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假冒注冊商標抗訴案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王某原系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法定代表人,擔任經理并負責日常工作。杜某(法院一審時在逃)負責該工廠對外業務。2008年12月至2009年8月期間,王某在沒有獲得北京三星通信技術研究有限公司、蘋果電腦貿易(上海)有限公司以及諾基亞公司生產授權的情況下,與杜某生產假冒“VERTU”、“NOKIA”、“SAMSUNG”、“IPHONE”注冊商標的手機。2009年8月,執法人員在鑫中訊電子廠現場查獲假冒“VEP-TU”“NOKIA”、“SAMSUNG”、“IPHONE”注冊商標的手機共1160部。經鑒定,上述手機價值人民幣990920元。
二、訴訟經過
2010年4月7日,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我院’)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對被告人王某提起公訴后,龍崗區人民法院對該案做出一審判決,認定被告人王某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同時認定被告人王某系受其老板杜某指使而從事生產假冒手機的犯罪活動,系從犯,應當減輕處罰,判處其有期徒刑2年1個月,緩刑2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我院對一審判決審查后認為,王某系鑫中訊電子制品廠的投資人、注冊人、法定代表人和實際管理人,其在共同犯罪中應當起主要作用,應當認定為主犯;本案被假冒的注冊商標有四種,假冒產品的案值達99萬余元,情節嚴重,社會危害性較大。我院經檢察委員會討論,認定法院一審判決量刑不當,于2010年7月5日向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我院的抗訴意見得到了深圳市人民檢察院的支持。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以部分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理。鑒于同案人杜某已到案,建議原審法院對王某假冒注冊商標案與杜某假冒注冊商標案并案審理。
2011年1月31日,龍崗區人民法院對該案做出判決,認定王某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杜某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0萬。
三、爭議問題
1.被告人王某在實施犯罪行為過程中是否“明知”?
2.被告人王某在犯罪中是否起主要作用?
3.一審法院量刑是否錯誤?
四、法理評析
(一)被告人王某是在“明知”的情況下實施“假冒”犯罪行為的,即“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手機仍組織生產、銷售
本案在開庭審理階段,被告人王某及其辯護人均辯解稱,其只負責管理工人和日常生產,具體的接單、銷售事宜都由老板杜某負責。生產手機的配件都由客戶提供,商標事先都已貼好,其聽從老板安排負責手機組裝和監測,之后由客戶提走,只有老板才知道手機生產有沒有經過授權,因此,其對公司生產假冒注冊商標手機并不知情。
如何認定行為人是否“明知”,是成立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必備要件,也是認定此類犯罪的難點。對于行為人是否“明知”,在實踐中很難確認,有的學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判斷行為人是否“明知”:(1)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批發、零售價格以及該注冊商標的品牌知名度;(2)行為人對該種商品的認知程度;(3)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的進貨渠道、買賣以及交接的時間、地點與方式。事實上,由于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處于非法流通的狀態,經營者在生產或交易時往往心領神會,并不言明。因此,在具體實踐中,除了以上三個方面外還要結合主客觀事實進行綜合判斷,因為行為人往往不會輕易承認自己“明知”。需要說明的是,“明知”不等于確知,不要求行為人明確表示自己思想上已經明確知道正在實施假冒注冊商標的犯罪行為,只要行為人應該知道所生產銷售的商品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即可。
根據本案的證據證實,被告人王某是在明知的情況下實施假冒注冊商標的犯罪行為的。他們公司本身是生產手機的,熟悉行業規則,相關的法律規定,以及相關產品的種類、品牌、質量、價格等,應該知道“VER-TU”、“NOKIA”、“SAMSUNG”、“IPHONE”等手機在行業中的地位,相關型號的出廠批發價格遠遠不止其所供述的400多元人民幣。因此,根據王某的從業經歷,在公司所擔任的職務,生產、銷售假冒“VERTU”、“NOKIA”、“SAMSUNG”、“IPHONE”等公司的注冊商標手機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看,其應該知道自己生產、銷售的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即應認定為主觀上明知。
(二)王某系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的投資人、注冊人、法定代表人和實際管理人,其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應當認定為主犯
龍崗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認定:“本案中,被告人王某系受其老板杜某指使而從事生產假冒手機的犯罪活動,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應依法認定是從犯,應當減輕處罰。被告人王某的辯護人提出的王某系從犯的辯護意見成立,本院予以采納。”
而依據本案證據證明,以下事實是確定的:(1)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投資人為被告人王某:(2)2009年8月19日去辦理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注銷登記注冊的人是王某;(3)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所在的廠房承租人是王某;(4)王某在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擔任經理負責日常工作。由此可以認定,王某系深圳市鑫中訊電子制品廠的投資人、注冊人、法定代表人和實際管理人,就算是杜某指使王某注冊公司并實施假冒注冊商標犯罪行為,王某所起的作用也不可能是次要或輔助的,而明顯是主要作用,因此,法院認定王某是從犯是錯誤的。另外,在一審時杜某未歸案的情況下,本案實際上也不宜區分主從犯,應按主犯來處理。
(三)本案案值大,屬司法解釋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一審判決以被告人王某是從犯為根據減輕處罰,并且適用緩刑,明顯量刑不當
一審法院判決被告人王某犯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1個月,緩刑2年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法院作出以上判決的依據是:(1)王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應當認定是從犯,應當減輕處罰;(2)被告人王某歸案后認罪態度較好,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決定對其宣告緩刑。
本案中,被假冒的有四種注冊商標,假冒產品的案值達人民幣990920元。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中有關“情節特別嚴重”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刑法》第213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應當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二)假冒兩種以上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15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而一審判決以被告人王某是從犯為根據對其減輕處罰,在3年以下量刑,并且適用緩刑,明顯是量刑不當。
綜上所述,本案是一起典型的侵犯知識產權案件,案件處理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爭議問題,我院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對一審法院判決事實不清、量刑不當依法提起抗訴,準確懲治了犯罪,維護了司法的公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