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是中共的首批創辦人之一,親自參與了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建立前期的革命發展和新中國建立后的社會主義發展歷程,對中共的革命和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在此過程中,他將中共的革命和建設現實與其睿智的思想見解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黨史觀,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毛澤東 黨史觀 影響
毛澤東的黨史觀概述
在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中看待黨的發展歷程。毛澤東認為能夠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研究,深刻認識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發展規律,并正確指導黨和中國的革命與建設。他說:“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提出將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研究,要與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背景相聯系。他指出,中國是發展中的中國,“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有深刻的歷史及現實原因。一方面,在中國國內,共產黨的產生是在中國封建統治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桎梏下,中國的民族民主運動又相繼失敗的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環境下誕生的;另一方面,在國際上,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上的支持,而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社會土壤。因此,對于中共黨史的研究,毛澤東認為不能夠撇開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中進行研究,對黨史的研究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結合國內與國際發展形式,研究共產黨誕生的社會歷史原因及其必然性,以及共產黨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建設這段時期的發展歷程;第二,研究中國共產黨在發展過程中的理論指導,及黨在革命與建設中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曲折發展道路;第三,研究中國共產黨在自身建設中出現的錯誤思想及行為,并深刻挖掘出其出現的原因,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毛澤東指出,中共的黨史研究不能割斷歷史,要知曉中國的昨天和今天,“不單是要懂得希臘就行了,還要懂得中國”,即不僅要懂得外國的革命史,也要懂得中國的革命史,從整體環境中來把握對黨史的研究。
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黨的發展歷史。毛澤東深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對黨史的研究方法主要的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出其發展規律。他曾經說過,“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投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他認為,黨的建立與發展必須要建立一個政黨的理論基礎,而這一理論的形成與建立必須在對歷史、對黨的發展歷程中進行經驗總結,才能取得進步和最終的勝利。他在1942年3月的中共中央學習組的講話中說:“我們要研究哪些是過去的成功和勝利,哪些是失敗,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由此可見,他主張研究黨史,在對黨的發展歷史的研究中不斷地來總結經驗教訓,把之前的成功與失敗,當作后繼的發展動力與借鑒,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發展道路。毛澤東主張將辯證的方法運用到對歷史的研究中去,全面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對黨史的研究,要講求實事求是,詳盡地占有歷史資料和題材,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狀。他將馬克思主義思想觀結合到歷史的發展實踐中去研究黨史,其中運用的方法可以總結有辯證分析法、古今中外法、階級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辯證分析法是唯物主義基本分析方法,要求事觀兩面,事物的發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所得出的好壞結果也是不同的,否定壞就是絕對的壞,好就是絕對的好的片面主義、形式主義觀點。古今中外法是毛澤東在1942年《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講話中提出的,即研究問題一定要了解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把問題放在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去研究,兼顧中國歷史的發展和國外發展的影響,指出了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與聯系性。階級是一個政治概念,毛澤東認為階級矛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因,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是在不斷的階級斗爭中成長、成熟并取得勝利的,對于黨史的研究,必然存在著對階級的分析,將這種階級思想歸結為方法論則是階級分析法,其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觀。毛澤東的比較分析法體現在時間上的縱向比較與空間上的橫向比較,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規律或者黨內、黨外的歷史發展材料進行比較研究,總結新的規律,創新理論研究。
客觀地看待和評價黨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毛澤東的黨史觀還體現在他的評價體系中,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均是本著客觀、全面的態度,不以個人感情為轉移或者單純地就事論事。比如他在遵義會議中指出,中國人要自己懂得分析中國國情,懂得自己想問題、解決問題,一舉揭露出從前單純依靠別人的弊端。他說,“我們就是吃了先生的虧,綱領由先生起草,中央全會的決議也由先生起草,特別是一九三四年,使我們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徹底批判了教條主義,真正開始做到獨立自主。遵義會議是中共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遵義會議以后,中央的領導路線是正確的。他在評判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時說,“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皇帝,沒有徹底鞏固勝利”,“五四運動準備了大革命,沒有五四運動就沒有大革命”,但是同時他又指出辛亥革命雖然沒有鞏固勝利,但是其推翻了滿清王朝,這也是一種勝利。他在肯定五四運動的貢獻時,也指出了五四運動自身存在的確定。這種分析問題的思路表現了他的客觀性、辯證主義思想,我們還沒有深刻地認識它。對于在新中國建立之后,面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問題,毛澤東充分認識到了建國后經驗的不足,對于社會主義的建設存在盲目性,在1960年6月的《十年總結》報告中,他說:“我們要以第二個十年時間去調查它,去研究它,從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規律,以便利用這些規律為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服務。”他這種對于事物謙虛、求實、客觀的態度為中共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表率。另外,毛澤東在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中,也不感情用事,而是本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比如對于陳獨秀犯了右傾主義錯誤后,毛澤東并不是一棒子將這個人打死,他依舊認可陳獨秀的功勞,尊敬他是他們那一代人的老師。
毛澤東黨史觀的影響
為從本質上了解中國國情提供了方法論。毛澤東在對黨史研究中所主張的方法,都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充分體現,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點相結合所得出來的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思想精髓。他在對黨的歷史總結與分析中所得出的經驗,同時也運用到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上,指出中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國情,指出在革命階段中國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帝國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中共的主要任務在于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統治,取得革命的勝利,獨立自主;在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共的主要任務是要發展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建設。毛澤東說,“中國的歷史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要了解中國的發展歷史,就必須要了解中共的發展歷史,只有在對歷史有充分認識與把握的基礎上,才能總結出其發展規律,對國情有更全面的認識。中共的歷史發展是與中國的國情聯系在一起的,在研究黨史的同時也是對中國國情的再認識,毛澤東的黨史發展觀和研究黨史的方法論,也適用于對中國國情的研究。通過對歷史的研究加深對國情的認識,從而制定出符合國情的發展路線與方針,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與發展。
為共產黨和中國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指明了發展道路。毛澤東的黨史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思想是毛澤東黨史觀的突出表現,他的思想本質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確立如何去正確地認識世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黨史的研究,為中共在革命時期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提供了理論指導,比如他指出了陳獨秀的右傾主義錯誤;先后糾正了王明的左傾、右傾主義錯誤路線;在遵義會議中,破除教條主義思想的桎梏,提出黨要有黨自己的理論和思想,獨立自主,為中共和中國革命的發展作了一個重大的轉折;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提出“我黨現在已是一個擔負著偉大革命任務的大政黨,必須力戒空疏,力戒膚淺,掃除主觀主義作風,采取具體辦法,加重對于歷史,對于環境,對于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具體情況的調查與研究,方能有效地組織革命力量”,為推翻日本帝國主義的革命路程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與方法。毛澤東在對黨史的研究中,指出要解放思想。在新中國建國以后,林彪、四人幫大搞思想僵化,制造現代迷信;在文革結束后,又出現“兩個凡是”的新的思想桎梏,鄧小平在對毛澤東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內涵,對其思想體系做了科學的界定后,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破除了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思想僵化。
毛澤東對中國歷史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的分析與總結,為中共在革命時期的失誤指明了理論的發展方向,并促使中共逐步走向成熟并最終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新中國建立后,也為新中國的建設及后代領導人的思想奠定了基礎。(作者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