓀信教之時,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已數百年,卻一直沒有真正融入中國的文化。面對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教義與文化,曾寶蓀通過辦基督教女校、演講、宗教活動和編寫教程等活動來普及,工作的重心是本土化、中國化。她自始至終認為,基督教應中國化,才可能感化中國人,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實驗宗教學教程》只談及儒釋道與耶教共同之處,強調諸教同理,而對它們之間的差異與沖突沒有著墨,但對于一部旨在供查經班使用的教材而言,已是難能可貴。當今,西方理論大量譯介到中國,生吞活剝者有之,不求甚解者有之,面對西方文化的殖民,很多學者也深感憤怒與憂慮。曾寶蓀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文化,融匯西方文化的做法,時人可為鏡鑒。
  (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岳麓書社1986年版)
  
  注釋:
  [1][4]曾約農:《回味錄》,載《藝芳》三十周年紀念特刊,收錄于《民國珍稀短刊斷刊》湖南卷三十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第15101頁。
  [2]潘崇:《端方與清未女子留學教育》,《文史知識》2010年第3期。
  [3]孫尚揚:《曾國藩家族與基督教》,《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5]曾昭燏:《曾君昭燏由英國來信》(8月30日發),《藝芳》校刊,第三卷第1期,收錄于《民國珍稀短刊斷刊》湖南卷三十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第15060頁、
  [6]蕭孝徽:《有志者事竟成》,《藝芳》三十周年紀念特刊,收錄于《民國珍稀短刊斷刊》湖南卷三十一,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第15104頁。
  [7]曾寶蓀在回憶錄中記載這次巡回演講是民國二十五年,即1936年。但對照《藝芳》校刊的新聞,是1935年,撰稿者是高一的張成智,所列十二個城市與回憶錄所述完全吻合。鑒于新聞不會記述未發生之事,應是曾寶蓀記憶有誤。
  [8][9][10][11]曾寶蓀:《實驗宗教學教程》,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三年九月初版,民國三十七年三月三版,第1、3、75、7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日本精品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午夜色综合|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成人福利视频网|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a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成人在线网| 欧美综合成人|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91在线精品|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欧美第九页| 亚洲成在线观看 |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91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国产精品污视频|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福利在线一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第一页亚洲|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亚洲一级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天堂亚洲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av在线手机播放|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天堂成人av|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高清色本在线www| 日韩第八页|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一级毛片高清|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