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陽、汽車、高樓
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攝影?必然會引起很多的爭論。但是從本質上說,一個人去拍風景照的念頭也許僅僅是出于自娛。毫無疑問,正是拍照過程引領我們走進了事情的本質。有些人認為照相機阻礙了攝影者深刻了解、全心欣賞風景的過程,因為當藝術家把照相機舉到眼前的一剎那,就與真實的感受隔閡了。其實,照相機并不會使人脫離真實世界,相反,它還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道,引導我們全身心地感受周圍環境。我認為,照相機可以被視作一種能提升我們欣賞力的工具。
——查理·豐特(英國攝影家)
某次路過北京的一個居民小區,看見樓群間停放著許多小汽車,這是近些年北京的常見之景,并無審美吸引力。可是鑒于這些年對攝影的癡迷,已經養成通過照相機提供的“通道”去感受客觀世界,并由此發現其中蘊藏的美。于是我拿出相機,通過鏡頭觀察高樓與汽車構成的視覺世界,最后選擇了一個離汽車很近的視點。我發現該汽車的車身不僅燃燒著夕陽的金光,而且在金光中還浮動著高樓的身影。由于使用了廣角鏡頭,所以前景的光、色、影與中景的汽車群和后景的高樓群構成了現實與夢境的重合。通過拍攝,我在尋找視覺美感的過程中提升了對生活的欣賞力!
樹干、樹枝與樹葉
真正的藝術家并不復制自然,而是經過提煉表達出自然賦予他的最上乘的感覺。
——羅伯特·享利(美國畫家)
五月下旬是江西三清山最美的季節,我恰恰在今年的這個時節登上了三清山,然而不巧的是三清山并沒有以她最美的面目迎接我,其原因是今年南方大旱。缺雨水的三清山既無云霧,也沒有滿山競放的杜鵑花。面對如此情境,自然是失望和遺憾,然而我很快調整了心態,既來之,則安之,何況作為一個有藝術追求的攝影人,不應該忘記尼采那句話:“偉大的風景是為渺小的藝術家預備的……”如果你依賴風景本身的美輪美奐,實則就是依賴相機的記錄功能,至多不過是復制自然的能工巧匠。既然不愿做復制的工匠,就沒有必要為風景的不理想而失望,而是要邁開雙腳,瞪大雙眼,不斷地尋找,并在尋找中發現那些大自然沒有直接呈現給人的,卻明明存在著的,可以構成美的形式因素。經過一番努力,我停在一叢乍看起來很普通的樹旁,它既無花朵點綴,又無云霧遮掩,細看卻有名堂:樹干、樹枝、樹葉有遠有近,有粗有細,有繁有簡,有輕有重,有明有暗……剩下的事情就是要用相機去提煉自然賜予我的啟示。長焦鏡頭的窄視角取其樹叢中最具有對比形式的局部,按照亮部曝光,讓處于陰影的前景的樹干嚴重曝光不足。如此一來,無云海,無杜鵑的三清山,還是送給了我一張美好的照片。
大江熔金
對于靈感來自形狀和形狀之間的藝術家來說,顏色會成為表達那些形狀的方式,除非他們發現光和影更適合達到他們的目的。
——威妮弗蕾德·尼科爾森(畫家)
在重慶云陽,面對夕陽下的長江,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拍出好照片的機會,因為眼前的大江、江面上的船只,江岸的山巒包含著豐富的形象、形狀及它們之間的形式關系。我很快用長焦鏡頭截取了一個由山巒、水面和水面上若干只船形成的局部畫面。我為什么會如此選擇?因為浩淼長江的這一角,不僅有著惹我眼熱的形狀和形狀之間的意趣天成的搭配,更有那冷暖色彩在相互排斥與合作中所形成的美感,恰恰合乎我此刻內心感動的外在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