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專題一等獎
海地表情(組照選登)“請讓我來幫助你”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個災民安置點,一名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隊員按照當地習俗與一名海地兒童互相問好。
新華社記者吳曉凌 攝
點評:以手傳情的照片有很多,《烏干達旱災的嚴重后果》以白人主教的大手和黑人的干癟小手對比產生強烈的情感效果,獲得過1981年WPP的年度照片大獎。“海地表情”這張照片在簡潔形式上有著傳承,但更多表現出“希望”與“平等”。
年度專題二等獎
朝鮮鏡像
2010年8月12日,一位朝鮮女性從妙香山國際友誼展覽館的大門向外張望。這里收藏和展出各國送給朝鮮領導人的禮品。
新華社記者劉宇 攝
點評:一扇莊嚴的大門被打開的瞬間,身著傳統服飾的朝鮮女子向外張望。一左一右兩名站崗的士兵,如雕像般肅立。對稱的構圖,剛柔動靜結合之間,更引人探究大門里的風景,想象著誰會從大門中走出。照片不僅反映出具有朝鮮特色的表面風貌,更意味深長,靜水流深。
年度專題二等獎
印尼火山噴發(組照選登)
位于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于當地時間2010年11月1日早晨10點左右再次劇烈噴發。距離火山7公里左右的克拉登縣21戶人家的70名居民緊急疏散。
新華社記者張玉薇 攝
點評:背景是沖天濃煙,仿佛世界末日。一名居民乘坐汽車逃離,照片表現了火山劇烈噴發的時刻,色調陰郁,現場感極強。電影場景也不過如此。身處險地,能拍出如此端莊的災難照片,女攝影師有著驚人的能量與定力。
年度專題三等獎
英國政權更迭
2010年5月11日,在英國首都倫敦,新首相卡梅倫攜夫人薩曼莎進入首相府唐寧街10號。英國于5月6日舉行大選投票,出現19
FxdxNR34nPR9DCgIot2STg==74年以來首個“無多數議會”。經過五天緊張激烈的幕后博弈和討價還價,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自民黨)宣布組成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卡梅倫出任首相,連續13年的工黨執政時代宣告結束。
新華社記者曾毅 攝
點評:政治冰冷,選戰殘酷。但攝影記者曾毅鏡頭下的英國大選,卻不乏溫情的表現。比如這張卡梅倫與夫人薩曼莎牽手進入首相府的瞬間,展現了政治家的柔情,讓一張時政照片充滿人情味,好像小兩口喜遷新居。新居唐寧街10號的門牌作為照片的要素也必不可少。
年度專題三等獎
雪橇手的葬禮
2010年2月18日,在格魯吉亞小鎮巴庫里亞尼,諾達爾的母親在家中守護著兒子的遺體。21歲的諾達爾·庫馬里塔什維利作為格魯吉亞代表團的一員出戰溫哥華冬奧會。2月12日,諾達爾在進行雪橇訓練時發生惡性碰撞事故,不幸身亡。
新華社記者劉力航 攝
點評:在歐洲宗教題材的繪畫中能夠見到這樣的場景與情懷。悲傷的女子仿佛圣母,哀悼著看似熟睡的逝者。被轉成黑白的灰度,去除了色彩的干擾,更顯出遠離物質靠近精神的純粹。沒有痛哭,畫面靜美,哀而不傷,卻更讓人動容。
新聞人物一等獎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金正恩同臺閱兵
2010年10月10日,朝鮮在平壤金日成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朝鮮勞動黨成立65周年。這是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金正恩等朝鮮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閱兵式開始前走上主席臺。
新華社記者姚大偉 攝
點評:金正恩的目光投向肅穆注視遠方的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當人們的目光試圖透過迷霧注視朝鮮時,這張照片為我們撥開迷霧,把朝鮮領導人清晰的身影帶給世界。
新聞人物二等獎
簽字后的表情
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美國總統奧巴馬(左)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簽署新的核裁軍條約后收起簽字筆時面露相似表情。
新華社記者武巍 攝
點評:美俄兩位領導人在簽字后把筆放回衣袋的瞬間,相似的肢體動作,相似的古怪表情,仿佛文學修辭的對仗與排比。任何大人物的趣味性照片都會被津津樂道。這張照片更在無聲處間,捕捉到兩國元首的內心漣漪,這樣的微表情,比隨后禮貌性的笑容與握手,透露出更多大國間政治角力的信息。
新聞人物優秀獎
等待家人
2010年9月25日,在巴基斯坦信德勝特達地區,一名中國女孩在中國國際救援隊流動醫院里等待家人。
新華社記者周磊 攝
點評:這是張相當出色的肖像照,女孩在逆光中略帶疑問的凝視,結合災難的背景,讓人憐惜與動容。肖像照很純粹,回避了環境與場景,卻能通過一張面孔傳達表現更多的情感和信息,成為經典和永恒。
經濟與環境新聞一等獎
華爾街掀開新金融時代序幕
7月21日,在美國紐約華爾街,華盛頓雕像的手臂指向晨光中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當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金融監管改革法案,使之成為法律,標志著歷時近兩年的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立法完成,華爾街正式掀開新金融時代序幕。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點評:就像評委所言,紐約證券交易所內外都被拍遍了,但攝影記者找到了新的角度和表現形式。手臂的指示和那束晨光,用來體現“華爾街掀開新金融時代序幕”也分外貼切。
經濟與環境新聞三等獎
紐約:盛夏驕陽
2010年7月5日,落日的光輝灑滿美國紐約曼哈頓42街。紐約最高氣溫已經連續三日維持在35攝氏度以上,身處獨立日假期中的人們感受著盛夏驕陽的熱度。
新華社記者申宏 攝
點評:夕陽從樓群的峽谷間下落,把一切染成金色。街頭行人車輛的剪影,所有一切,不差分毫地表現著潛藏在帝國都市內部的熱情與欲望。每件好的藝術品都是一個自足的世界。這張照片就是如此地恰到好處,讓觀者既不覺少,也不覺多。
日常新聞一等獎
團聚
8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的邁爾堡軍事基地,一名從伊拉克返回的美軍士兵與孩子團聚。當天,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團C連大約120名官兵結束在伊拉克的戰斗任務,返回邁爾堡軍事基地與親友團聚。按照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撤軍計劃,駐伊拉克美軍定于當月31日前撤出所有戰斗部隊。7年戰爭除了留給伊拉克滿目瘡痍,也讓數以萬計美軍士兵家庭或生離,或死別。美國為伊拉克戰爭付出的沉重代價,何止數千億軍費。
新華社記者張軍 攝
點評:不諳世事的孩子扭頭張望,戰場歸來的士兵深情懷抱,射燈的光茫透過黑暗。照片充滿了情感。分離的苦澀,重逢的喜悅,戰爭的驚魂,都蘊含在士兵留給鏡頭和過去的背影中。
日常新聞二等獎
猶太教徒抗議示威
2010年6月17日,以色列數萬名正統猶太教徒在耶路撒冷集會,抗議政府強制執行不同教派猶太兒童在同一所學校上學的政策。
新華社記者殷博古 攝
點評:肅穆的場面,眼神中透出不滿。
文化娛樂新聞一等獎
中國選手獲國際電手風琴大賽冠軍
10月16日,中國選手王寒之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的第四屆國際電子手風琴大賽決賽上演奏。當晚,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王寒之從14名各國決賽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冠軍。
新華社記者王慶欽 攝
點評:非常規的構圖形式下,攝影師巧妙地利用了背景大屏幕特寫畫面,將處于照片兩隅的人物與演奏的細節特寫聯系在一起,點面結合,形散神不散。
重大突發事件一等獎
菲律賓發生火災
8月27日,在菲律賓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北部納沃塔斯市,一名男子試圖從被大火毀壞的房屋廢墟中救出自家的豬。菲律賓26日晚發生火災,大火燒毀了馬尼拉灣附近的300多間房屋,導致一人死亡。
魯埃勒·烏馬利 攝(新華社發)
點評:雖然這不是一起全球為之矚目動容的災難,最多影響到被火災侵襲的居民的生活。但場景卻讓人動容。在一片灰燼沼澤中,在男人的牽引下,小豬奮力艱難前行,試圖離開泥濘,儼然菲律賓版的“豬堅強”。無論何種坎坷與災難,生活還要繼續,生活還將繼續。照片平靜表現出對新生活的渴望。
重大與突發新聞三等獎
智利成功救出首名被困礦工
2010年10月12日,在智利圣何塞銅礦,搭載著第一名上井礦工弗洛倫西奧·阿瓦洛斯·席爾瓦的救人搭載艙順利抵達地面。
馬丁·薩巴拉 攝(新華社發)
點評:智利被困難礦工救援的最后時刻,大部分記者都被趕離現場,從遠處用長焦鏡頭“調取”的照片同質化相當嚴重。但這張照片在表面平淡的背后卻可圈可點,表現了第一名上井礦工成功抵達地面與總統擁抱的瞬間,畫面結構緊湊,新聞要素齊全。重大事件,能夠在場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