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目四望,國內國外,攝影節如雨后春筍,一個接一個地辦起來。
現在全球到底有多少個攝影節?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出于不同的創辦目的,因了不同的人在操持運作,攝影節呈現出五花八門的姿態。正如休斯敦國際攝影節主席弗雷德里克·鮑德溫所說,現在已“節滿為患”。但好的攝影節并不為多。
為什么要辦攝影節?誰會關注攝影節?攝影節都有些什么內容?攝影人從中能有什么收獲?哪些攝影節不容錯過?攝影節的未來會往哪里去?
圍繞這些話題,在本期的國際攝影節專題里,我們將介紹世界上主要攝影節的情況,同時讓您跟隨著文章作者一起去感受不同攝影節的不同氛圍;采訪著名攝影節的主席,分享他們運作攝影節的成功經驗以及對于攝影節的所思所想;請攝影人講述與攝影節的故事,分享他們的體驗和感受;請資深專家解讀中國攝影節的種種現象……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攝影節? 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鮑德溫先生看來,如何評判攝影節的好壞,主要有三條原則:能否竭力維護藝術家表達的自由;是否尊重作品,設計合適的燈光、適當的展框,作品是否安全;是否對策展人和藝術家給予經濟上的回報以示尊重。
中國資深攝影人曾璜也認為,攝影節最重要的是,要對攝影有一種尊重,同時應該體現攝影文化方面的權威性、影像制作的專業性以及展覽展示方式的創造性。
面對一個變化中的世界、一個已被互聯網與數字化改變了的攝影體系,今年法國的阿爾勒攝影節在轟轟烈烈地探討攝影將往何處去。我們的這個專題,在讓大家對主要的國際攝影節有一個基本了解的同時,也希望能引發大家的思考:中國的攝影節將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