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喬文娟,女,1955年出生,中共黨員,河南柴油機集團退休職工,中國擁軍網站站長。先后榮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中國十大杰出母親”、“世界人民友好使者”等榮譽稱號。2008年7月27日,喬文娟作為洛陽最后一棒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
古都洛陽,一個女人生病住進一家醫院,一個戰士走進病房喊她媽媽,端著水盆給她洗腳。旁邊的病友羨慕不已,有這么懂事孝順的兒子真是有福氣。不一會兒,又一個戰士進來,喊她媽媽,關切地問她有沒有吃飯?輕輕地為她捶背揉肩。一旁的病友看呆了,對鄰床這位幸福的媽媽說,您家倆兒子啊!她粲然一笑。接著,又一個個進門的戰士喊她媽媽,病友徹底不解了。難道,難道您就是電視上報道過的兵媽媽——喬文娟。
緣識解放軍
1976年8月的最后一天,河南柴油機集團公司職工喬文娟和往常一樣,行走在上班的路上。陽光灑滿一路,平靜得無法預知命運的無情變奏。突然,一輛發瘋的拖拉機沖向人行道,鉤掛住衣服將她扯倒在地,車輪從腹部碾過,劇痛中她失去知覺。
“肝臟軋裂,大量的血從破裂的肝臟流進腹腔,幸好及時治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有可能終身殘廢。”這是喬文娟醒來后聽到的第一句話。兩眼血絲的男友緊緊地握著她的手,讓她在絕望中也感覺到些許溫暖和力量。聽男友說,她昏迷的時間里,幾位醫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一直都在搶救她,還有兩名年輕戰士過來給她輸血,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喬文娟睜開雙眼,看到一位穿白大褂的醫生,領間是鮮紅鮮紅的領章,和輸到她血管里的血一樣,這不就是她日思夜想的軍人嗎?
這場意外把她“拽”在了病床上,這一年她不滿22周歲,和大學即將畢業的張建民剛剛確立戀愛關系。“假如自己真的終身殘廢,那就成了張建民一輩子的拖累。”然而,張建民在收到喬文娟數次絕交信后,仍對她不舍不棄:我愿意照顧你一輩子,你要配合好醫生治療,好好地活著……
喬文娟1955年生于上海,其父響應建設洛陽號召,在她剛滿月時全家遷至洛陽。不知何時起,喬文娟就有了一種軍人情結,每每碰上穿綠軍裝的軍人從身邊走過,她總是尾隨其后直到看不到才轉身離開,她總幻想哪天也能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英雄。
機會來了,初二那年,二炮到學校招文藝兵,酷愛舞蹈的喬文娟理所當然地被挑上了,可最后卻被“關系”掉了。她沒有放棄,還在等待機會。15歲初中畢業后,她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經過了一段“靛青長衫、白色圍巾”的知青歲月。每天干完農活,她就幫助軍烈屬紡線織布、挑水,青一塊紫一塊的肩頭還起了血泡,晚上痛得裹在被子里直抹淚。堅強善良的她感動了周圍的人,她又一次獲得“當兵”的機會——海政文工團招文藝兵,公社領導極力薦她,體檢、政審一切順利,讓她等通知即可入伍,可最終再一次被“關系”。
參加工作不到一年,身遭不幸,軍人相救;身處絕境,戀人相守。傷痛中的喬文娟感到了生活中的溫暖,她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一天、兩天……先從病床上坐起來,試著下床,再扶著墻壁慢慢地走出了病房。幾個月后,她竟奇跡般地康復出院。
“我身體里流淌著子弟兵的鮮血,我一定要用行動報答解放軍。”從此,喬文娟開始走進軍營,走近戰士,走上了擁軍這條路——
骨髓獻軍人
“自己當不了兵是個遺憾,那我就鼓勵別人去當兵!”深戀著軍綠的喬文娟,先后鼓勵20余人走進了軍營。同事劉兵就是其中之一。1979年他入伍到北京空軍某部。部隊高度集中的管理和高強度的訓練讓他很吃不消,兩個月后喬收到了劉兵萌生退意的信。看著滿紙悲觀的字句,喬文娟吃了一驚:“當逃兵,多丟人的事!”她立即寫信勸導他,趁著復查肝臟的機會,坐車北上,到部隊去鼓勵他,還從生活上關心他,終于使他重新振作起來。
劉兵能安心部隊工作,讓第一次走進部隊的喬文娟既高興又憂慮:我們的戰士也都是人,不是鐵打的,他們也有這樣那樣的脆弱之處,也需要在思想上加以引導,精神上加以鼓勵。劉兵不是個例,更多的“劉兵”還需要后方的支持與激勵。
“一封信、一段話就能影響一個戰士的人生轉折。”喬文娟開始給戰士寫信,做他們思想工作,當起了部隊的“后方指導員”,戰士的“知心大姐”。也就是從這時起,她給一些文化程度高、家庭困難的戰士寄錢購買書籍,當時她月工資是32塊5毛錢,雖有胃痛和車禍遺留下的肝損傷等多種疾病,但她也只在疼痛難忍時買些廉價藥應付一下,省下來的錢全部寄給了需要幫助的戰士。
“如果你有解不開的心結,或有愿意對我說的話,請寫信或打電話給我,我愿為你分憂解難;如果你立功受獎,也別忘告訴我,讓我分享你的快樂。”1999年,喬文娟創建了戰士心理咨詢輔導站,這是她附在“擁軍名片”背面的話。
一次到濟南軍區150醫院看望生病的戰士付軍長時,遇到了身患白血病的戰士李社軍和幾個患病的小戰士,動了惻隱之心的她認下了這些“兵兒子”。“白血病”這個詞開始在喬文娟的意識里滋生,幾乎抽干了她的眼淚。為了讓這些兵兒子吃到可口的飯菜,她把裝著水蒸蛋的飯盒用棉花套裹緊后暖在懷里,在冰天雪地里步行一個多小時送到醫院;煮了雞湯餛飩,忍著手指被燙傷的疼痛打車送到兵兒子的床前……許多和李社軍一樣患病的戰士都享受著喬文娟慈母般的關愛。不久,醫院給李社軍下了病危通知,他第一時間叫來了喬文娟,眼含熱淚叫了一聲:媽媽!緊緊抓住她的手。喬文娟淚如泉涌陪伴在他身旁,讓他離開這個世界時不會覺得孤單。
喬文娟可以給戰士們媽媽般的愛心,可治不了這可惡的白血病。陳永龍,患白血病住院11個月,家在千里外的廣東,父母年邁體弱,無法前來照顧,喬文娟像親生母親一樣日夜守候。后來,陳永龍因醫治無效去世了。喬文娟和部隊的同志將其骨灰護送回廣東老家安葬。她在墳前哭昏了過去,陳永龍的父母再三苦勸“喬媽媽節哀保重”。
重慶籍戰士蔣友清,入伍第二年參加軍校考試,進行例行檢查時,查出患了白血病。未入軍校,先入病房,這對一個年輕戰士的打擊有多大!就在他心灰意冷時,喬文娟認下了這個特殊“兵兒子”。喬文娟決心把自己的骨髓捐給蔣友清,首先到濟南市中心醫院做骨髓配型。
動身去濟南時,一向支持她擁軍的丈夫張建民提出了反對意見:你做什么我都不反對,你把錢捐出去幫助他們,我跟著你吃醬油面條都可以,你做過大手術,血都難抽,你哪有什么骨髓,你要是有什么三長兩短,這個家就塌了。“建民,你還不了解我嗎,我認定的事就要做,只要能挽救戰士的生命,什么都不怕。”
2001年6月,她不遠千里趕到醫院做配型,可報告始終沒有拿到,后來證實這家醫院根本不具備這項技術,做的是假廣告。這樣的打擊讓喬文娟欲哭無淚。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率最高的是直系親屬,旁系人配上的幾率極小,大概只有十萬分之一。于是她赴上海、去濟南,下廣州,上北京,開始了漫長的尋找“十萬分之一”的歷程。后來,她送蔣友清轉入北京307醫院,繼續尋找救命的骨髓。
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喬文娟在五棵松附近租了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小屋由單磚搭建,上面是石棉瓦,冬天冷得不行,夏天熱得要命,晚上老鼠竄來竄去,點著一盞3瓦的電燈,昏昏暗暗,月租金450元,每天還要為“兒子”燉腔骨湯。日子過得異常清苦。她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上海的一位女老總飛到北京:“你為了救一個跟自己毫不相干的戰士,舍家拋業的!……”說完,眼圈紅了。走時,給了她4200元錢,還給她留下了妹妹的電話,讓她有空就去妹妹家洗個澡。
有了這筆錢后,她來到了血液科找到了陳虎主任。“陳主任,我有錢了,我要做骨髓配型。”“你要是做了配不上,你的錢不是白花了嗎?”“如果配不上,還有其他兵兒子呢?”被感動的陳主任最后為她免費做了骨髓配型,最終沒配上,喬文娟便把“骨髓報告單”存錄到中華骨髓庫。
9月10日,喬文娟通過北京一診所的劉大夫和“生命之火”醫療咨詢中心的武舒婭主任,與李政道博士取得了聯系。9月底,蔣友清的血樣送到了臺灣花蓮市。令人振奮的消息傳來,相合的骨髓找到了,臺灣一位與他骨髓配型完全相符的提供者志愿為他捐獻骨髓。第二年的3月,蔣友清被接入301醫院進行體檢。很快,當提供者的骨髓配型送到北京時,醫院為蔣友清進行了骨髓移植手術。
蔣友清的骨髓移植手術結束后,“兵媽媽”喬文娟又趕往江蘇鎮江359醫院,為另一個患白血病的“兒子”韓永立繼續尋找骨髓。
喬媽媽付出的真摯情感,也贏得了“兵兒子”們的高度信任。他們退伍時會和她告別,結婚時會向她報喜。如今,喬文娟的兵兒子遍及大江南北,多得數不清,每年春節,都會有兵兒子攜家帶口來給他拜年,一大家子其樂融融。
漫漫擁軍路
“與其講她關心軍營,不如講她在關心著需要幫助的戰士,沒有政治口號,無需言談精神,就一個樸實的字——愛。不虛偽,不矯揉造作,不為名圖利。”一名網友如此評論喬文娟。
她所做的一切也贏得一些榮譽。2004年1月,喬文娟榮獲“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稱號,并受到溫家寶總理的親切接見。座談會上,在場的時任省委副書記支樹平問她有什么想法,她說:我想創建一個擁軍網站,讓更多的人了解國防、擁軍愛民。李書記聽了大加稱贊,號召大家向喬文娟學習。
俗話說,人過四十不學藝。創建擁軍網站,這對于沒有上過一天電腦培訓班、年過半百的退休女工喬文娟來說,談何容易!初學上網時,手指僵硬,鍵盤上的標識這邊看過那邊忘;設計、繪圖,喬文娟又一竅不通,她就一點點摸索,常常在網上一呆就是30多個小時。
女兒張慧對喬文娟的舉動十分理解和支持,女兒是學美術設計的,利用假期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演示,幫她設計版面,掃描、發帖子、上傳照片……成為她有力的臂膀。
喬文娟歷盡艱辛,創建中國擁軍網的故事也感動了她的那些網友,他們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喬文娟有不懂的地方,照網友說的一步一步地模仿。
在她幾個月的努力下,在志愿者們的幫助下,2004年建軍節前夜,“中國擁軍網”終于在喬文娟租用的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開通了。“中國擁軍網”包括“兵媽媽在線”、“軍地紅娘”、“擁軍論壇”、“軍嫂之家”、“陽光工程”、“軍轉之家”等二十多個欄目。
網站開通3天,點擊率就達10萬多次。
“中國擁軍網”開始發揮自己的功能:2004年11月25日,網上利用“陽光工程”板塊為退伍兵在洛陽聯系了320個就業名額;2005年4月22日,舉辦“讓愛永駐人間”的擁軍晚會,號召大家救助那些不幸患病的戰士和兒童;2006年3月,發布退伍軍人李江雷為救治患白血病的3歲兒子小云瀟求助的消息,在天津和山西運城舉辦大型募捐活動,共募集到79萬多元善款……
冬,該過而未盡;春,應到而未來。每年網站的費用從最初的幾千元漲到后來的一萬多元,每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的喬文娟實在無力支撐高昂的費用,去年12月,“中國雙擁網”被迫無奈關停。一連幾天,喬文娟像得了一場大病似的。許多網友想捐款復通網站,喬文娟卻不愿意接受網友的捐款,她想,通過網友的捐款維持網站不是長久之計,今年開通了,明年怎么辦?如今她正在尋求政府給予支持。
喬文娟有一個好聽的網名叫“紫月亮”。有一首歌叫《月亮和兵》,仿佛就像兵們唱給喬文娟的心聲:“月亮啊月亮,我是一個兵……月亮,月亮,月亮,你純潔如水,你是誰的眼睛,你看著我的時候,我是多么的高興,高興。月亮啊月亮,我說你也是個兵。每夜站在世界的屋頂,月亮啊月亮咱倆遙遙相望。為了和平的使命,和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