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課堂教學,是針對過去的“封閉性”教學而言,即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減少“指令性”的成分,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運用知識,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下幾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教師“善意”的暗示是否多多益善
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總是希望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去說,不斷進行提醒、暗示。結果往往事與愿違,于是教師抱怨自己倒霉,學生也感到自卑。這樣,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厭煩。事實上,結果的獲取并非重要,關鍵是要讓學生學到方法、悟出道理、提高能力。教師的思維不能取代學生的思維,個別學生的思維可能超越教師,出現新穎而奇特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倡導“思維無禁區”。少些“善意”的提示,多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空,從而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二、“開放學習”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智商嗎
開放的課堂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權、選擇權和知情權,從而誘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非智力因素,開啟學生的智力,使智商和情商產生和諧共振。積極的情感體驗,既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并使學習目標獲得最大可能的實現,又能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影響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被激發起的求知沖動,以及平衡這種沖動的欲望、滿足的成功體驗。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學習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要開放到整個個體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空間上,使他們在一次次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一次次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學生的“自由”就是課堂的“開放”嗎
有的教師認為,“開放式學習”就是課堂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坐姿、采用自己喜歡的算法,教師或同伴不能否定學生的想法,否則就是傷害學生自尊心……一位老師在教學“兩位數加三位數的進位加法”的教改匯報課上,出示算式:97+129,356+87,大部分學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兩個學生做得很慢。我走近一看,原來他們正扳著手指計算這兩道題。下課后,我和授課的老師交流,原來這位老師很早就發現這兩個孩子喜歡扳手指做計算題。“那你采取過措施嗎?”而他卻振振有詞地說: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鼓勵算法多樣化”,既然允許算法多樣化,學生就可以選擇他喜歡的做法。這既是學生的自由,又體現了課堂的開放。這位同仁的話讓我深思:學生的這種“自由”就是所謂的課堂的“開放”嗎?如果“扳手指計算”也是一種算法的話,那么教師就更應該讓學生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了。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的精神為指導,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其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州地區輪臺縣陽霞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