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很自然地被引入到了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現代化境界。下面結合自己近年來的課件創作和教學實踐,對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設計原則進行一些探討。
一、遵循學科特點,因科制宜制作課件
一個課件的展示不但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能有利于學生思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所以不同的學科,在課件制作過程中,應遵循不同的原則。
1.文科教學要注重對教學情境的設計,我們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他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計算機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悅耳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栩栩如生的真實場景中,使學生愿學和樂學。
2.而理科教學則重在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推理上。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知識具體化,整體內容分解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課件設計上應考慮,畫面要簡潔,不要添加有礙視覺、影響思考的圖形、動畫及各種聲音,在背景顏色的設計上,文字和背景的顏色搭配要合理,文字和背景顏色搭配的原則是醒目、易讀,長時間看了以后不累。課件應該對課堂教學起到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苦學為樂學等作用,尤其適用于像數學、程序設計這類推理性、邏輯思維性都很強的學科。
二、重視學生心理,因人制宜制作課件
教師在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時,要認清學生是認知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主導,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這一點應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課件除了服務于教學本身外,更多的應該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真正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所以對于不同的學生群體,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是要有所區別的。對于年齡小的低年級學生,在設計課件界面時,使用一些具體的實物圖片會更形象,運用一些卡通圖形或者漫畫,會更適合兒童心理特征,另外加入一些聲音對畫面起輔助作用,能更好地表達教學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并掌握知識。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應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作為出發點,融本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現象于一體,設計出簡潔、明快、界面新穎、顏色清新、內容完整的教學課件。直觀性好、目的明確,使用方便操作得手。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不要過多地追求花樣和特效,這樣易分散注意力,干擾思維。為了突出重點,便于發揮人機交互的作用,在課件設計時要把教學內容放在屏幕最顯著的位置,課件內容要提綱挈領,字號放大,把操作信息放在屏幕的最下一行。為了便于高年級學生自學,也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教師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要考慮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自學信息,鏈接互聯網上相關的知識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助于自學的平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考慮授課環境,因地制宜制作課件
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課件在電腦上放映時顏色清晰、字跡清楚,可是在利用投影儀播放的過程中,卻顯得畫面灰暗,字跡模糊,動畫不清。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主要是沒考慮到實際教學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是在多媒體計算機房上課的話,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一臺計算機,近距離的可以看到屏幕,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只要自己看著畫面清晰、字跡清楚、動畫合理,那么學生看到的感覺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