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2010年9月12日凌晨,蔣某在街上發現一輛白色的小轎車停在路邊未關好車窗,遂從車內盜竊了一個手提包,后搭三輪車到莫某的住處。莫某與蔣某一起打開手提包。發現包內裝有現金13600元、三星手機一部、太陽眼鏡一副。蔣某將盜竊所得的現金分了4100給莫某,莫某幫蔣某把手提包拿到河邊丟棄,并將4100元揮霍光。
本案爭議焦點。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成立犯罪。
[速解]本文認為,行為人行為不構成犯罪。
首先,蔣某在盜竊犯罪前或犯罪中并未與莫某有過犯意聯系。當他盜得手提包搭三輪車到莫某住處時,他的盜竊行為已經既遂。因此,莫某幫助丟棄手提包的行為是一種事前與他人沒有通謀,事后明知他人的犯罪情況而予以幫助的行為,因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不構成盜竊罪的共犯。
其次,莫某丟棄手提包并分贓的行為不屬于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中窩藏、轉移贓物的行為。窩藏贓物,就是為犯罪所得提供隱藏、保管贓物的場所,有隱匿、保管的主觀NeO9NZcP/hGhYUHsYvJQ3YwuwespCCOy8Le02R0Nbj4=故意,并使司法機關不能或難以發現贓物。轉移贓物,就是搬動、運輸贓物,改變贓物的所在場所。窩藏和轉移贓物均要求達到足以妨害司法機關正常的查明犯罪、追繳贓物的程度。可見,窩藏、轉移贓物都屬于逃避偵查的行為。本案中,莫某丟棄手提包、參與分贓的行為并未使贓物(即手提包內的現金、手機等)在地理位置上有所變化,所以不能認定是轉移贓物。同時,莫某也沒有隱匿、保管贓物的主觀故意,也不能認定是窩藏贓物。
莫某的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其因為獲取“好處費”而知情不報,并為盜竊犯罪分子提供事后幫助,有縱容和助長犯罪之嫌。但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則,莫某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其行為不屬于現行刑法第310條、第312條調整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