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圖書館事業歷經初步建設、曲折維艱、恢復發展、深化發展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五個階段。堅持貫徹落實黨在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不斷加強民族特色館藏建設,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把外部援助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是西藏圖書館事業科學發展的基本經驗。
【關鍵詞】西藏圖書館 發展歷程 經驗
西藏是藏民族的發源地,富于智慧的藏族人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與各民族的交往中創造了燦爛的藏族文化,自公元7世紀吐米桑布扎創立文字至今已1300多年。公元7世紀中葉,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執政時期采取開明政策,加強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大量吸收中原和鄰國文化,吐蕃經濟、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從而迅速提高了民族素質,吐蕃在很短的時期內興盛起來。隨著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公元九世紀初赤德松贊時期,在雅礱傍唐、丹嘎及桑耶欽普地方已經有了藏書(經)樓,并有佛學家和翻譯家對這些藏書(經)進行了整理和編目,即后人所說的“傍唐目錄”、“丹嘎目錄”和“欽普目錄”,這是藏族歷史上“圖書館”工作的肇端。①在舊西藏,文盲半文盲人口高達95%以上,②經濟文化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根本談不上有一所公益性的圖書館。
西藏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程和成就
西藏自1951年和平解放以來,圖書館機構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逐漸增多、日益發展的過程。目前,各地、市有公共圖書館4個③、縣級多功能文化館、圖書館33個,鄉鎮文化站175個,村級文化室360個④,全區的文化設施、文化隊伍已實現配套發展,初步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地、縣、鄉、村四級文化網絡。高校(含職業技術學校)圖書館16個。為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在活躍和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鞏固和發展文化陣地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回顧西藏圖書館事業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進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處于起步、初步建設階段。西藏最早的圖書室是建立于1951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進藏干部藏文培訓班資料室。全區最早建立的圖書情報機構有:自治區農科所資料室、自治區人民醫院資料室、西藏軍區總醫院資料室、西藏日報社資料室、西藏公學資料室等,均建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最早建立的公益性圖書館是拉薩市文化宮圖書館,館藏部分圖書是由十八軍進藏時帶進來的。該館的館舍條件、藏書量、設施、服務、管理等都不具備圖書館應有的功能,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該館一直擔負著為拉薩及周邊地區的干部和群眾提供業余文化服務的任務,它是西藏公益性圖書館的雛形。⑤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處于曲折維艱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受到極左思潮的破壞和踐踏,使西藏圖書館事業遭受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館藏圖書除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類圖書得以留存以外,其余圖書一律被封存或燒毀,許多珍貴的古籍資料、圖書、畫冊等損失殆盡,造成社會上的嚴重“書荒”。當時西藏最早的一所大學圖書館西藏公學(現為西藏民族學院)圖書館館藏圖書只剩下5千余冊。這一階段的西藏圖書館事業發展處于低谷。
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處于恢復發展階段。本階段,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在改革開放大潮下,隨著生產建設、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圖書資料、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工作得以恢復發展,逐步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建立了多個圖書情報機構,如:西藏農牧學院圖書館、西藏大學圖書館、西藏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處、自治區黨校圖書館、藏醫學院圖書館等。這一階段建立的機構有明確的建制,有一定的規模,有比較規范的管理,為西藏圖書文獻資源保障體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和物質基礎。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處于深化發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在黨中央的政策引導下,為了高揚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旗幟,有力地打擊達賴集團的分裂破壞活動,西藏確立了緊緊抓住穩定和發展這兩件大事。于1994年7月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會議,確定了進一步加大援藏工作力度。同年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號召下,全國500家大中型出版社向西藏自治區圖書館無償贈書38萬冊,價值400萬元,使其藏書量由21萬冊增加到59萬冊,該館成為于1996年7月1日正式開館的西藏最大的現代化、多功能的公共圖書館,結束了西藏無省級圖書館的歷史。此外,這一時期由國家文化部、自治區財政撥出專款在各地(市)、縣的協助下,興辦了18個縣級圖書館,并逐步開展咨詢、提供閱覽、完善編目、建章立制等工作。這一階段的西藏圖書館事業形成了較為完整、配套、合理的運行機制。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處于網絡環境下快速、健康、協調的發展階段。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特別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圖書館文獻信息的加工模式逐漸被現代化的工作模式所替代。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在1998年開始有了計算機設備,業務工作從純手工操作邁向了計算機編目。至2007年館內初步建成局域網,引進了ILASⅢ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并建立了電子閱覽室,⑥數據庫已擁有清華同方、超星圖書、萬方視頻等。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提出認真實施“科教興藏”戰略,大力培養各類人才,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極大地推動了西藏圖書館事業的發展。2002年5月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學會成立,是西藏圖書館事業發展中一個里程碑。2003年和2005年昌都地區圖書館、林芝地區圖書館相繼建成并開館。2003年“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衛星三級站”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初步開通,至2010年5月,已建成1個省級分中心和44座縣級支中心,完成了縣級支中心60%的建設任務。⑦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至今,西藏高校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大多數高校引進了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和電子閱覽室管理系統,實現了由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多功能圖書館的轉變。特別是2005年以來,多數高校建成了新館,其內外環境、館舍條件、硬件設施、資源建設等得到極大改觀,如:西藏民族學院圖書館現有總面積14821平方米,有13個閱覽室和專家研究室,閱覽和自習座位有2500個;館藏文獻總量為100多萬冊,其中紙質書刊為80多萬冊,電子資源為20多萬冊,訂有現刊、報刊1000余種,自建和購買了多種數據庫。⑧西藏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總量逾百萬冊,其中包括漢文圖書85萬余冊,藏文圖書2萬冊,漢文古籍圖書1.6萬冊,西文圖書0.5萬余冊,報刊合訂本1.5萬余冊,館藏光盤近萬張,還建設有CNKI、Apabi等數據庫。西藏農牧學院圖書館現有面積7458平方米,閱覽和自習座位有1400多個,采用全方位開架超市型數字化一站式管理;館藏文獻總量為100多萬冊,其中紙質書刊為34萬冊,電子資源為72萬冊,訂有現刊、報刊400余種,自建和購買了多種數據庫。藏醫學院圖書館館室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藏書量為4.1萬余冊,電子閱覽資料40多萬冊,設有4個閱覽室和特藏部及教學唐卡展覽室。這幾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圖書館進一步推進了西藏圖書館事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
基本經驗
回顧半個多世紀以來西藏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諸多寶貴的經驗和有益啟示,集中概括為以下四條:
貫徹落實黨在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西藏圖書館事業科學發展的保證。加強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切實把西藏圖書館工作齊抓共管起來,這是發展西藏圖書館事業的根本保證。為使西藏盡快發展起來,黨中央先后召開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西藏發展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形成了“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族團結為保障,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發展和穩定兩件大事,確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確保國家安全和西藏長治久安,確保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確保生態環境良好,努力建設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的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根據西藏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發展歷史的事實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在新時期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解除束縛發展的桎梏,西藏的圖書館事業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加強民族特色館藏建設,是西藏圖書館事業科學發展的根本。實現對藏文古籍文獻的保護與傳播,不僅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更是國家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扶持程度的一種最直觀的體現。西藏擁有較為豐富的藏族文獻資源及其他文獻資源。如:西藏自治區圖書館擁有的藏文古籍達到1.5萬函、10萬冊,其中最珍貴的是民族文化宮回送給西藏圖書館的1300函善本。其涵蓋天文、歷算、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建筑、醫學、地方志、佛經等。大部分是用木刻印刷的,有些用的是金、銀、瑪瑙等各種珍貴材料手寫而成,對于藏學研究有很高價值。西藏民族學院圖書館于1992年建立了“藏學情報資料中心”,收藏有藏學圖書2萬多冊,收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等藏文古籍600多函,有影印版《中華大藏經》、《乾隆大藏經》等珍貴佛教典籍和《中國西藏及甘青滇藏區方志匯編》等藏學文獻。⑨西藏大學建立有藏學文獻中心,其中有關藏族經濟、文化、醫學等圖書、藏文木刻本3800余函。⑩西藏社會科學院中文圖書10多萬冊,藏文圖書6萬部(函)。?輥?輯?訛西藏藏醫學院珍藏有公元7世紀、8世紀、12世紀、17世紀等歷史著名的藏醫藏藥學和天文歷算學手抄本及記載水銀提煉法的木刻版本,還珍藏了八十幅獨有特色的傳統藏醫藥學教學唐卡(包括藏醫人體結構)等國內外絕無僅有的特色珍品。以此為依托,建立藏學科技信息中心,并通過發揮散點輻射功能促進文獻信息網絡建設,形成具有地區特點、民族特色的圖書館事業體系。
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是西藏圖書館事業科學發展的動力。和平解放六十年來,西藏各級、各類圖書館(室)從實際出發,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科教興藏戰略,共同完成了民族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同時各系統圖書館根據西藏地廣人稀、居住分散,各地之間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差異大等現象,按照社會分工的要求,強化自身建設,采取不同形式、靈活多樣的培養干部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干部隊伍的專業和文化素質,培養和造就了一批以藏族為主體的圖書館專業干部隊伍。突出各自重點,收藏和提供利用書刊資料、信息,努力為各行各業讀者服務,在實踐中形成各自的特色,逐漸成為本地區、本系統的民族文獻的存儲中心、信息中心和交流中心。
外部援助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是西藏圖書館事業科學發展的關鍵。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各族人民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個方面都給予了無私的巨大援助,國家和兄弟省、市多次投資、捐物、出力支援西藏圖書館事業。1991年國家投資1843萬元修建了西藏圖書館;2001年7月重慶市投資1000萬元援建了昌都地區圖書館;2005年7月福建投資500萬元援建了林芝地區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自2005~2007年援助林芝各級圖書館圖書設備總投入超過160萬元;各對口支援高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為西藏各高校圖書館贈送了大量圖書,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各館的館藏。同時,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圖書館工作者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創了西藏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未來展望
2010年1月,中央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更加注重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擴大同內地的交流合作”,勾畫出新西藏的未來藍圖,同時為西藏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在未來的發展中,西藏各級、各類型圖書館各具特色的紙本資源將實現電子化、數字化,“紙網結合”,形成全區的圖書館聯盟,建立文獻目錄資源統一的檢索平臺,以期達到資源共享。通過合作,打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圖書館服務網絡,保證大眾的文化權利和讀書要求,保證農牧民廣泛的致富信息需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凸顯,要充分利用其資源、技術、時空、環境和人員等優勢提高各類人才的信息素養,同時面向社會提供優質的信息服務;隨著西藏教育事業的跨越式發展,青少年群體的信息需求量不斷激增,其信息檢索能力和圖書館館藏利用率將有大幅度提升;圖書館館員隊伍建設將全面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更有利于深層次地開發館藏資源,為讀者提供更具附加值的知識信息服務。(作者單位:西藏農牧學院圖書館)
注釋
①次旺仁欽:“西藏圖書館事業的回顧與展望”,《西藏日報》,2006年5月29日。
②當代中國的西藏編寫組:《當代中國的西藏》,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第299頁。
③西藏自治區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西藏調查總隊編:《西藏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年,第267頁。
④西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編:《西藏輝煌50年》,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4頁。
⑤孔繁秀,徐東明:“突出特色發揮優勢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西藏教育》,2009年第2期,第42頁。
⑥吉平:“網絡環境下西藏圖書館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對策”,《西藏科技》,2009年第1期,第19頁。
⑦“西藏圖書館新增4萬冊電子圖書”,《拉薩晚報》,2010年1月20日。
⑧李子:“西藏自治區圖書情報業發展研究探析”,《西藏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104頁。
⑨“西藏民族學院圖書館50年發展側記”,《西藏日報》,2008年9月7日。
⑩ http://lib.utibet.edu.cn/bggk.aspx.
?輥?輯?訛http://www.sina.com.cn,訪問時間:2010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