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波市惠貞書院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體育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惠貞書院的美籍教師與體育組、英語組教師共同以“橄欖球的傳接球技術教學”為教學內容,分別以中國和美國的體育教學模式開展同課異構課堂教學交流研討活動。現場兩國風格迥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給參加觀摩的教師帶來新鮮、新奇的感受,教學領悟頗多,獲益匪淺。
一、活動背景
寧波市惠貞書院為拓展學生英語知識,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每年都有香港范氏集團推薦美籍教師來校從事外語教學工作。今年來自美國的Scott.Mascarenhas(斯科特,萊恩)和Matthew.James(馬修,詹姆斯)英文口語教師,曾是大學生橄欖球運動員,接受過專業的橄欖球訓練。大學畢業后也都曾在美國學校擔任中學段體育教師和橄欖球教練,具備較高的橄欖球水平和體育課教學能力。
他們在課余時間非常喜歡打橄欖球,每天下午完成教學任務后就喜歡拿著橄欖球在運動場上進行運動。橢圓形橄欖球以及新奇的打法、高強度的對抗吸引了許多學生加入到此項被稱為美國第一運動的活動中,在校園內掀起了一股橄欖球熱。為滿足學生橄欖球的運動愿望,惠貞書院體育組與兩名外籍教師共同開設了橄欖球興趣小組,每星期兩次教學活動,由外籍教師擔任教練,體育組教師協助教學。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在掌握基本橄欖球技能的基礎上,為促進中外體育課堂教學的學習和交流,惠貞書院體育組與外籍教師共同設計了一次橄欖球的體育同課異構的課堂教研交流活動。
二、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設計
1.選擇相同的教學內容
在與美籍教師充分討論溝通和學生掌握的基本情況基礎上,我們共同設定了新授課《橄欖球的傳接球技術教學》為基本教學內容。
2.授課教師的安排
兩名美籍教師和惠貞書院優秀年青教師于波,各上一節教學內容相同的高二男生橄欖球教學課。
3.教案的撰寫
美籍教師按照美國的教學模式用英文撰寫一節體育課教案(后翻譯成中文)。惠貞書院體育組以體育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設計一堂中國式的常規課。要求雙方教案設計不互相參考,盡量體現本國的教學特色。
4.同課異構課堂教學
第一節由體育組的優秀年青教師于波根據所學的橄欖球技術上一堂中國式的橄欖球課。第二節由美籍教師以美國的體育課教學方式上一堂美式橄欖球課。
5.教學交流
完成兩節課教學后,上課教師、參加觀摩的體育教師一起進行課堂教學交流研討(邀請英語教師擔任翻譯),共同評議兩節課的異同,促進兩國體育課堂教學的互相交流和學習。
三、兩堂課過程描述
1.中式課教學過程
開始部分:隊列隊形、集中注意力游戲
準備部分:游戲:沖過封鎖線(抓尾巴)
基本部分:教學步驟:(1)橄欖球傳球手型練習;(2)橄欖球近距離傳接練習;(3)橄欖球遠距離傳接練習;(4)橄欖球接球練習,(5)移動中橄欖球傳接練習;(6)橄欖球簡單攻防練習。
結束部分:放松練習。
2.美式課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1)介紹橄欖球的傳接的基本手型;
(2)學生原地傳接橄欖球練習,
(3)用標志物設定路線分組進行跑動中接橄欖球練習(外教傳)。
教學方法;45度角接球、三步接球、五步接球、七步接球、慢跑接球、快速跑接球、變向跑接球等多種教學手段。
(4)有防守情況下跑動中接橄欖球。
(5)分組進行橄欖球攻防練習。
四、中美橄欖球課堂教學對比
1.教學理念差異
比較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們能明顯看出兩國體育教學的不同理念。美籍教師教學注重學生的運動體驗,通過學生不斷的練習來掌握動作技能。一節課下來感覺很隨意,但實用性很強,整節課始終圍繞著基本部分練習,好比中國的體育訓練課。中式體育課是比較傳統的模式,層次分明,講究課堂有效性及課堂紀律性,一節完整的體育課包括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缺一不可。教師教學步驟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分層遞進,注重學生技術細節的掌握。
2.教學目標相異
美式課教師對身體素質好的學生技能要求高,學習難度也大,讓好的更好,屬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身體素質較差的則要自己去領悟或自己想辦法去提高,教師關注度少,更注重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中式課教師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注重的是統籌兼顧,素質好的要抓,素質差的也要抓,強調因材施教,不僅要求好的要拔尖,還特別關注掌握水平差的同學,單獨指導糾正,力求同步提高,更注重技能教學的普及性。
3.教學重點差別
美式課堂教學重點在橄欖球的接球上,通過他們不停的傳球和學生不同路線跑動的接球,學習掌握接球技術動作要領,他們要求接得住、接得穩。對傳球動作教學則相對簡單,練習也是一筆帶過。我們教師的教學重點在傳球技術動作上,通過徒手、持球、不同距離傳球等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橄欖球傳球的用力順序,投擲、接球手法等較精確的掌握技術要領,對接球技術練習相對簡單。
4.教學模式不同
美式課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的練,動作講解講完后主要就是練,練習過程中更注重讓學生自己調整,發現不足并改正。善于調整動作,發現問題的學生提高很快,而那些動作接受慢的學生則學習困難較大。教師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體育技能的實用性。中式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是教與學相結合,強調“均衡”發展,較關注身體素質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過程中發現錯誤及時糾正,講究教學的步驟和運動技能的細節掌握。
5.教學環節不同
美式課教學環節設計簡單,先示范動作講解要領后就圍繞傳接進行大量的練習,練習后進行攻防實戰體驗,教學手段多樣,光練習接球就有直角接球、45度角接球、三步接球、五步接球、七步接球、慢跑接球、快速跑接球、變向跑接球等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手段多樣新穎,整個教學環節設計簡潔,注重實效。中式課則按體育教學的基本教學環節順序,從準備活動一熱身游戲一徒手練習——持球練習——集體糾錯——練習提高——實戰體驗,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設計較程序化,注重動作技能學習的遞進。
6.教學效果對比
不同的教學模式導致了教學效果的差異。美式課學生練習多,運動量大,學生興趣足,掌握技能實用性強,在最后的攻防練習中成功率高。中式課學生組織紀律性強,動作技能掌握較扎實,幾乎所有學生都掌握了基本的傳球動作手法,相互配合默契,運動量設定合理,技能教學效果明顯。
五、小結
通過與美籍教師面對面的體育課堂教學對比,讓我們能清晰地比較出中美體育教學的異同,能夠領略美國體育教學以生為本,以運動體驗強化技能教學的教學模式,兩堂課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啟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洋為中用”、融會貫通來解決當前體育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一條有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