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存在單一、片面的傾向,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從廣大中小學教師的角度,分別就“教”和“研”兩個方面對如何突破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以及提高教師自身教研能力進行了闡述,期望能為重新認識、審視和把握課程理念,推進新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教師角色;校本課程
一、新課改的時代性
現代教育的兩種基本價值在于:促進人的發展,這是教育的內在價值、根本價值;承擔著社會所賦予的人才選拔功能,這是教育的外在價值、工具價值。在經濟全球化、信息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社會的發展對我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時代呼喚嶄新的教育,課程改革正是為了遵循時代的原則性,適應時代和個性發展的需要,適應國際、國內變化的需要和挑戰應運而生的。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從哲學的角度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理念是指人們對于教育現象的理性認識,它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導向性和前瞻性。作為教師,只有轉變傳統的、阻礙學生發展的舊觀念,樹立符合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新理念,才能真正融入新課改。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樹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觀念,破除“教師中心說”對學生的遮蔽,改變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積極幫助學生發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并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出不同的任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進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觀念的轉變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評價觀
傳統教學評價注重目標的達成,忽視人的情感、主體性、創造性,對于人的高級認知過程及非認知的情感、價值觀、創造性等評價無能為力,其局限性日益凸顯出來。這種目標模式只將結果與目標進行對照,對教學進行價值判斷,完全放棄對課程與教學過程的關注。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相關備考活動穿插在各個環節中,“以考為綱”“以考為養”已經成為慣性教學舉措。由于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考試成績,因而成為促使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常用方法。
事實上,近年來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提出,也是看到了原來以壓抑生命幸福而片面學習知識、學習片面知識的積弊,欲將知識的學習轉變為每一個個體生命智慧的開發,培養個體掌握“活”的知識與能力。新課程主張教師、學生、教材、學習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教師和學生是交互主體的關系,都是課程的開發者,課程意義的創造者,教學評價由結果評價逐步轉向過程評價,以形成性評價輔助終結性評價。
2.課程觀
摒棄教材、大綱即課程的觀念。教材為教學服務,切不可錯誤地理解為課程內容是一成不變的知識。教材作為一種文本課程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其并非唯一的課程資源。作為一種發展中的概念,現代課程內容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生活和工作,為了充分參與、發展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而培養的一種繼續學習的能力,是學生學習終身受用的能力。
3.教學觀
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質。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是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從“知識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個性和諧、健康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強調問題的解決,把問題交給學生自主去解決,而不是由教師來代辦,實際上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承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主動發揮綜合技能,不僅僅體現在學習科技文化知識這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激情的參與、有意志的磨煉、有實踐的操作、有溝通的技巧等等。可以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都得以應用,從而得以提高。
4.師生觀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在情感關系方面,師生之間情感冷漠、缺乏溝通的現象十分普遍。情感是撥動人心靈的琴弦,是人們行動的內驅力。情感是師生關系的基礎,也是師生關系的主要成分和特征。課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情感關系,為此,需要教師的真情投入,需要教師在完善個性方面的努力。
三、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
1.由“教書匠”到“教研者”
新課改中所出現和遇到的新問題,用舊有的經驗和理論難以應付。教師要實現有效教學,把教學與研究融為一體,就應當善于成為一個研究者。這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實踐中的問題,反思自身的行為,總結積累的經驗,形成規律性的認識。由“教書匠”到“教研者”的轉變,是教師不斷進步的基石,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2.由“使用者”到“開發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體系。校本課程的一個重要取向,是彌補單一的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無法解決學校遇到的所有課程問題,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豐富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
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契機,積極投身其中,使國家課程在校本課程中實現增值、豐富和完善,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在課改中發揮主體作用,不能只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
確立體現時代精神的新的課程價值觀,以適應時代對基礎教育的新要求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新課程標準集中體現了這種與時俱進的課程價值觀,體現了注重主體價值的現代教育觀念。教師一方面要從“說教者”的角色中走出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教”,改變教學價值觀,引進“個人知識”教學過程觀,意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學生個體,在于學生個人知識的形成、更新和擴大,讓知識走向學生,突出學生個體,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發展;另一方面,應回歸自我,制訂終身發展的計劃,把自身的教學融入教師專業發展的長遠目標當中,正確對待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實現以教學為科研的基礎,以科研促進教學,讓科研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乘新課改這股東風,奏響“教”“研”的和諧樂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程.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廣東省中山市東區實驗高級中學)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