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的發展需要審美的不斷提升,然而現實中卻存在審美異化現象。在審美過程中,正確處理感性化取向和理性化取向、個別性的感受和普遍性的沉思、功利性的享受和超功利性的賞觀、返回困局和詩意棲居、優美和崇高等關系,可以使我們的審美更加崇高、科學,同時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健康,人生更有意義。
【關鍵詞】人生 審美提升 關系
人,不僅需要生存,而且也需要完善和發展。健全的人生除了事業這個功利性層面之外,還應該有審美這個超功利性的層面。人之生命中需要對美的理想進行不懈追求,而美的理想就是用崇高、科學的審美方式指引人生方向,從而實現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讓人生更加富有意義。時代的發展需要審美的不斷提升,根據目前社會現狀,在實現審美提升時,應注重處理好幾對關系。
感性化取向和理性化取向
卡西爾說:“人是符號動物”,人創造文化符號,并生活于其間,而審美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是整個文化的一個縮影。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文化包括兩個層面:感性的形象表現和理性的精神價值。美感的產生前提是重在外在的形象表現,外物只有適應了我們的感覺器官才有可能被視為是美的。但是,在這一點上它只是滿足了眼中的情欲,這是低級的審美觀點。當代文化以流動的新景象和新風尚為追求目標,追逐著流行形象的過眼煙云,這最終造成人們在文化生活中,普遍感到一種無所歸依的漂泊感,而這也是因為它缺少理性的束縛,缺少意義的支撐。
關于感性和理性,柏拉圖曾經這樣形容過,他把人生比喻為有兩匹馬拉的車,一匹理性的馬,一匹感性的馬。他認為對那匹理性的好馬只需稍加勸導,它就會有節制地走上正途,而對那匹感性的劣馬則要嚴加控制與鞭策,它才不會任性放縱而導致車毀人亡。而從古到今,社會文明對待感性本能的方式是壓抑。不同的是,傳統文明的壓抑方式猶如對瘋子進行野蠻的驅逐,而現代文明的壓抑方式則是猶如對瘋子進行隔離與治療。總而言之,感性本能制造混亂,是需要限制的東西。我們也深有感觸,在任何事情上的感性的沖動只會帶來悔恨的錯誤。那是因為理性被情緒所左右,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讓理性來指導我們的感性,畢竟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是理性動物”。
個別性的感受和普遍性的沉思
當代審美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已成為一種單純的“讀圖”文化。結果呢?當光怪陸離的圖像極大地滿足了眼睛的欲望,人們也就無須再憑借思索和想象尋求再創造上的精神愉快。比如,過去人們進美術館會不由自主地為弄懂作品的意義而費心,而在當代人看來,進美術館就是放松,放松就是別勞神費力,就是不要再刻意挖掘審美對象的意義——只要“看上去美”就行,“跟著感覺走”就可以了。如果說美術館是傳統審美文化的產物,那么游樂園則是當代審美文化的杰作。又如,在我國傳統繪畫中注重墨色而非彩色,注重空靈而非充實,是一種“初日芙蓉,自然可愛”的美。但是,隨著現代影像產業的發展,它通過仿像的“艷俗”風格不僅影響著藝術上的創作方式,使得如今的繪畫界特別注重的是浮華重彩的視覺效果,而且也影響著欣賞的公眾,使得對古典大師作品的那種靜觀沉思轉變成了面對日常事物的直接反應。
個別性形象生動,容易打動人,但它是有局限性的,致使人感動得快,遺忘得也快。正所謂“眼睛一張,十色五光;眼睛一閉,完全忘記”。結果呢?審美感官滿足,審美心靈卻萎頓。最細致的體驗需要的是最寧靜透徹的觀照。只有當我們對個別性的形象進行具有普遍性的觀照和沉思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才會蘇醒、擴大,眼中平凡的事物就會變得不平凡,那些平時不為人所注意的美就會在心靈上留下高貴的“紀念碑”,并且永不褪色。
功利性的享受和超功利性的賞觀
今天,人們見面時,習慣問對方“近來忙嗎?”人被忙碌所困擾,想一想,有多少時間能靜下來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氣息?又有多少次能停下來思考一下生命的價值?有多少人愿意損失的是金錢,心中永遠堅守著的是自己的靈魂和信念,如梵高對繪畫的熱情,真實、真誠、純粹,如他的《紅色葡萄園》的色彩一樣火熱。在利益的驅使下,又有多少人還能不隨波逐流?讓我們聽一聽荷爾德林的歌唱:假如生活是十足的辛勞,人可否抬望眼,仰天而問:我甘愿這樣?
功利性的追求帶來的不單單是生態環境的透支和惡化,而且也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空虛和麻木。人,由兩部分構成:身體和靈魂。身體需要物質的供應才得以繼續存活;而靈魂需要精神食糧的充盈才有意義。而健全的人生除了事業這個功利性層面以外,還應該有審美這個超功利性的層面。
可是就拿當今的人們來說,對于金錢或物質不是缺乏,然而卻是十分的渴求。外在的世界很富足,而內在世界卻很貧窮,甚至用更多的物質來填補空洞的靈魂。(這就是當今的“富裕并不等于幸福”的體驗——雖然享受著豐裕的物質,卻仍然感到失落),那么,這種不健全的生活方式就造成了人生的營養不良,或者是營養失衡。使得人生有太多的殘缺破口需要修復,甚至是重建。例如,我們生活的美需要具有高貴的精神氣質;我們的審美需要超脫個人狹隘的物質功利,培養超功利性的審美情趣。總之,當我們的物質生活前進的時候,請讓靈魂也跟上來。我們要成為自己人生的補網智士補全我們的人生之網,從而復興我們的生命。
返回困局和詩意棲居
人最大的缺點是什么?是驕傲。在現實生活中,人總是習慣于查找別人身上的缺點。比如說,走在馬路上,我們會注意到一個人隨地扔了垃圾,卻沒有在意到他同時也遵守了交通規則。另外,人自信一定能勝天,然而卻習慣在最無助時會發出心底的呼喚,我們中國人習慣喊老天爺,那么天是什么?天不是神,天就是自然。自從現代工業革命開拓了燃燒的工業文明,人的驕傲度逐漸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期待著能夠通過先進生產方式開辟出人間天堂。期待著“沒有人的工廠”,讓機器工作,讓自己思考。那么在這里我們就思考一下:就拿我們今天美的生活來說,是建立在大量的資源消耗之上的,我們要看到生活的美化是與環境的破壞同時進行的。比如,維持一塊漂亮的草坪,不僅需要大量的水,而且還要大量的除草劑、殺蟲劑,這都會給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又如,亮化工程能使城市夜晚燦爛輝煌,但在浪費大量能源的同時人們也喪失了星空的美景與夜晚的靜謐。實際上我們的物質世界的美就好比是一個圓,它有兩部分構成,即人為之美和自然之美。而當我們在追求人為之美時,就必定喪失自然之美。
結果使得自然在加劇變化,而變化著的自然始終提醒人類它的不容忽視的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所以,凡是人工的都要考慮合不合自然,因為不符合自然的遲早是錯誤的。這讓人無不感嘆:自然的選擇總是那樣的合理——無為而為之。人類的創造卻總是那么不合理,比如說,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卻帶來了自然的報復;創造出豐富的精神財富,卻也設下了形形色色的精神陷阱;設置了精致的社會制度,卻也帶來了社會與個體間的不協調。
另外,自然的寬厚又讓人知曉,對待它只要不過分,怎么都行:可以向天空排放廢氣,人的生存時刻在制造著垃圾,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就要進行垃圾處理,而向地下埋藏,這也是垃圾的處理方式之一。可以說,自然不僅給了我們自由,它又給了我們衣食住行用,一切的一切,所以人應該懂得自律。周文王稱人為萬物之靈,外國人曾稱中國人太自大,其實這不是自大,而是責任重大。人要有個定位,而人在天地之間的定位就是頂天立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搞清楚這個定位比做的速度更重要。然而,今天的人類是不是在走向一條正確的道路呢?從目前來看,地球上出現了許多可怕局面,這讓人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在何方?今后應往哪里走?原中央氣象臺臺長林超英的《天地變何處安心》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不斷壯大的秘訣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人與自然要搞好關系,和諧相處。為此,我們必須樹立生態審美觀,從而實現如德國美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優美和崇高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重視審美的差異性,但也要看到美的客觀標準,進行文明審美。在美學中,崇高是美的基本形態之一,它是和優美相對應的,關于二者的區別,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優美攝引著人,崇高感動著人。現實生活中優美的確對人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致使人們的目光太多地去關注它。不過對于崇高應該同樣加以重視,因為它能培養我們一種崇高感,這一作用是優美所不能取代的。我們要走進崇高,就是要進入真善美的境界。如果說科學之“真”確立了我們生存的條件,那么,價值之“善”和“美”則顯示著我們生活的意義。我們應向著真的目標前進,按照善的尺度展開,以美的規律來締造我們的生活。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我們正確進行精神上的審美追求,實現崇高與人生價值的結合。(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