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升華, 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任務,是黨的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在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培育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同時,倡導綠色消費,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生態工程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建設 途徑
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是指人與生物、自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和諧的生態關系的簡稱。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也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它是人類社會整體進步的標志。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二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生態文明或稱綠色文明,主要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物質環境的過程中,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達到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文化狀態,從而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它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以實現人類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處共融。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土地沙化速度加快,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浪費、污染大國。二是農業和農村資源環境污染加劇,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人們生活在空氣質量不達標的環境中,使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三是由于長期實行粗放生產方式。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可供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長過快等原因,人類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地球的環境和資源,甚至嚴重威脅到生物圈的穩定性。
環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良好的空氣質量、清潔的飲用水、干凈無污染的食品、最低的無毒化學物和紫外輻射等都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這些是明顯的例子,還有一些不很明顯的例子:一是有些傳染性疾病曾盛極一時,之后得到控制或降低,現在又重新嚴重起來。例如瘧疾和肺結核病在全世界許多地方又卷土重來,鼠疫、白喉、登革熱、流行性腦膜炎、黃熱病和霍亂在潛跡數年后又在許多國家重新出現,威脅了公共健康,有些病還可能再次爆發流行。二是一些以前沒見過的傳染病正以驚人的速度涌現。過去20年間已鑒別出30多種新型傳染病和高度傳染的疾病。毒力很強的埃博拉出血熱,西尼羅病毒、SARS病毒。對于這些病我們尚無有效藥物和疫苗。
新病的出現和舊病的再發原因分析。這其中有許多原因,如國際旅游人數的增加,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增多,全球化貿易,以及食品生產、處理與加工程序的改變,由食物致病的危險一直在增長。土地利用、氣候變化以及人口密度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和傳播的原因。人類疾病增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新的合成化學物品生成大量不易分解的新化學合成物品,如DDT、PCBs 等被不斷生產出來釋放到大自然中;在這些新化學物品中,只有少數的種類,其變化和動態得到監察;而新化學物品的生物學后果,尤其是它們之間的協同作用,大部分還是未知的;特別是那些對于激素系統和生長發育的影響有密切關系的化學物品,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強化生態倫理教育,培育生態文明理念。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性的工程。在人、自然環境與生物這三者之間,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而生態文明理念,將反作用于人的實踐,并對其起指導作用。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把倫理關懷援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使人們樹立對自然的倫理義務感,組建完善健全的生態倫理教育機制,使人們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和價值觀,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道德是指以生態學關于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為依據,以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手段,以培養人類的生態環境意識,激發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為內容,以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生態平衡為目的的生態行為規范。生態道德的目標主要是保護地球上人與生物的生存條件,保護地球上基本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保持生物多樣性等,從而保證人類對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保證自然—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建立完善的生態教育機制,樹立全民的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才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健全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維護生態平衡。一是就地保護。就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自然保護區對珍稀瀕危野生植物進行保護和管理的最佳手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根據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為:綜合保護區(包括整個環境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護區(為了專門保護某一種或幾種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一般范圍較小)。二是遷地保護。遷地保護是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把因生存條件不復存在,物種數量極少而生存和繁衍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殖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遷地保護是為行將滅絕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機會。目前,飼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和其他圈養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000種。全世界1500余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著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我國現在不僅在每個省會城市,而且在其他一些中等城市也有動物園、植物園或樹木園,其任務除了保護動植物種質資源外,還可供人們休閑憩息。估計全國動物園有60個左右,圈養著 1000 余種各類動物;植物園或樹木園(不含城市公園)有200多個,保存著各類低等和高等植物。我國最早的植物園是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廬山植物園,主要保護裸子植物和高山植物。南京中山植物園是綜合性的,主要保護藥用植物。1949年以后相繼建設了北京植物園、華南植物園、昆明植物園、武漢植物園、西雙版納植物園等較有影響的植物園。另外,也建立了一批專門保護某一瀕危物種的保護中心,如在北京大興、甘肅張掖、安徽銅陵先后建立了麋鹿苑、藍馬雞繁殖場和白鰭豚養護場;在杭州、南京、九江、鄭州、沈陽、昆明等地建立了地區性珍稀瀕危植物引種保存中心。三是離體保護。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采用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保存物種的種質資源。最簡單的離體保存方法是將培養物不斷轉移到新鮮的培養基上,進行多次繼代培養。這在許多植物種質保存中取得成功。然而長期繼代培養容易引起染色體畸變,形態發生潛力下降,生化特性丟失以及突變可能性增加。同時,也增加了培養細胞污染的危險。因此,常用的離體保存方法是緩慢生長保存和超低溫保存。
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基于對工業文明過分追求物質消費的批判和否定。對物質消費的過分追求,必然導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這樣不僅不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反而會形成生態危機。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一種可以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發展與保持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擺脫奢華、浪費的生活方式。以節儉的方式代替浪費習慣、以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改變人們對資源的強烈占有欲,使人們的消費逐漸走向生活生態化。總之,要推廣綠色的環保產品,拒絕使用一次性餐盒和筷子;反對為了追求流行時尚,而丟棄大量的依然可使用的耐用消費品,樹立起最大程度利用消費品的觀念;倡導對廢舊類的物品進行分類回收,從而使廢舊物品再循環利用;倡導綠色出行方式、興建節能住房等。開展生態旅游和生態休閑,進一步引導人們追求深層的、非物質的滿足,使綠色生態觀念深入人心,并以此作為指引,使人們的身心越來越健康,生態也必將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是國家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如果不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人類就不可能獲得豐富的物質財富,更不可能真正獲得精神財富。因此,必須推動生態工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要采取一切可行的辦法,發揮綜合治理效益。通過各方面的積極努力,爭取到本世紀中葉,使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中華大地山清水秀。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我國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人口素質狀況、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政治條件,建設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充分吸取發達國家工業化的經驗教訓,尤其重視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發展付出的環境代價。同時,要把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標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其他遠景發展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作者分別為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