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德育課的性質、地位與教學現狀,提出以提高德育課教師的自身素質;根據中職生心理生理的特點,講究課堂藝術,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德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發散性與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德育課;教學;改革;創新;實效
中職德育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學科。德育課教學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所誤解,認為德育課只不過是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說教,內容變換不斷,沒有系統的知識,并不是一門科學。因此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興趣,更談不上積極性和主動性了。
當前,德育課教學,由于教材內容抽象乏味以及學生學習動機、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不濃,造成教學效率低下,難以實現德育課的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這已成為目前德育課教學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德育教師若不改革課堂教學,德育課的實效將難以落實,德育教師的地位也將“岌岌可危”。要使德育課真正受學生歡迎,必須進行德育課課堂教學改革。本文就如何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率提出幾點淺見。
一、努力提高德育教師的自身素質
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主要依靠知識創新、知識創造性應用、知識廣泛傳播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學習知識、應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競爭,會學習將成為人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因此,在德育課實施的過程中首先要提高德育教師的自身素質。
1.“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作為一名德育教師,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德育老師的師德與學生的期望相去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學生就會對德育課內容的科學性、可信性產生懷疑。相反,如果老師的師德形象與學生的期望一致,或者更好,學生就會由敬佩老師的人格而堅信德育課的科學性,堅信德育課對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對德育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德育課的教學實效。
2.要全面了解中職德育課的學科特點和教材特點,掌握知識結構及其發展動態,積極主動地捕捉、收集教學信息——汲取書報、電視、廣播網絡等的營養,積累社會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將有用的信息、材料,系統地進行編碼,儲存起來,隨時可用,這樣就不至于使德育課上得干巴巴的,枯燥無味,使自己具備當代的科學與人文的基礎知識、教育科學與教育科研知識,能熟練掌握專業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型教師的素質和創新的教育觀念,并實施創新教學;在教學中,既能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又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把德育課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問題緊密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生活熱點、焦點、難點問題,能因勢利導,啟發學生運用德育知識理解這些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
二、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德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更在于指導學生的“學”;不能滿足于學生的“學會”,更要引導他們“會學”,“教是為了不教”。實行啟發式教學,就是引導而不是牽著走,鼓勵而不是壓抑,啟發而不是代替,更不是包辦。
1.培養學生學習德育的興趣。(1)要向學生講明德育課這門學科的特點,德育課研究對象、方法、知識結構體系等,闡述德育課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如德育理論分析能說明現實問題的獨特功能。德育課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都可以用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2)要展現德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學好德育理論,就會大大提高人們的科學思維能力10c012ffb749cc1437253e7e4a76cc943a5fcbec0b5cff3f2edf793ad832d032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充分讓學生感受到德育課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一門科學。同時要著重說明學好德育課對一個人一生所起的作用,通過舉例使學生從思想上初步認識到學習德育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
2.講究課堂藝術,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根據中職生生理、心理發育的特點,學生有意注意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分鐘。如果只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光有教師的講,沒有學生的思和練,學生就很容易疲勞,就容易走神。注意課堂教學的節奏變化,要有張有弛,教學節奏的掌握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課堂上的自學、提問、講授速度要和學生的思維水平相符。過快的節奏,不易使學生聽清楚,而且使學生缺乏思考和消化的時間,更易使學生產生緊張和疲勞。過慢的節奏,容易使學生精神松懈,分散學習的注意力。沒有快慢變化的節奏,也容易引發學生的一種習慣性抑制心理而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的熱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我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指出:“每堂課都應充滿學生的笑聲。”良好的課堂氣氛不是鴉雀無聲,而應該是充滿笑聲;學生在一堂課中感受到的不是壓抑和沉悶,而應該是輕松和愉快。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愿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想要他們對這位老師講授的課程感興趣是很困難的。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育界把21世紀作為“創造教育世紀”。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題就是培養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和知識創新能力。當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思想德育課教學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德育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杰出人才的創造性思維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思維過程的簡繁程度和思維結果的價值大小不同。德育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在他們所從事的領域內表現出的能力優于前人,稱之為特殊的創造力,而多數人具有的是一般的創造力,他們在一定領域中表現的能力超于先前的自己。但這兩種能力之間并無天然的鴻溝,一般的創造力積聚起來,會成為特殊的創造力。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以下幾個特征:(1)想象力豐富,能獨立選材。(2)能聞一知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3)能很快適應環境,并觀察敏銳。(4)思維活躍流暢,解答問題快捷,方法獨特,見解卓越。(5)自主性強,自信、自重、自立,有較強的自理能力,不輕信他人。(6)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強烈的探究心理。教學是科學,教學是藝術。教學的本質在于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教學的發展和突破;教學的生命在于創新,沒有創新,教學就僵化和停滯了。
如果一個教師只會被動的教書,思想陳舊,意識狹隘,方法保守,手段落后,那就會被時代所拋棄;如果一個教師違背教育教學規律,胡編亂造,信口開河,牽強附會,就會干擾教學效果。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只是模仿和抄襲。”愛因斯坦也說過“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意志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
德育課教學改革,要求學生大膽質疑,不滿足于現成的答案,堅持真理,探索真理。要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就德育課而言,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結果,不一定是人類未曾發現、未曾解決的問題,更多的是他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或通過自己的思考掌握了即使是別人早已解決了的問題。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不滿足于對知識掌握數量上的多少,更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對社會上的各種思潮、行為,具有分析鑒別的能力,絕不是墨守成規、人云亦云。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張揚鮮明的個性,對學生“獨出心裁”“別具一格”“與眾不同”的思維,進行扶持和鼓勵。
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教師說:“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應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創造。因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課堂教學,培養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應使學生養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的意識,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應使學生學會創新思維,能夠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一種超前預見性;應使學生具備寬廣而扎實的基礎知識、遠博的視野,以及善于綜合、開拓新領域的能力,掌握創造新知識的方法論;應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獻身科學獻身人類事業的內在動力和堅強意志,具有感冒風險、敢于懷疑和批判的大無畏精神,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
總之,德育課教學應“與時俱進”,緊扣時代脈搏。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切實從方法、內容、手段等方面入手,改革課堂教學,以最終實現德育課的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