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下教師應怎樣做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培養人才、實施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而課堂教學又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得知識、開發智力和發展能力,培養情感、意志、提高思想道德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達到培養人、造就人的目的。在新一輪的課程體系改革的背景下,我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課堂教學也形式多樣,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標桿”下,課堂時常是一幅忙碌的景象,有的課堂在“合作”和“活動”的背后,透露出浮躁和形式化的傾向,學生內在的情感并沒有被真正的調動起來;有的課堂一味地追求生成而影響到預設目標的實現,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甚至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追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放棄了對課堂的駕馭,完全放任自流……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呢?我們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究竟如何?課堂上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一、教師的觀念要轉變
教師對待學生的觀念要轉變,就學生自身而言,他們具有無限的潛能,他們需要積極健康地成長,他們是有前途的,只要他們努力,他們可以獲得成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與合作。在教學中要信任學生,給學生以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善于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發揮他們創新的潛能。教師應該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和關愛融入課堂,讓競爭走進教室,創造出一種和諧、積極向上的教學氣氛。教師對待教學過程的觀念要轉變,教師必須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在教學中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地“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動手、多上講臺,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總之,課堂教學要從精心設計教師的“教”向精心設計學生的“學”轉變,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轉變。
二、防止“過猶不及”,督促教學有序進行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人。但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很多教師還只是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把“讓學生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理解為教師的“非指導”或者是放任自流,于是許多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半途而廢”。教學理論及經驗告訴我們:那是因為學生在遭遇矛盾時不知所措;此時教師如能及時對學生提供個別化的幫助和支持,就會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突破點,應用某個策略,使問題得以解決,獲得成功。以學生為中心,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這兩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忽視了教師作用的發揮,忽視了師生交互的活動,那么這種教學必然是失敗的;學生的學習將會成為沒有目標的盲目探索,意義的建構也會事倍功半,花費很多時間卻不得要領。
三、教師應做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生只從教材或教師那里獲得知識,顯然是不夠的,那么我們的老師就應該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教給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開闊眼界,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對課堂教學有幫助,也可以促進學生自身發展,這項工作是很重要的。
四、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時代是人生最美好、最主要的生活階段。知識不是學的越多越好,而是要學那些有用和有價值的知識,這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和未來的發展才是真正有益的。今天的學生就是明天的社會建設者,他們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優秀與否,特別是思想品德是否過硬將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興衰。因而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國家、社會交給我們的歷史使命,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在提倡平等、交流、開放、互動教學方式的新形勢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擁有一顆赤誠的愛生之心,秉承愛崗敬業忠國之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用心激勵每一顆心靈向善向上,使學生在最佳的心理情感環境中實現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在溫馨的課堂里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體會生命的價值,形成健康的人格。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佟二堡經濟特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