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鮑某到轄區派出所稱其家中被盜現金980元,并提供行為人遺失的小靈通一部,該派出所于當日填寫接受刑事案件登記表。并組織干警排查走訪,于某日將涉嫌盜竊的秦某(女)傳喚至該派出所進行訊問未果,遂以毆打他人為由將秦某治安拘留15天。3日后。時任該派出所副所長的喬某與民警張某將秦某提訊到該派出所繼續進行審訊,在審訊中采取煙頭燙的方法致秦某左手腕部燙傷3處,右腳部燙傷4處,在秦某承認參與盜竊罪事實后才被送回看守所。在這前后該派出所又根據所掌握的證據對秦某參幾起盜竊行為進行了偵查。由于秦某受到驚嚇在看守所一直臥床不起,治安拘留期滿后被釋放。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秦某是否為刑訊逼供罪。
[速解]本文認為,行為人的行為可以構成刑訊逼供罪。
確定是否存在刑訊逼供不以公安機關立案為前提。刑訊逼供以存在犯罪嫌疑人為前提,但是確定是否為犯罪嫌疑人不應以司法機關是否立案為限。若以立案作為是否為犯罪嫌疑人的指標,那么在立案前就不應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因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刑事案件的偵查活動和強制措施應在立案后方可進行。實踐中,公安機關在偵查各類刑事案件時,為完成上級下達的破案指標,長期遵循著不破不立的陋習,在立案前所收集的證據仍作為后續訴訟過程中定案證據。
本案中,司法工作人員已經將被訊問人作為犯罪嫌疑人來看待了,其意圖就是追究其刑事責任。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能確定有罪。這就說明在判決之前的偵查、審查起訴等訴訟環節不能確定被訊問人有罪,因而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犯罪更無需確定。至于是否確實構成犯罪,只要司法工作人員在心理上和行為表現上懷疑其可能是犯罪人已足夠,此時的被訊問人就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和法律意義上的犯罪嫌疑人。本案中該派出所已掌握秦某參與盜竊的確鑿證據,對盜竊案實施了刑事案件的偵查手段,僅僅因為秦某拒不供述,故而對其實施暴力手段獲取口供。在逼取秦某的口供的前后,又進行了其他偵查活動,此時喬某在心理上和行為表現上已懷疑秦某可能是犯罪嫌疑人。因此,喬某行為人的行為可以構成刑訊逼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