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數學教材內容變化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把傳統的應用題改編為解決問題。《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作為課程目標,具體描述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一線教師最難把握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教學。因此,如何進行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教學成為當前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熱點話題。
一、解決問題與應用題的區別
傳統的應用題,主要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四則運算求出未知量。而解決問題是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題材選擇開放,信息資源豐富,表達形式多樣,有情境圖、對話、文字、表格、圖形等。
1.內容編排的區別
應用題教學內容的編排是單獨安排在一些單元之中,通過應用題的分類把各種題型編排成一個相對應的數量關系式,比較注重突出問題的類型和固定的解法,學生解題時套搬題型的現象比較嚴重。而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把解決問題貫穿到“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中。
2.呈現方式的區別
應用題的教學內容從例題、做一做、練習題主要是以純文字形式呈現,比較單一,覺得枯燥乏味,缺乏興趣。而解決問題的教學內容從例題、課堂活動、練習題有很多情境圖,既有圖62156d3ce994ec303590e57e971a4b72又有文字,問題呈現的方式也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即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3.教學方法的區別
(1)應用題教學多采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幫助學生理解題意,通過分析數量之間存在的唯一的運算關系,找到解題方法,更多強調的是盡快獲得答案;而解決問題教學則沒有現成的類型和解法套用,學生必須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敏銳地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2)應用題教學把應用題歸成類,集中一類問題進行思考,強調速度和技巧;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生面臨的具體情境不同,問題不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就不同。因此,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1.畫圖的策略
就是指運用直觀圖形或線段圖直觀地表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
2.轉化的策略
就是指通過對題目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轉化后化繁為簡的解題方法。有些題按照原題意進行分析,數量關系比較復雜、抽象,解答起來比較困難甚至無法解答。這時,如果轉換一下思路,改變方式進行思考,探求新的解題途徑,常常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
3.假設的策略
就是根據已有的材料和經驗,對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規律性作推測、設想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策略可以對題目中或多或少的假設成不多或不少;也可以把不相等的假設成相等的,甚至可假設主觀所需條件來解決問題。
4.列表的策略
就是把信息中的資料用表格列出來,理順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從而發現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問題的條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舉出來,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模擬的策略
就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通過這種開放性的操作策略的訓練,不僅能夠獲得問題的解決,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
三、解決問題的教學步驟
1.出示情境圖,獲取數學信息
獲取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需的環節。由于西師版教材解決問題所呈現的形式是以圖文對話式和表格式為主,因此學生面對的往往不是現成的題,而是隱含著條件、問題的彩色圖片和人物對話。
2.處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根據文字與情境圖結合呈現的內容,獲取數學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然后對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整理,出示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這一環節的核心是篩選信息,找出信息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有理、有序地思考。
3.分析問題,形成解題策略
引導學生分析,解決什么問題,需要知道哪些條件,采取什么解決問題的策略,加強學生解決問題基本策略的形成和對策略的體驗。應注意的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常常是因題而異的,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解題策略。
4.匯報交流,優化解題策略
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是單一的,通過交流為大家提供了彼此分享和相互學習的機會,也為策略優化作了重要的鋪墊。
總之,解決問題教學,作為一名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弄清教材的編寫意圖,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把握解決問題的教學步驟,才能把解決問題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有效地提高解決問題的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薛金星.小學數學基礎知識手冊.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6(6).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