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制定出《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是我國下一個五年發展計劃的總綱領和基本原則。其主要分析探討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主要形勢,對新變化新特點進行了逐一的梳理和思考,為我國下一步的發展藍圖描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十二五” 戰略機遇期 經濟發展方式
學習、貫徹、落實好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真正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一個基本前提是認清形勢,明確方向,深刻認識和理解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戰略方位賦予“十二五”時期的重大使命和豐富內涵。
認識“十二五”時期的歷史方位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我國將進一步加快深化改革開放的步伐,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來看,“十二五”時期的五年,是本世紀頭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第三個五年,也是第二個十年中起始的五年,這五年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關鍵性作用不言自明;其次,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角度來看,眾所周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一個新提法,但“十二五”規劃把它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這一階段的攻堅性特點十分顯著。在這兩個重要判斷的基礎上,首先,《建議》詳細分析了我國在“十二五”時期將面對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以及優劣勢,并在文件中強調了“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判斷,與此同時也提出了建議與意見,即“十二五”時期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總的來說,文件中從始至終一直在高度強調我們要“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些反復重復的重要關鍵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判斷,也為我黨在“十二五”的發展戰略規劃做出了明確的答復。
把握“十二五”時期國際國內大局
2000年到201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模板,我們緊緊抓住了一個個關鍵的發展機遇,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歷史經驗有值得可取之處,更有值得改進之處,我們對上一個十年我黨的重要戰略部署應該做一番細致的功過分析。在這一問題上,《建議》提供了積極有效的答案。筆者對此的分析理解如下:
首先,國際大環境中全球經濟深入發展的勢頭仍然健在,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還是倚賴于市場的調節與選擇,世界范圍內大主題仍然是和平、發展與合作等等。在一些基礎上,一些新變化應運而生,如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催生出了大范圍的產業新發展、科技創新等等;全球范圍內的競爭更加激烈,許多國家都處于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階段,都將面臨著發展方式、發展面的轉變問題。我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加強改革力度,積極與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速度做必要的跟進,積極完善國內外交流工作。
其次,當前我國的國情是由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邁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快速發展階段,其中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我國在勞動力素質提高、基礎設施的投入及完善方面仍然有太多的工作要做。縱觀我國政府管理工作,我黨在宏觀調控以及處理復雜應急局面的能力和效率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經濟社會大局勢是和諧的、平穩上升的。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不解決好這些制約因素,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可能獲得較大的改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戰略的制定到實施是一個既經受檢驗、又獲取成效的過程。我們在下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當中,要“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這是我們根本性的發展戰略,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要不斷延續和傳承下去。
明確“十二五”時期新的階段性特征
在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時期內,我們應該認真分析與思考所面臨的新問題、新發展特征。與這種“新的階段性特征”相對應的,是文件中提到的兩個方面的“緊密銜接”。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們要做好“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這是“十一五”末期留給我們的歷史難題。另一方面,要著眼于“十二五”的發展前景規劃,“風物長宜放眼量”,時刻牢記“與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這一歷史目標作為發展與奮斗的標桿和指導。在“十二五”發展前半個階段,我們應把發展目標主要放在經濟結構轉型、解決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直接的和間接的沖擊與后果,保證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妥善處理通貨膨脹與發展經濟之間的博弈關系,避免經濟發展出現停滯和倒退,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局勢。除此以外另一方面,在中后期,要把目光放長遠,著力培養中長期發展戰略,在滿足當前快速發展這一前提下,著眼于“十三五”甚至更遠的發展目標,協調各項經濟發展的進程,確保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勝利實現。
理解“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思想方法
歷史經驗表明,“十二五”時期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思想方法。第一要把握形勢發展的“變”與“不變”。我國的基本國情很長時間以來并在以后很長時間之內都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二五”是“十一五”的延續,其發展根本仍然延續過去的模式;然而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在過去態勢上爭取更高的發展,即建設更全面,惠及人口更廣的小康社會,我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地位也將提高到一個相對高的標準上,這對我們是一項巨大的考驗,然而考驗的同時代表了機遇和發展,在下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我國將迎來新的重大發展。第二要把握機遇與挑戰的相互轉化。機遇從來是給有準備的人的。當危機出現的時候,只有完善的準備,才能化危機為機遇,從而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我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直接促進了我國大步邁向世界經濟核心強國的地位,這就是一個鮮明例證。第三要統籌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下一個十年,是國內國際進一步加強交流、充分互動的時代,面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不斷創新發展這一大趨勢,我們必須要充分考量各方利弊,擇其善而從之,充分做到趨利避害、統籌兼顧,牢牢把握經濟發展這架馬車,以期與全世界共同發展與進步,并在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形成完備的“利益與利害共同體”發展模式。
判斷“十二五”時期國家發展振興的走向
《建議》中再次強調:“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要全面、科學地理解這句話的重要含義,仔細體會其中的利弊得失,做到充分的權衡和科學的決策。下一個十年是寶貴的發展機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稍縱即逝的大機遇、大挑戰,我們必須要抓緊機遇,提高憂患意識與危機意識,客觀對待發展中的困難與挑戰,嚴密制定發展以及危機應對的措施方案。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國內大局的分量在愈益加重,對國際大局的影響在不斷加深。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在發展。這本身就是構成和影響國際大局的一個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也是我們將繼續獲得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根本基礎。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大和深化的條件下,發展不但是維護我們國內大局的基礎,也是深刻影響國際大局的基礎。所以,《建議》要求全黨“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也就是繼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毫無疑問,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這一條作為黨和國家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重要立足點。
領會“十二五”規劃的核心精神和內容
《建議》依據對當前我國所處新階段的判斷,提出了“十二五”規劃的核心精神和基本內容。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這是指導思想里最核心的東西,也是“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基本原則上提出“四個更加注重”、“五個堅持”。發展目標是: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取得重大進展,收入水平普遍較快提高,社會建設取得較大進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綜合國力明顯提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堅實。重點任務是:進一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實現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其核心競爭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體系是: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事業,提高我國文化的軟實力,推進文化創新和文化體制的改革;以改革和開放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的轉變,尤其特別強調要有更大的勇氣和魄力來全面推進各個方面的改革;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從“十二五”規劃的這些核心精神和基本內容當中,我們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表述賦予“十二五”時期我國改革、建設和發展的重大使命和豐富內涵。(作者單位:山東棗莊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