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照相機結構分類,雙鏡頭反光式相機(以下簡稱雙反)是一個很古老的品種,其規格繁多,不但有使用干板的產品(圖1),也有使用不同型號膠卷的產品,尤以120為最(圖2)。但35毫米技術出現之后,使用這種規格的雙反相機卻少之又少。在這些為數不多的產品中,最具代表力的35毫米雙反無疑要算1935年德國蔡司公司生產的Contaflex(860/24),由于其外形酷似水壓機,故有“水壓機”的雅號。不過,那是一架可換鏡頭的高端產品,是一代名機,無論當時的市場價格還是現在的收藏價格都很昂貴。二戰后,日本也生產過35毫米雙反相機,如1949年日本生產了第一架35毫米雙反Yallu;然后是1955年的Samocaflex 35和同年出品的Toyoca 35。愛克發(Agfa)公司則是二戰后德國推出35毫米雙反的一個典范。1959年該公司發表了Agfa FLEXILETTE(圖3),其設計理念源自35毫米旁軸相機的基本構架,再增加取景鏡頭和嵌入反光取景裝置,這樣的設計使相機體現出了外形怪異的特質。1961年投放市場的Agfa OPTIMA REFLEX(圖4)則是Agfa FLEXILETTE的改良版。
基于Agfa FLEXILETTE技術的Agfa OPTIMA REFLEX保留了看上去有些怪異的外形,但機身風格更加接近1960年問世的旁軸相機Agfa OPTIMA Ⅰ型(圖5),并進一步融入了35毫米單反相機中的五棱鏡元素,令這架相機的取景部分無論使用還是看上去都更像單反相機(圖6)。當然,實際情況是OPTIMA REFLEX的取景器與大多數單反相機在技術上還是有著顯著差異:首先是五棱鏡,OPTIMA REFLEX的五棱鏡采用了極為罕見的裸鏡方式,即五棱鏡的反像面完全棄鍍,省略了用于增強反光能力的鍍銀或鍍鋁工藝(圖7);其次是聚焦屏,既不采用毛屏也未采用菲涅爾透鏡,而是使用亮度極高的雙凸透鏡(圖8),實際上它與2.8口徑的取景鏡頭構成了一個光亮取景裝置,因而盡管五棱鏡并無反光增強層,但看到的影像卻十分明亮,至少比大部分裝有1.8標頭的單反相機還亮;第三是反光鏡,由于采用獨立取景鏡頭,所以反光鏡是固定的,這樣就使得取景影像不受拍攝影響,使用時的取景光路保持永久暢通。
OPTIMA REFLEX相機還使用了當時非常時髦的基于硒光電池的自動曝光技術,通過硒光測光的表控(壓針)系統實現光圈自動,成為35毫米雙反相機中能夠完成自動曝光的產品。該機硒光電池的窗口開面約為41×11毫米,位于五棱鏡前方(圖9),這種因光照強弱變化而輸出不同強度電流的硒光電池工作狀態時最大可以產生0.8V的電壓,用它驅動相機上的一個約30μA的電流表,控制系統以表針擺幅角度來確定壓針的位置,從而控制住光圈推桿的行走量,在快門釋放前限定住光圈大小,實現自動曝光。不過,該機只有一個快門速度,這樣一來,根據拍攝現場的曝光量只要控制光圈一個變量即可完成曝光,大大簡化了相機結構。當然,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擋速度下的拍攝環境受到很大限制。我們不太清楚廠方公布的快門速度是多少,但其輪式阻尼系統(圖10)最有可能獲得的速度是1/60秒左右。于是我們利用OMES快門測試儀對該機快門進行測試,三次取樣分別為22123μS、3723μS、4505μS,平均值10117μS,隨機結果介于1/60和1/125秒之間,大約為1/90秒,如果不考慮隨機誤差率,該機的測光范圍(ASA100時)僅有EV9.5?14.5(保守時為EV9?14)。因此,該相機自動光圈(A)擋(ASA 100時)理論上主要用于白晝時的戶外拍攝。不過,裝在相機上的硒光系統測光精度不是很高,為此,相機設有兼顧閃光攝影的手動光圈擋,除A擋外,可以手控光圈,范圍2.8?22。另設相同光圈范圍的B門區,用以拓展曝光方面的人為介入因素(圖11)。
相機的測光數據并不用來顯示,僅僅在自動擋時用來實現自動(光圈)曝光。自動模式下,相機的感光度調節為ASA 10?200/DIN 12?24,調節盤設于頂蓋右側(圖12)。這是一種機械方式的調節裝置,感光度的各個擋位由半月形牙盤定位,其軸聯動表頭,每轉動一個牙角,表頭隨動,從而改變表針的角度位置(增減光圈開啟程度),以期達到調節感光度的目的(圖13)。因此,測光電路十分簡單,僅用了一個小阻抗色環電阻串聯在表頭上用來增加電流表內阻,剩下就是導線連接著那塊硒光電池形成檢流回路。這種方法十分有效,耐用性也很好。
1950年代,攝影市場在柯達和愛克發彩色感光材料的引導下,彩色攝影逐漸成為發展方向。這時,攝影鏡頭的設計也更多地考慮彩色攝影的需求,愛克發照相機自然也不例外,AGFA COLOR鏡頭也隨之應運而生,鏡片鍍層亦成為彩色貢獻的重要手段。OPTIMA REFLEX的攝影鏡頭采用AGFA COLOR系列中的APOTAR 1:2.8/45,這很容易讓人想起APO(阿貝)復消色差鏡頭,事實上它確實是愛克發產品中鍍膜最好的鏡頭之一,鍍層呈紫紅色,光學結構四片三組,素質優異,基本上代表了愛克發35毫米相機鏡頭的最高水平(圖14)。其取景鏡頭指標相同,故兩組鏡頭上下緊密排列,形成一個8字形,以此來減少取景誤差。為了提高對焦精度,OPTIMA REFLEX采用中心裂像方式,可以準確鎖定焦點。從實際拍攝結果來看,這枚45毫米焦距鏡頭的成像質量要比AGFA COLOR系列中同是1:2.8/45的AGNAR好得多,影像銳利且不失層次,色
彩記錄則自然中略顯鮮艷但不失真(圖15)。
OPTIMA REFLEX相機其他特點還包括:(1)左手位輸片。這是一個設計在相機左下角的力矩式輸片裝置,在完成拍照后,相機前傾一定角度左手拇指拉動輸片扳把即可完成輸片動作(圖16)。這樣,右手拍照左手輸片,感覺輕松便利。(2)手動復位的窗式計數器。和后來大部分自動復位的窗式計數器不同,OPTIMA REFLEX相機雖然也采用了內密方式的窗式計數器(圖17),但為了適應不同張數的整裝膠卷,相機依舊沿用手動調計方法。該計數器采用倒計數方式即減法計數,每上一個36張裝的新膠卷均需撥動相機后方左上角的計數復位鈕,人工調整計數器到紅色箭頭標識的起始位,然后輸片并釋放快門(此時可試拍即搶張2幅)至36張即可正式拍照;20張裝的新膠卷則手動調至綠色箭頭,同理需釋放2張進入正式拍攝;12張裝的新膠卷則調至黃色箭頭,同樣是釋放2張進入正式拍攝(圖18)。(3)相機雖然有高精度裂像調焦器,但仍然保留了主圖像標識的三種焦點模式,在光線允許的狀態下可以利用遠山(無限遠)、人像合影、人像半身的模糊焦點來專心取景并完成拍攝工作(圖19)。當然,調焦器另一邊也還刻有m/feet對照的距離值,調節范圍1?5?∞米。(4)折合式回片器。這是一種蝸進機身的回片裝置,十分美觀(圖20),有鎖,使用時需打開回片器,在機身后方取景器左下位回片鈕的配合下完成倒卷工作。(5)雙軌道片門。相機采用了最為經典的雙軌道片門(圖21),這也是許多老式德國35毫米相機的特色,帶有一定時代特征。
綜上所述,OPTIMA REFLEX相機是一件極具特色的產品,而且相機采用全金屬構建,裸機重約900克,堅固耐用。但由于1960年代日本相機工業的迅速發展及其技術上的進步,愛克發相機產品和其他德國同類產品一樣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之Agfa OPTIMA REFLEX雙反相機自身設計上還存在不足或者說尚未進入完善期就遭遇市場變故,使用人群也相對有限,從而導致這一系列的相機未能繼續發展,因此該機也成為愛克發公司惟一的一款35毫米自動雙反相機。時至今日,OPTIMA REFLEX相機已歷經50年,其后并無來者。目前,存世的相機中,除了依舊保存尚好的相機還具有使用價值外,大部分早已成為收藏品,并在各國的相機收藏書籍中成為35毫米雙鏡頭相機的一個典范,其收藏價值也不言而喻。OPTIMA REFLEX不但凝固了一個時代的一種特殊技術,同時也為這種技術畫上了終止符。50年后的今天,OPTIMA REFLEX也由此沉淀為相機發展歷程中的文化遺存。
1.英國1887年產的Kinegraphe雙鏡頭干板相機。
2.使用120膠卷的雙反相機。
3.腰平取景方式的愛克發FLEXILETTE相機。
4.裝有五棱鏡的愛克發OPTIMA REFLEX相機。
5.OPTIMA Ⅰ型相機。
6.酷似單反相機的取景器。
7.無反光鍍層的五棱鏡。
8.用于觀察空間影像的雙凸鏡。
9.硒光電池組件。
10.控制快門釋放的輪式阻尼系統(紅色箭頭處)。
11.相機設有A擋以外的快門段和B門段光圈調節功能。
12.感光度調節盤。
13.感光度調節裝置內部結構。
14.OPTIMA REFLEX基于彩色攝影的加膜鏡頭。
15.用OPTIMA REFLEX相機拍攝的照片。
16.相機的左手位輸片。
17.藏于附件插座下方的窗式計數器。
18.計數盤上有3種顏色的起始標志。
19.調焦盤上的三種圖標模式。
20.折合式回片器。
21.經典的雙軌道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