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中,心理健康、個性發展、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通過對教育者自身素質,以及教育主客體和教育主體之間溝通狀況的分析,建議在政策、學校、家庭、村居等方面形成合力,營造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的關愛環境,使青少年在快樂健康的活動中幸福成長。
【關鍵詞】留守青少年 隔代教育問題 對策及建議
農村留守青少年是新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群體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由于條件的限制又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只好將他們留在家鄉,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由祖輩代養。如今在農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管孫輩的“隔代教育”現象相當普遍,這種教育模式的興起也引發了不少問題。
農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種教育所產生的效果和引發的問題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體現出來,農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中的問題更多的也還是體現在農村留守青少年身上,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日常行為方面,深深烙上了隔代教育的印記。
學習狀況令人擔憂。有相當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青少年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作業完成情況糟糕,抄襲作業或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司空見慣,有的隔代家庭的學生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現了厭學、棄學現象。
心理健康難以保障。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對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而隔代監護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后,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一般采用溫飽式的教育,根本無法切實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動態,難以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
道德教育問題突出。農村留守青少年的道德品質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在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方面出現了危機。例如,他們有的為人處事帶有盲目性和沖動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為;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群體中,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
個性發展深受束縛。老年人特別疼愛孩子,對隔輩的孫子孫女容易遷就和溺愛,怕出差錯對不起兒女,怕兒女責怪,于是老人樣樣依著孩子、保護孩子,把孩子放在核心位置,成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對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辦代替,使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形成了自私、膽小、任性、倔強、嬌氣等不良個性。
親子關系逐漸淡化。許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長期與孩子分離,他們之間缺少應有的溝通和交流,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撫,無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樣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孩子在長時間缺少父母關愛與感情交流的情況下,他們由“想念父母”到“習慣沒有父母的生活”再到“感覺父母很陌生”,父母的形象就這樣在他們的腦海中日趨淡化。
農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教育者素質不高,教育意識不強。一是從直接監護人來看:作為孩子直接監護人的父母,他們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進行選擇時,往往選擇前者。當然,面對生活的壓力,這是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但無論怎樣,它都造成了一種結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中成長,接受隔代教育。二是從臨時監護人來看:與留守青少年在一起生活的隔代監護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教育觀念落后,教育內容陳舊,教育方法膚淺。對于隔代人的教育,他們往往僅停留在保證吃飽、穿暖的層面上,他們的教育能力與孩子的需求之間形成極大的落差,無法對孩子實施正確的引導、教育。三是從學校方面來看:由于其辦學理念、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對于農村留守青少年在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同時,由于有些教師缺乏相關的教育技巧,根本無法幫助學生走出困惑和誤區。
教育主客體之間及教育主體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外出務工的父母一般以電話、書信的方式與子女聯系,所談論的話題除了詢問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叮囑孩子聽話,往往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思想道德狀況。而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變化不定,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很可能會變得暴躁、古怪。二是臨時監護人與孩子之間缺乏溝通。臨時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多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及心理上的問題。祖輩間的代溝也使他們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里有話,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們講。盡管祖輩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們畢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三是孩子的父母、臨時監護人與教師之間缺乏溝通。這三個教育主體間交流甚少,有一些家長和臨時監護人從未參加過孩子的家長會,不知道孩子的老師姓什么,也從不去向老師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等等。
解決農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解決好農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更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局。
政策方面:構建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從政策層面來說,應著力推進法律的完善和有關政策的調整。一是加強指導,強化責任。要大力宣傳法律賦予父母對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強化監護人責任,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督促uD1Xqo7M/AhXnW3uDQa+aQ==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二是制定政策,維護權益。推動有關部門對農村留守青少年的監管、教育和安全保護等工作并出臺相應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依法維護好農村留守青少年的合法權益,逐步消除社會上對這些孩子的忽略、淡漠甚至歧視的現象,切實保障他們的生存、發展、參與等各項權利,特別是要加大對侵害農村留守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為他們提供及時的法律幫助。
學校方面:構建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監護網絡。一是建立健全的家長學校。在目前不太可能改變父母外出的情況下,舉辦各種形式的祖輩家長學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有條件的地方要開辦各種形式的隔代家長學校,把“臨時監護人”請到學校來或送教上門,向他們宣傳先進的家教理念,幫助他們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指導Zj4Pum4c12mycbHtB2NyYg==他們搞好家庭教育。二是建立“留守青少年”教育的預警機制和長效機制。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蹤輔導制等措施加強對“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督導,為“留守青少年”編制聯系卡,與他們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加強與留守青少年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托管人的聯系,共同協商教育對策。教師可以采取結對方式,積極履行“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對“留守青少年”進行一幫一的、人性化的、家庭式的關愛。三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的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或專題講座,為“留守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調適“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并為“留守青少年”建立心理檔案;學校可以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咨詢信箱或咨詢電話,為“留守青少年”提供及時的心理咨詢與輔導,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家庭方面:構建以父母親屬為主的家庭監護網絡。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庭教育者本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舉止合乎道德規范,不但要注意言傳,更要注意身教,樹立好榜樣作用。同時祖輩和父母應不斷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征。同時要不斷加強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通過多打電話、多寫信等方式詢問孩子的情況,及時與孩子的老師聯系,了解孩子的近況,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擔負照管孩子教育的老人要注意多觀察孩子,留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多與他們交流溝通,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況,以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村居方面:構建以黨政組織為主體的村管監護網絡。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監管與關懷制度。由留守家中的成年人組成監管關懷小組,經常性的對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學習、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重點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建立相關的檔案,定期與監護人、家長溝通和交流。當地政府、留守青少年家長應該共同為實施監管的村民提供培訓機會和適當的物質補貼。監管人員的工作方式和態度也非常重要,應該把關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二是建立留守青少年托管制度。可以利用地方閑散的教育資源,成立“關愛留守青少年愛心服務隊”。在農村,許多受過一定教育或有一門手藝的農民可以自愿成立“關愛留守青少年愛心服務隊”,組織留守青少年成立各種興趣愛好小組,利用農閑時節,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娛樂知識。此外,還可以組織離退休的老教師,協助監護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社會方面:構建以群團為主的社會呵護網絡。留守青少年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僅僅依靠家庭、學校或者政府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形成關愛留守青少年的良好社會氛圍。婦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組織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為留守青少年臨時監護人提供青少年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也可以舉辦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讓有親和力的成年人對這些青少年給予生活關懷、心理咨詢、教育輔導,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留守青少年父母的角色。同時也可以組織教育志愿者成立家庭教育社團,定期開展活動,吸引農村留守青少年參與活動,讓他們在快樂健康的活動中幸福的成長。(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