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案情
2007年10月28日晚11時許,犯罪嫌疑人汪某某伙同王某某、劉某某等人竄至松江區洞涇鎮磚橋村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攀爬進入廠區,竊得倉庫內銅管22箱。在要將贓物裝上接應的小貨車時,被居住在廠區外的邵某某發現,邵某某拿了一根棍子上前攔阻,汪某某等人趁隙慌忙逃走,只帶走了其中的部分贓物。邵某某后來又將遺留的贓物出賣,共得價款8000多元。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邵某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因為邵某某將汪某某等人遺留的部分贓物掩藏并銷售獲利,符合盜竊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的特征,因此構成盜竊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邵某某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因為邵某某明知汪某某等人遺留在現場的袋裝物品為其盜竊所得贓物,而予以收藏后銷售獲利,應認定為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邵某某構成搶劫罪。因為邵某某拿著棍子去攔車,屬于一種暴力、脅迫方式,邵某某的行為屬于“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構成搶劫罪。
第四種意見認為,邵某某構成敲詐勒索罪。因為邵某某用棍子來威脅汪某某等人,使之產生恐懼心理,并基于該心理,放棄未裝上車的贓物,后邵某某非法占為己有,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
第五種意見認為,邵某某構成侵占罪。因為邵某某在見到有人盜取財物的時候,出于見義勇為而拿棍子去攔車和搶方向盤,使得汪某某和劉某某慌忙而逃,邵某某取得了對于財物的合法的控制權。但是之后出于貪財的目的,又把財物出售,非法獲取前款,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構成,應該以侵占罪論處。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五種觀點,認為邵某某的行為構成侵占罪。理由如下:
(一)刑法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理解和適用
1.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內涵。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即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刑事責任原則,即犯罪嫌疑人在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主觀意志和客觀行為二者之間要相互統一,缺一不可。其強調在確定刑事責任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犯罪的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并注意二者是否統一于犯罪行為之中,是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2.邵某某的行為不構成飾隱瞞犯罪所得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要求行為人在實施掩飾或者是隱瞞行為的時候,主觀上要有主觀故意,即主觀上有為了幫助或者是協助犯罪嫌疑人掩飾或者是隱瞞的故意而客觀上實施掩飾或隱瞞行為。但是,本案中,邵某某在看見汪某某和劉某某在將一袋袋的贓物裝上接應的小貨車時,先是出于見義勇為的想法而在客觀上實施了上前阻攔的行為,其主觀目的是為了救取財物,只是在汪某某和劉某某慌忙逃走而財物在其實際控制下改變想法而想占有被其救下的財物。邵某某半路救得財物和救得財物后改變初衷而又銷財的行為是在兩個主觀故意指導下而實施的行為,且其出售贓物并不是為了幫助或者是協助汪某某和劉某。因此邵某某的行為不符合掩飾、隱瞞犯罪所得財物罪中主客觀相統一原則,不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
3.邵某某的行為不構成搶劫罪。搶劫罪的主觀要件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且是以非法強行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搶劫罪強調“當場”,即行為時既要當場實施暴力或脅迫行為,又要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行為和主觀故意在構成搶劫罪的時候二者缺一不可。而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在實施半路攔截竊賊的時候并不是為了非法占有他人財物,而是出于保護他人財產。也就是出于保護公共利益的角度實施見義勇為行為,只是行為后出于貪財的故意改變行為時的保護財產目的而把贓物出售,不符合刑法中的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因此,該種行為不能認為為構成搶劫罪。
4.邵某某的行為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如果行為人在實施不法行為的時候不具有這種目的,則不能構成敲詐勒索罪。本案中,邵某某在實施半路救財行為的時候只是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并沒有證據證明邵某某在實施該行為的時候就具有非法占有財物的目的。同樣。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因此,該案中邵某某不構成敲詐勒索罪。
(二)準確認定盜竊罪的“秘密竊取”行為及其所指的對象
準確把握盜竊罪就需要準確把握“秘密竊取”行為和盜竊罪的“犯罪對象”。盜竊罪的犯罪對象是他人財物,包括公私財物,而且多為行為前不為自己所控制的他人財物;盜竊罪只能是盜竊他人占有的財物。盜竊罪中秘密竊取行為有其特定含義,秘密并不是對任何人的秘密,而只是針對竊取的當時財物的控制人而言的,且秘密只不過是行為人主觀上的自我認識,也就是說行為人自認為財產控制人不知道或者沒有發覺其竊取財物的行為,對秘密竊取的成立并無影響。總之,秘密竊取就是以秘密的、非法的手段破壞他人對財物的控制關系而建立起自己或第三人對財物的一個新的非法支配關系。
本案中,邵某某直接作用的物是該廠房的財產,即被汪某某和劉某某盜走而中途被見義勇為行為攔下的財產。本案中行為人直接作用的人應該是該物的非法占有人而不應該是原物的合法所有人。刑法中在強調犯罪對象或者是犯罪行為的時候,強調的是犯罪行為所直接作用的對象或者是人。對于汪某某和劉某某而言,邵某某的行為就不是“秘密”的行為,反而是“明目張膽”的行為。所以,行為人的行為不符合盜竊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不能以盜竊罪論處。
(三)理性解讀侵占罪的犯罪構成
準確理解“代為保管”和“拒不退還或交出”是認定侵占罪的核心要件。
1.理性解讀侵占罪中的“占有”。侵占罪的特點是將自己占有的財產不法轉變為所有。侵占罪所指向的“占有”,包括事實上的支配與法律上的支配。這兩種支配均應以財物所有人與行為人之間存在委托關系為前提。侵占罪則是行為人侵占的財物是行為人業已合法持有的,亦即在行為人的合法控制之下的財物。“合法持有”是指以合法的方式,取得對他人財物的暫時的占有權,但無處分權,即持有人不享有所有權。持有人將他物“變合法持有為非法所有”是侵占罪最大的特點。本案中,邵某某在攔截下汪某某和劉某某竊取的財物后,就取得了對財物的合法的占有。
2.準確理解將侵占罪中“代為保管”的內涵。侵占罪中的代為保管更多地強調的是行為人的保管義務,產生這種義務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幾種:依照法律規定而產生的代為保管義務、租賃合同產生的代管義務、借用關系產生的代管義務、委托關系產生的代管義務、擔保關系產生的代為保管義務、承攬合同產生的代為保管義務和無因管理產生的代為保管義務等。本案中,邵某某出于見義勇為行為攔截下財物之后,基于民法中的無因管理取得了對該財物的合法的代為保管義務。
3.“拒不退還或交出”的理解。拒不退還或交出要求客觀上有行為人未退還、交出財物的事實狀態且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堅定的非法占有目的。行為人拒不退還或交出的行為方式,既可以采取直接明確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間接隱晦或默示的方式,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只要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足以表現其拒不退還或交出意思的。就應認定為拒不退還或交出。本案中,邵某某將自己代為保管的財物出賣,表明其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占為己有,且拒不退還或交出。
4.該案中行為人構成侵占罪。侵占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即凡年滿16周歲的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侵占罪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侵占罪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且具備非法占有的目的,即行為人在主觀上已經認識到所持有的財物為他人所有,自己侵占行為會侵犯他人財物的所有權,但個人意志仍追求這一結果的發生。侵占罪的客觀方面的要件主要表現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數額較大,拒不退還的行為。
該案中,行為人在實施見義勇為行為之后,基于民法中的無因管理在客觀上形成了對該財物的“代為保管”義務,即邵某某取得了該財物的合法占有,只是在合法持有該財物以后。主觀上出于貪財的想法改變初衷而實施了出售該財物的行為,且把出售之后的錢款占為己有,該種行為認定為邵某某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拒不退還或交出,符合侵占罪的犯罪構成,對邵某某應該以侵占罪論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