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懷,就要時刻關注民生問題,著力研究民生問題,努力把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方略和舉措;將民生情懷轉化為民生實踐,就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付諸“三貼近”的積極行動,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當代中國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民生情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民生問題日益凸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舉措,表明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面臨的重大任務;關注研究民生問題,促進民生問題解決,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成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展示的民生情懷,使哲學社會科學成為破解民生難題、為民眾造福、為政府排憂的“軟實力”。
關注民生: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情懷
關注民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職責要求。馬克思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準確把握并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把理論、思想和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研究時代提出的問題,并做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回答,這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重要職責。社會科學研究作為社會變革、制度創新的理論先導,應當為解決現實社會民生問題提供思路和良策。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改善民生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能否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能否把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解決好,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檢驗。
關注民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的動力和源泉。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起點和歸宿,也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所面臨的重大社會課題幾乎都與民生息息相關。由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短時間內難以根本解決,由此引發的通脹、就業、住房、教育、醫療衛生、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難以避免地會經常大量表現出來。可見,民生問題就是當前最大的實際問題,這一問題又是在實踐中產生的,關注民生就是關注實踐。大量的事實證明,好的經驗、好的方法、好的研究成果都是出自社會實踐和實際問題之中。
關注民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追求。重視民生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有之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哲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最關注人的發展、人的生活、人的利益,關注人的實踐。因此,科學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必須是從實踐中來的,必須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關注解決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所應有的立場,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追求。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很多,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而其中的民生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促進民生問題解決:社會科學工作者民生情懷的具體體現
要關注民生問題。關注民生是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必要保證,是搞好民生研究的前提。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懷,就要時刻關注現實社會民生問題,即要時時想著民生問題,并善于發現和思考民生問題。由于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主要矛盾,部分群眾生產生活仍然比較困難,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許多民生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突出表現為:食品和住房價格增長過快,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就業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同時并存,就業瓶頸尚待破解;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尚未扭轉,收入分配改革依然是民眾關注的焦點;醫療衛生問題尚未根本改觀,醫患矛盾呈增加之勢;勞資關系不和諧;經濟犯罪案件持續攀升;生態環境形勢儼然嚴峻,涉及民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增多。
要研究民生問題。關注民生問題,是為了更好地研究民生問題,并為解決民生問題尋找答案。社會科學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懷,除了要關注民生問題外,還要著力研究民生問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為社會科學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研究課題,而其中民生問題何以凸顯為社會焦點問題,其產生有無必然性,從中有哪些教訓和啟示;如何更好更快地解決民生以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應用對策,有無政策、體制因素的制約等,這些都是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研究和回答的問題。
要努力使社科研究成果轉化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思想理念和具體方案。為此,需要積極探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多種途徑。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積極主持或參與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或發布的重大課題,要主動把重大科研項目尤其是民生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最終成果通過會議或專題報告的形式及時傳遞到黨政部門,或通過人民建議、網上人民論壇,向有關部門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已備觀念更新和決策參考;要善于借助權威媒體的影響力,通過國家級報刊、電視臺、電臺、網絡等媒體發布或宣傳民生色彩濃厚的社科新成果,或通過出版發表引起社會反響等方式,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并應用于解決民生問題的最新理念和具體方案;要注重研究成果與政府決策的對接,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使關注民生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民生、服務于社會;要充分利用“理論下基層”等活動載體,利用報告會、專題宣講、集中培訓、演講會等多種途徑,精心組織面向基層的理論宣傳,不斷推動關注民生的研究成果社會化,使廣大群眾受益于民生研究。
以人為本·“三貼近”·提高素質
社會科學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懷,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搞好民生研究,努力使研究成果轉化成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武器,就要求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代表和反映廣大群眾的利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這就意味著社會科學工作者在關注和研究民生問題時,一是必須以最大限度為人民謀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人民群眾的權利作為根本前提。二是必須以改善民生為目標,關注人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把研究的真正目的體現為滿足人民需要。三是必須樹立濟世為民的科研理念,時刻關注民生研究,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言群眾之所言、解群眾之所憂、辦群眾之所盼作為科研課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真正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落到實處。
社會科學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懷,要付諸“三貼近”的積極行動。“百姓利益無小事”,社會科學工作者關注民生,就應該關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內容必然涉及到各種民生問題,這就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走出書齋,深入社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就是要按照“三貼近”的要求,聯系當前社會、地方的實際,從轉變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民生問題解決打下堅實物質基礎,不斷優化生存發展環境著眼;從收入分配、醫療衛生、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及住房、教育等事關億萬普通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利益問題入手,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經常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思想脈搏、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提出符合社會和時代需要的民生理念,得出解決民生問題的錦囊妙計;要努力從人民群眾廣闊和豐富的實踐中提煉研究題材,汲取思想營養,把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升華為理論,不斷開拓新的理論視野,為改善民生、服務群眾提出真知灼見,創造學術精品。
社會科學工作者展示民生情懷,要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繁榮發展社會科學研究工作,關鍵在人,在于人的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展示其深切的民生情懷,一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造詣,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不斷捕捉社會變革和文明發展的新信息,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并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特別是民生問題相結合,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科學研究;二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綜合掌握各學科知識,熟悉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沿問題,把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并具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三需要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增進他們同人民群眾的感情,保持對社會生活的敏銳,時刻關注民生疾苦,研究民生問題;四要始終站穩群眾立場,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搞科研、做決策,都要從群眾利益出發,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認真研究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科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