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各國自然災害不斷,是為天災。亦有人禍,“人禍”主要是由于政治、軍事等原因,造成人民大眾生命財產損失的事件。這“人禍”多是指外力強加于人的,但也有種危害卻是受害者自己施予的,也就是俗話說的“自作自受”。
嗜酒,便是這種行為的典型事例之一。酒精的化學名為乙醇,三杯下肚,乙醇吸收入血液中,經循環進入肝臟,肝中自有“乙醇脫氫酶”,將乙醇轉化為乙醛,再由“乙醛脫氫酶”將其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經呼吸、排尿排出體外,整個過程并不復雜。
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先興奮、后抑制的作用,嗜酒者追求的大多也就是這種有點飄飄然感覺的興奮狀態。當然,也有借酒澆愁的,那是希望借酒力的興奮驅走憂愁,或者想借酒精的抑制作用,麻痹一下自己,暫時擺脫憂愁。不過詩曰“借酒澆愁愁更愁”,酒是解不了愁的。幸而如今太平盛世,要借酒澆愁的人有,但肯定不多。大多數的人嗜酒,追求的是酒精造成的欣快感。
欣快是自己覺得的快樂,不一定有理由。對此,社會倒也認可,自得其樂,由它去吧。何況講健康的人都說要“身心健康”,心里覺得快樂也是好事。但是酒精攝入稍多,欣快發展為興奮,便會有“出格”的言行,因此時大腦的高級神經中樞開始抑制,分析、判斷的能力已經下降,飲酒者已經喪失對自我的意識,完全不能自控,嚴重的便可能毀物傷人,危害治安,就為社會所不容了。
酒精攝入過多時,則由興奮轉為完全的抑制,酒醉者昏昏入睡,不省人事。數小時后酒精逐步代謝消除,才開始慢慢清醒過來。當然,亦有就此醒不過來、一命嗚呼的。酒精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應該說大多數還是可逆的,即可以恢復的,但亦有研究發現:經常飲酒者,年老后患老年性癡呆及手腳不自主抖動的帕金森病者較不飲酒者明顯增多。
酒精傷肝,是人盡皆知之事。近年有研究指出:東亞地區的人,體內乙醛脫氫酶活性較低,酒精在肝內轉變為乙醛后不易繼續分解而易在肝中堆積,而乙醛恰恰是肝毒性物質,可引起肝細胞壞死,形成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乃至肝癌。所以健康學家多提倡不飲酒,或只少量飲酒。
我國地處東亞,各族人民皆應屬相對容易發生酒精中毒之民族。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際交往的增多,酒精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已經不容忽視。2000年的調查顯示,江浙地區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已達4.34%、西南地區省份則達4.3%~6.5%。中國能飲酒者近5億人,飲酒過量者達65%,一日之內多次飲酒者占四成,每年因飲酒致死者高達11萬,全國因飲酒致殘者有273萬人之眾。故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西太平洋地區減少酒精危害計劃”中便將中國列入世界酒精危害的重災區。
“重災區”之說已經5年,但對國人似乎并無觸動。2007年,全國酒類消費5.04億箱。都是些什么酒?每箱是多少?姑且不論,反正比上一年增長了23%,卻是事實。國人“處變不驚”,你說由你說,我自巋然不動。在“酒文化”、“社交需要”甚至“工作需要”、“少量飲酒有益健康”、“紅葡萄酒軟化血管”等等的大旗下,一些人依然日日觥籌交錯、一醉方休。或曰:“喝酒是文化,工作即應酬,世衛(世界衛生組織)何饒舌,醉死亦風流。”不過,持此種態度者,到頭來受害的恐怕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