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的文化屬性
人權作為人的基本權利的稱謂,是人們在維護自身利益、爭取自身解放的實踐中提出的概念。人權概念的提出,是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步入更高文明的表現。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雹偃说臍v史性、具體性決定人權也是歷史的具體的,人所享受的權利必然涉及到社會中的一切事物及其關系。從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和闡述人權概念,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社會保障和發展人權的多方面努力,盡管有關人權的闡述千差萬別,但在人權的基本范疇方面,仍有許多共同的認識。首先,人權中“一部分是政治權利,只有同別人一起才能行使的權利。這種權利的內容就是參加這個共同體,而且是參加政治共同體,參加國家。這些權利屬于政治自由的范疇,屬于公民權利的范疇。”②這種公民權的基礎是自由和平等,也是人權的最基本權利。其次,非公民權利,如生存權、發展權等等。人權中的平等與不平等、自由與不自由、生存與滅亡、發展與停滯等,從某種角度來說,都體現著善與惡的較量,而善、惡正是道德領域的最基本概念。因此,人權既是法律范疇,也是道德范疇。然而,法律和道德歸根到底都是文化。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權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產物。作為文化,人權一直傳承、延續著“興善反惡”這一質樸而共同的觀念。
文化是“社會和人在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水平,它表現為人們進行生活和活動的種種類型和形式,以及人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雹畚幕哂腥N表現形式,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一般認為,物質文化包括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甚至擴展到人類活動及其物化對象;制度文化大體指社會制度,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等;精神文化的信息內涵則是人類的知識和意識,其符號形式是除了技術符號、契約符號和制度符號以外的所有其他共識符號,是“由共識符號系統載荷的人類知識和意識的總和?!雹茉谖幕纳鲜鋈齻€構成層面中,精神文化居于文化的核心,維系并延續著文化的內在靈魂,使其在不斷變換的時空中穩定地傳承。作為文化現象的人權,實際上也鮮明地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人權的精神文化內涵。人權概念是從一種精神和意識開始的。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結人類爭取自身解放斗爭的經驗,基于反對封建專制與愚昧、實現人的解放的目的,鮮明地提出了人權口號,并賦予人權以爭取人的解放的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刻剖析人權的實質,賦予人權以深刻的思想內涵。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雹莓斀袷澜纾a生了眾多的人權理論,不同學派盡管文化背景、發展階段、民族宗教、理想信仰等都有差別,但在維護和發展人權的事務中不斷達成共識,從根本上講就在于人權是一種精神和意識現象,是通過理論形態表達其基本觀點和看法的思想行為。
第二,人權的制度文化內涵。人權從一開始就是從法律的層面進行著說明和推進。近代西方人權思想是從自然法開始理論闡述的。他們基于對自然狀態的理性猜測,認為人權是人在自然狀態下由自然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人們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簽訂契約,出現了社會管理機構,因此讓渡一部分權利,但人們同時擁有自衛權以反抗對人的基本權利的損害。由此,法律就成為保護人權的重要工具,人權法律隨著人權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人權法律體系和人權制度體系。
第三,人權的行為文化內涵。維護和發展人權關鍵在實踐。人類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實踐推動和發展著人類社會,人們維護和發展人權的實踐不斷發展著人權事業。從近代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到工人階級爭取人類最終解放的斗爭,再到戰后以來國際社會為消除各種踐踏人權的行為,人權越來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各國人民為保障和維護人權進行了廣泛合作,人權事業進入了合作共贏的新時代。
人權事業的關鍵在發展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維護和保障人權歸根到底在于發展人權,社會不發展進步就談不到人權。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源泉,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根本條件,因而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雹?br/> 人權是建立在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的,人權的產生和發展都在于社會物質生產活動的不斷發展進步。首先,從人權的產生來看,人權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和發展的產物。中世紀后期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對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生產方式提出挑戰,要求把勞動力從人身依附制度下解放出來,構建新的生產關系,為機器大工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于是,反動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就從爭取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開始了,維護人權從一開始就不僅具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內涵,同時包含著深刻的經濟內容。其次,從人權的實現來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了人享受基本權利的基本物質條件和不斷發展的物質條件。人的權利的享受是建立在社會向前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社會的發展既包括生產力的發展,又包括生產關系的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權利的享受提供了物質基礎。管子曾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有充足的物質保障,人類生存尚且是個難題,何談享受自由、平等、發展。再次,從人權的發展來看,人權概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內容和要求,人權概念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從傳統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擴展為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人的發展也對人的權利的享受產生影響。人是人權的主體,人的發展既包括身體的發展,又包括意識的發展。作為類群體的人的意識的發展,促使人們對權利的享有不斷地提出新的、更高的、更全面的要求,而法律意識的提升又使得人權的享受得到逐步的保障。人類自身的發展,使得人的權利的享受一步步向更高層次邁進。因此,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發展相聯系。正如馬克思所說:“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雹?br/> “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是解決全球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所在?!雹嘁园l展為基礎推進人權事業,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1944年,起草《聯合國憲章》期間,人們就把發展問題作為保障人權的重要前提。巴拿馬、智利、古巴等國代表在聯合國制憲期間,認為聯合國的作用是“促進和保護人權”,尤其提出應保持社會權利和經濟發展權。⑨“《世界人權宣言》是第一個系統地提出尊重和保護基本人權具體內容的國際文書。盡管它存在著歷史的局限性,但它對戰后國際人權活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了積極作用?!雹狻妒澜缛藱嘈浴访鞔_規定了社會保障、免于失業、同工同酬、給薪休假、受教育和適度生活水平等經濟、社會、文化權利。1966年獲得通過的《聯合國人權公約》進一步把人權的保障與發展緊密聯系。隨后,發展權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新的人權概念和人權領域。1969年聯合國《社會進步和發展宣言》提出了發展問題。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發展權的決議》,規定“發展權利是一項人權,平等的發展機會既是各個國家的特權,也是各國國內個人的特權?!?986年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進一步規定了發展權的基本內容。從此,人權與發展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社會綜合發展觀”,深刻揭示了人權與發展的內在聯系,闡明了人權發展是人權保護之本,經濟與社會發展是人權發展之源??茖W發展觀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基本觀點為基礎,堅持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揭示了當代發展的科學內涵和科學要求,強調要“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輥?輯?訛這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科學概括,也是對當代維護和發展人權的重要貢獻與重大發展。
推動人權的多樣性發展
多樣性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權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動力。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不同類型文化所構成的共同體,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質。這種多樣性主要體現在語言、思維方式及價值信仰的特殊性。江澤民指出:“世界是多樣性的。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由上千個民族所組成的近200個國家,不僅存在著自然環境的差異,而且經歷了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這就形成了各種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輥?輰?訛在承認多樣性的同時,中國強調多樣性的意義在于多樣性對人類發展的動力作用。胡錦濤指出:“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發展模式和社會制度的多樣性,以及不同發展模式和社會制度之間的取長補短、交流借鑒,是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輥?輱?訛這就與美國學者亨廷頓所論證的“文明沖突論”截然不同,恢復了多樣性在人類發展史上應有的地位。“多樣文化動力論”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包和帝指出,中國這一觀點的主要貢獻在于:“在第三個千年到來以前,通過肯定自己語言的同時尊重他國語言,肯定自己文化的同時尊重他國文化,開創真正的多語言使用的能力?!薄爸袊挠绊懺谟谀軌蛎鎸γ绹膲毫?,讓世界朝著多樣化的方向前行?!?輥?輲?訛
多樣性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也是人權發展的動力。人權的矛盾運動在于人對權利的需求與權利發展的現實不能滿足這種需求間的矛盾。一方面,這種矛盾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權主體對其他文化衍生出的對更高層次人權的追求與向往;另一方面,這種矛盾也體現在通過借鑒多種文化背景下的人權發展,促進自身人權的科學發展。通過這種運動,實現了既定的人權理想,還要向著其他不同的、更高的目標前進。多元文化不僅是當前人類社會的一個現實,很可能是未來人類發展的永恒。永不消失的多樣性,將為人權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在承認和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國際社會人權事業的科學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權多樣性對發展人權的動力作用。首先,各國要積極促進自身的發展。世界文化多元化,每一種文化都是重要的一元,也是文明多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國要在推動多樣性的發展中,保證自身傳統文化的延續、傳承、完善及發展。同時要尊重并堅信自己的人權選擇,堅定不移地發展具有本國特色的人權。然而文化及人權的發展必然依賴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強大,綜合國力的提高,是文化傳承與人權發展的物質保證。其次,充分尊重別國的健康發展。要秉承“仁愛、寬厚、包容”的精神,形成并強化尊重人權選擇多樣性的意識,充分理解每一個國家的人權選擇都是建立在本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基礎上的,要保證每個國家根據國情確定的人權標準的平等地位。人權具有普遍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經濟發展程度也導致人權具有特殊性,必須摒棄以自我人權標準為中心的心態,承認他國的人權現狀,求同存異,真誠幫助。換言之,不能用一種理念、一種制度、一種法律限定每個國家的人權發展。第三,要確保爭取人權活動堅持所在國法律優先的原則。許多國際人權法文件都明確指出,國際人權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在人權法律救助方面實行國內法優先?!妒澜缛藱嘈浴返诎藯l規定:“任何人當憲法或法律所賦予的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由合格的國家法庭對這種侵害行為作有效的補救?!薄豆駲嗬驼螜嗬麌H公約任意議定書》第二條規定了國際人權保護活動的基本程序:“凡聲稱其在公約規定下的任何權利遭受侵害的個人,如對可以運用的國內補救辦法,悉已援用無遺,得向委員會(即人權委員會)書面提出申請,由委員會審查?!?輥?輳?訛第四,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和諧世界。和平、發展、合作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必要前提,單靠一國或幾國的努力無法實現這一美好愿景。這需要在國際范圍內建立一種保障機制,以發揮約束與協調的作用。應積極發揮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權威性,積極、及時推動完善相關的國際人權規約,在協調、平衡、監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建立一個合作共贏的和諧世界。(作者分別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注釋
?、佗蕖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78~79頁。
?、凇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36頁。
?、邸段幕瘜W詞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年,第749頁。
④蔡俊生等:《文化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頁。
⑤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4、305頁。
?、嗪\濤:“推動全面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在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上的講話”,《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8頁。
?、?輥?輳?訛房廣順:《當代世界人權問題分析》,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89、303頁。
⑩《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66頁。
?輥?輯?訛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頁。
?輥?輰?訛江澤民:“國際形勢和中日關系——在日本慶祝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民間組委會演講會上的演講”,《人民日報》,1992年4月8日。
?輥?輱?訛胡錦濤:“加強友好合作,共創美好未來”,《人民日報》,2005年11月18日。
?輥?輲?訛[法]包和帝:“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與和諧世界”,《國外理論動態》,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