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方調查從無到有,從公民意識覺醒到公民充分參與,映射了公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博弈。這其中既關系到第三方調查的本質,更涉及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如果說第三方調查是社會民主的進步的話,那么民主的進步與公民參與意識的覺醒和公民權利意識的增強是分不開的。
【關鍵詞】第三方調查 公民參與 知情權 監督權
近兩年來,第三方調查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從法律的角度來看,第三方調查似乎是一項創新,但若稱為第三方調查制度還為時尚早,因為第三方調查僅僅剛剛出現,根本沒有形成成熟的程序和運行機制,甚至有人認為,第三方調查于法無據,“這一手段,目前卻面臨不合法定程序、不具法律效力的尷尬”。①
第三方調查的出現和發展
通過筆者的觀察,第三方調查開始于云南晉寧縣“躲貓貓”事件,發展于上海浦東新區“釣魚執法”事件,比較成功地應用于南京“徐寶寶”事件,各種媒體對上述三個案例進行了大量跟蹤報道和反復轉載。通過對事件發生后調查過程的梳理,不難發現這樣的規律:官方調查被質疑,行政機關的調查結果沒有公信力,而與事件無關的“第三方”組織展開的調查卻大行其道,調查結果贏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在這三個案例中,無論是云南晉寧縣“躲貓貓”事件中的網友調查委員會,上海浦東新區“釣魚執法”事件中的聯合調查組,還是比較成功地應用于南京“徐寶寶”事件中的聯合調查組,在事件發生的前期都是沒有出現的。他們出現的原因都是前期官方調查的結果受到廣大網民的質疑和不認可,從而不得不“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來重新調查,然后才平息了風波。原本是公權力的應有職責去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給當事人和廣大群眾一個交代,但調查結果竟然沒有任何公信力,不得不再求助于群眾。
“吊詭的是,‘合乎程序’的官方調查,完全不被公眾信任;而不合程序的第三方調查,卻因得出公正客觀的結論而被公眾認可”。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公權力公信力的逐漸喪失,凸顯了公民對人民公仆的不信任;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當事人和廣大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這種權利意識不僅僅是當事人維護自身權益,而且還有廣大民眾為了自己的知情權、監督權而去斗爭。
但是,在看到第三方調查產生良好的社會反應之后,我們還要進一步追問:為何出現第三方調查?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公權力的公信力遭到了質疑,這種質疑導致其受到了非常巨大的輿論壓力。“三起事件,都是在互聯網輿論的壓力之下成立調查組,我稱之為‘輿論壓力應對下的獨立調查組’。但前提是事件成為全國的公共話題,才可能有第三方調查。”③
第三方調查與公民參與
如上所述,第三方調查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公民參與,其中,參與的公民包括媒體成員、網友、計算機技術人員等,但必須是非官方的,不受政府控制的人員。據此,我們可以試著給第三方調查一個定義:第三方調查就是指在出現公共事件時,公權力機關調查程序或結果違反法律法規導致輿論壓力時,吸納一部分無利害關系的公民參與到調查中來的一種調查方式。有的定義認為第三方調查又稱為公正調查,指兩個相互聯系的主體之外的某個客體,我們把他叫作第三方。第三方可以是和兩個主體有聯系,也可以是獨立于兩個主體之外,是由處于利益之外的第三方,以公正、權威的非當事人身份,根據有關法律、標準或合同所進行的調查活動。其實此種定義的實質也是參與方的無利害關系的定位。那么如何看待第三方調查與公民參與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公民參與是一種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是政治文明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產物,從最一般意義上講,政治參與是指不同的主體參與到政治過程中去,即公民直接或間接地以各種方式對與其利益相關的政治活動施加影響的活動,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滿足。公民個人、政黨或團體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從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