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民黨黨營企業是介乎于國營與民營之間的一種嶄新的企業形態,被國民黨視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經濟政策的實現方式。它是國民黨黨務財政體制變革的產物,是國民黨因應民主憲政的到來,兌現其還政于民的承諾,實踐其黨費自籌、以黨養黨的目標以實現黨庫與國庫的切割所創辦的企業。
【關鍵詞】國民黨 黨營企業 黨務財政 黨費自給
黨營企業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同于一般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的特殊的企業形態,是企業群體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
黨營企業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實踐方式
為推進中國的工業化,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民生主義著重在以政府集中國家的力量,以國營的方式經營國防相關企業,并藉此節制私人資本防止壟斷。可是,中國情況特殊,由于國家資本缺乏,無力在經營國防企業的情況下兼顧民生企業,同時,民生工業過于幼小也毋須統制。環此情事,中國應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但若是如此,則將引發資本集中與壟斷的情況。故而中國民生企業之經營,既不能永遠自由,亦不能嚴格管制,在統制與自由皆不可的情況下,黨營企業的提出實有其特別作用與深長意義。黨為政府與人民的橋梁,可代表人民意見,同時亦可決定政策執行,故可利用其獨特地位,在散漫無序之經濟現象中,發揮領導作用,在自由放任的經營中收到統制的效果。
故而,中國國民黨黨營企業可以稱作為是兼收自由與統制之效的經濟制度,是一種嶄新的企業形態,是介乎于國營與民營之間的企業組織。它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為依歸,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實踐方式。
在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臨時動議中由周異斌、趙棣華等人所提的《加速舉辦黨營企業以固黨基而裕民生案》中對國民黨黨營企業作了如下的概括:首先黨營企業絕非為民爭利之營業機構,而是以黨之資歷發展民營企業之一種經濟革命,是一種不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之福利事業。其次,是由國民黨協助政府領導人民完成工業化之經濟革命,并非以攫取社會財富以自肥為目的,是一種產業革命,亦是一種社會革命。其三,該企業生產之目的是養民而不是盈利,分配之對象是全民而不是個人,最后目的是消滅私人資本建立社會資本。其四,黨營企業不同于一般企業,黨營企業是一種有革命意義之企業,是中國新經濟領域上一支突起之異軍①。
黨營企業是中國國民黨黨務財政體制變革的產物
國民黨自執政起,在廣州國民政府時期黨務經費就主要為財政撥款。南京國民政府繼續這一政策,通過政府財政撥款來資助國民黨的活動,作為黨部經費來源的主渠道,由此形成了國民黨訓政時期的以國養黨制。《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30條規定“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行使中央統治權。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其職權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行使之。”②由此在訓政時期中國國民黨代行國民大會職權成為中華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由國家財政撥款以維持運轉便合理合法,國民黨以黨治國的訓政體制成為國民黨以國養黨的法理基礎。隨著抗戰后期,民主憲政運動的高漲,國民黨被迫做出實施憲政、還政于民的承諾。根據《中華民國憲法》(1946年12月25日通過)規定“國民大會代表全體國民行使政權”,由此在憲政體制中國民大會是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而國民黨不再代行國民大會的職權而退處為普通民主政黨,其黨務經費再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來源便于理不通。國民黨由訓政體制向憲政體制的過渡,便使國民黨以國養黨的黨務財政體制喪失了法理依據。憲政的內容包含著國民黨地位的轉變,從而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原有以國養黨的黨務財政體制的變革。
為因應民主憲政的到來所引發的國民黨黨務財政體制的變革,催生了中國國民黨的黨營企業。在國民黨黨務經費喪失國家財政撥補的合法性之后,國民黨被迫走上“以黨養黨、黨費自籌的道路”。然而長期以來國民黨謀求黨費自給的努力與實踐早已表明,依托加重黨員負擔、征收黨費與黨員月捐的做法收效甚微,不但以此所得對滿足國民黨日益龐大的經費開支來說無濟于事,而且還引發黨務工作人員強烈的抵觸情緒。以黨養黨盡管已確立為冠冕堂皇的價值目標,然而付諸實踐卻步步荊棘。故而,在抗戰勝利前夕召開的國民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由于以前黨費自給實現途徑的失敗,創辦黨營事業企業以補助黨費不足作為黨務經費體制變革的出路便已成為全黨的共識。1945年5月17日,國民黨六全大會第16次會議通過了由陳果夫主導的《關于籌措黨費之決議案》,對黨務經費改革進行了全盤的籌劃。決議規定:運用黨費基金創辦各種事業,以鞏固黨的經濟基礎,以期黨費自給。本此原則,擬具五項方針與六項范圍。五項方針:黨營生產事業,以實踐三民主義經濟政策為原則,進而鞏固黨的經濟基礎,達成以黨養黨之目的;黨營生產事業,以有關國計民生、文化教育,而同時便利黨的活動為宜;黨營生產事業,應完全依照合法手續,成立合作社或公司組織,對外不用黨的名義;凡中央及地方政府所有獎勵人民舉辦之生產事業,黨部應盡量助黨員率先創辦;各事業之機構中所需之人員,除專門技術人才得向外界聘用外,均以由各主辦黨部就現有人員及所屬之人員中選用為原則。六項范圍:文化事業、電影事業、合作事業、運輸事業、金融保險儲蓄事業、農林畜牧事業。③并依大會決議,國民黨中央財務委員會實行改組,11月改組完成,陳果夫任改組后的財委會主任。其中中央財務委員會第四組和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執掌黨務經費之審核及黨營事業之財務管理等事宜。由此國民黨黨營企業在中央財務委員會的經營擘劃之下,逐步發展起來。概而言之,中國國民黨黨營企業是國民黨黨務體制變革的產物。
黨營企業以合法取得盈余補助黨費為宗旨
《中國國民黨經營事業方針草案》規定:黨營事業稍具基礎即規定其每月提交盈余補助黨費開支,使明黨營事業之使命④。各黨營企業創辦的政治使命就是要為中國國民黨在憲政條件下開辟黨務經費來源的新途徑,中央財務委員會精心籌劃、苦力經營黨營企業,目的無非是謀黨務經費之自給從而樹立中國國民黨的經濟基礎。
根據中央財務委員會基金保管委員會的相關規定,各黨營企業盈余的以下諸項須送交中央財務委員會以為黨務經費來源:股本紅利、社會事業補助金、董監酬勞、員工福利基金與特別公積金之提成⑤。各項合計,提交中央財務委員會的部分大約占各黨營企業盈余的25%,關于這一點在恒大公司的報告中亦然,“本公司自七月份起應依照規定提撥純益四分之一解繳中央補助黨費支出”⑥。
在中央財務委員會等的經營擘劃之下,使得各黨營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如恒大公司1948年上半年所獲純益1300余億元,加之其他各種收益合計上半年盈余達4500余億元,若自成立1年來就實物從低估算盈余高達8000億元。根據基金保管委員會的規定和恒大公司財務數據的統計,1948年上半年按照最保守的1300余億元的盈余計,恒大公司應向中央財務委員會解送至少325億余元。
除恒大公司外,永業鹽公司的經營業績亦頗可稱道,陳果夫頗引以為豪,在致蔣介石的信中說:“其中成績最著之永業鹽公司,由汪天行同志主持創辦,二年以5億法幣之資本,至三月中旬,據其副理來此報告,其資產價值已達七八十億金元,其營業額已為全國鹽公司之冠,超過上海銀行之大業公司。”⑦
各黨營企業的利潤分成,成為中國國民黨黨務經費的新的重要來源,中國國民黨通過創辦黨營事業而達到“以黨養黨、黨費自給”的政治目標和宗旨得到一定程度的初步實現。(作者單位分別為: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河南理工大學)
注釋
①周異斌等12人提:《加速舉辦黨營企業以固黨基而裕民生案》,六全大會臨時動議,黨史館藏會6.1/31.25,1945年5月5日,原件,轉引自曾詠悌:《以黨養黨——中國國民黨黨營事業初期發展之研究(1945~1952)》,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年,第48~49頁。
②《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1931年6月1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政治(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71頁。
③秦孝儀:《革命文獻》第76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匯編》(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年,第390~391頁。
④《中國國民黨經營事業方針草案》,1948年9月30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44分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92頁。
⑤《基金保管委員會關于事業機構1947年度決算盈余調整注意事項暨調整后盈余分配撥繳辦法之決議》,青島市檔案館藏,B42-1-92。
⑥《本處應攤公司管理費及補助中央黨費》,天津市檔案館藏,J67-1-561。
⑦《中國恒大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三十七年度上半年業務報告》,天津市檔案館藏,J67-1-60。
⑧《陳果夫致蔣介石函》,1949年3月20日,臺北國史館藏,00200000044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