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我們有些語文老師并不能恰到好處地將誦讀在課堂上落實。原有學生神采飛揚、聲情并茂地誦讀,被老師無休止地講解、接二連三地提問、脫離文本的討論取而代之。原本應該和諧、輕松的課堂上卻常常出現聽而不聞、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因此,我覺得中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地誦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讓誦讀能真正散發出語言的魅力,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巧設意境,讓學生想讀
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對象的內容,設計和文章相類似的情境,可以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將文中出現的人和景展示出來,這樣創設出與作品中相似的情境,使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秀麗的山水、迷人的畫卷、精彩的瞬間,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想讀的沖動。如柳永《雨霖鈴》詞中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作者虛寫別后生活,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既然感情得到流露,內心就會產生誦讀的沖動。
二、榜樣示范,讓學生試讀
示范美讀,重在以情感人,讀出情趣,讀出意味。葉老認為“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他又特別指出,教師在范讀的時候,要“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像《荷塘月色》《秋聲賦》《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等課文,教學時我們完全可以由老師范讀,讓學生在你的語言中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味,讓學生從你的動作、神情中去領會誦讀的種種技巧。
三、方法指導,讓學生會讀
由于學生對誦讀技巧掌握不夠,往往不可避免地產生種種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能給學生講清誦讀要領,指導學生誦讀。教師對誦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對不同的課文,誦讀時的停頓、快慢、語調等都應了如指掌,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技巧。同時還要注意誦讀節奏可按音節或意義單位來劃分。例如誦讀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按音節劃分節奏的方法誦讀,還可以按意義單位劃分節奏,讀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誦讀課文,能讀出停頓、重音、語調,就顯得有節奏感,那么學生就可以在準確的有感情的誦讀中獲得優美意境、縝密思路、傳神描繪、情調韻味,就能把課文內容細致化、直觀化,把課文中透露出的真實情感融于聲音之中,通過誦讀觸摸心靈,引起共鳴,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文達到身臨其境、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樣便自然地避免了課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無味的滿堂灌,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學生樂學的情緒高漲,自然就發揮了誦讀教學的應有效能。
四、寬容評價,讓學生愿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評價”,而我則更注重對學生的寬容評價,因為你的寬容評價會像清涼的甘露,澆灌干涸的心靈,使學生感到親切、友好,從而讓學生愿意大膽誦讀。因此我在指導學生誦讀時,從不對他們過分地強求或嚴厲地指責、而是以欣賞的眼光、朋友的口氣、寬容地對學生的誦讀進行評價。如“讀課文一定要分出層次,不認識的字要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對于這一點,同學們做得很好……”“讀得很好,我聽得出你是在仔細理解后才進行誦讀的。”“聽你們的誦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連老師也深受感染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表揚學生,在學生讀得確實不夠好的時候,還是應該明確指出。只不過形式上可以活潑一點,輕松一點。幽默的評價往往能調節課堂氣氛、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誦讀的激情,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中,讀得更好,學得更多。
一言以蔽之,誦讀教學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傳統的,又是新興的。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要能夠正確認識誦讀教學,提高自身的誦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誦讀,科學地進行誦讀教學。做到師生一起縱情地誦讀、放聲地歌唱,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中獲得讀書的樂趣和美感,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最后,我誠摯地呼吁:讓誦讀散發出語言的真正魅力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第一中學<高中>)